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启扬 《旅游》2002,(11):22-23
峡江岸边的石头在江水的怒吼和纤夫的呐喊声中,演绎出了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纤夫石。  相似文献   

2.
南楠 《华夏地理》2003,(3):40-51
纤夫是三峡的风景,号子是纤夫的魂魄.没有了纤夫的三峡,只是一条普通的江;没有了号子的纤夫,只是失去生气的躯壳.号子是用劳动和生命谱写的赞歌,是与命运和自然抗争的最强音."一条纤绳九丈三,父子三代肩上拴,脚踏岩石步步深;一步辛酸一滴泪,泪水落地石头宽."一声吆喝包容了多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  相似文献   

3.
达生 《炎黄春秋》2004,(6):76-76,78
《伏尔加纤夫曲》(又名《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著名的苏俄歌曲。它作为我国最早传唱的俄罗斯民歌之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受到广泛欢迎。它激励了一代人,不怕艰难险阻,奋力拼搏,勇往直前,鼓舞他们走上革命解放的道路,并且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它浑厚悲怆、沉重有力的音乐语言使人想起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纤夫曲》,想起中国黄河、长江上的纤夫,想起中国的黄河船夫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纤夫们在险滩和峭壁上,用双脚踏出一条条生路,用臂膀刻下一道道沟痕,用身躯竖起一根根石桩,它们记录着峡江上曾经的生生死死。如今三峡蓄水成功,这条残留的纤夫古道也永沉江底,成为历史上冰冷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湖南文史》2011,(6):34-34
据说,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  相似文献   

6.
纤夫     
梁斌 《文史月刊》2011,(8):63-64
千百年来,巴东的纤夫们生活在峡江上,在三峡停驻了7年时间以期记录历史的摄影师郑云峰先生这样描述他们:“一条船上,有摇桨的、撑篙的、掌舵的,少则十几人,大船多则上百人。100人的大船上70—80人为纤夫,他们的行动以击鼓或号子协调,鼓手和喊号子的在船上由舵手指挥。12—20人留在船上撑篙……  相似文献   

7.
《旅游》2012,(4):2
恩施州人民政府,湖北省旅游局主办,巴东县人民政府,恩施州旅游委员会承办,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协办的第四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2012年4月17日至19日在长江三峡腹地--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溪隆重举行。目的:为传承纤夫文化,打造节庆品牌,推介绿色巴东、文化巴东、富裕巴东、和谐巴东,提升巴东旅游的知  相似文献   

8.
据说,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  相似文献   

9.
《旅游》2012,(8):85+84
国家AAA级景区链子溪为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地处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上,位于长江巫峡口岸,距巴东新县城四公里。景区相对封闭,动植物资源保护完好。景区的入口就是长江三峡中最雄伟壮观的门扇峡,此处曾是第四套人民币5元的背景图案。三峡大坝蓄水之后,通航水域直达景区腹地,旅游环境舒适,方便快捷。链子溪是长江三峡中最为险峻的地段,有高峡平湖的绮丽风光,有原始淳朴的自然生态,有自古而来的帆船历史,还有纤夫栈道的千年印记。这里曾是长江三峡的重要纤夫驿站。千年的长  相似文献   

10.
话说神农溪     
《旅游》2012,(6):82-87
在中华秀丽的版图上,有一处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关注的目光,这就是国家名胜风景区、国家5A级景区、"灵秀湖北"的旅游名片——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1.
远东最大的海港,全世界八分之一人口的百货公司——这就是上海!钢筋混凝土建筑勾画出粗犷的天际线,矗立之处是往昔芦苇摇荡的绵软湿地。宽阔的外滩涌动着汽车、电车等等车辆走马灯似的流转,绵延之际是过去拉船纤夫踩出的江边窄道。  相似文献   

12.
张艺蓉 《中华遗产》2006,(3):143-143
当学者们惊呼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古老染布绝技——夹缬的时候,最后的夹缬艺人却成了卖馒头的个体户;虽然老纤夫们组成了川江号子研究会,但是川江上最后一片已经在水利工程中被淹没,千年的舟楫文化留下的最后呼喊即将销声匿迹……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电视台1993年举办的首届MTV大奖赛上,由我作词、万首作曲,尹相杰、于文华演唱的《纤夫的爱》获得银奖。得知这个消息,让我颇感意外。因为作为词作者的我,完全不知道中央电视台是如何把这首歌曲弄到手的,如何想到要把它拍成音乐电视的,获奖的内幕又是怎样的。后来,我从一  相似文献   

14.
动态     
寻找“中国记忆”当学者们惊呼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古老染布绝技——夹缬的时候,最后的夹缬艺人却成了卖馒头的个体户;虽然老纤夫们组成了川江号子研究会,但是川江上最后一片已经在水利工程中被淹没,千年的舟楫文化留下的最后呼喊即将销声匿迹……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我认识王新民是在1982年。那年武汉作家协会举办诗歌评奖,参选的诗歌很多。从大量的作品中评委们忽然发现一首诗。老诗人曾卓、莎蕻都是评委,他们惊呼:“好诗,好诗!”诗的题目是《我是纤夫,我拉纤》。诗作如一座厚重而凝练的雕像,树立在评委们眼前,使他们感到惊讶与兴奋。  相似文献   

16.
周鹤清 《神州》2020,(1):5-5
涅瓦河上远远传来了纤夫的歌声。在圣彼得堡的一间阁楼上,一个青年人正静坐在窗前,望着秋日蔚蓝的晴空和飞舞的黄叶,静静地思索着,天青色的瞳孔忽明忽暗。生长在伏尔加河畔的他是一位来到首都学画的画家。天赋异禀的他凭借完美的技巧和感人的画面取得了皇家美术学院最的高奖励——到艺术之都巴黎留学。  相似文献   

17.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从成都起步,经广元市朝天区明月峡到西安.古人要通过上有绝壁万仞、下有千丈滔滔江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明月峡是非常困难的。明月峡是古往今来北上南下的必然通道。随着时光流转,明月峡汇集了不同朝代,不同建筑技术,不同建筑风格的各种道路,有水道、纤夫道、栈道、碥道、驿道、国道1...  相似文献   

18.
安缘 《旅游》2012,(10):39-43,38
我对伏尔加河的了解来自俄罗斯经典歌曲《伏尔加纤夫曲》和《三套车》,对俄罗斯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来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对俄罗斯伟岸建筑的了解则源自苏联电影《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俄罗斯—神秘、辉煌、雄伟,是一片神奇而壮美的土地。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从辉煌的宫殿到质朴的乡村,从建筑、绘画到芭蕾、音乐……,只有亲自穿越它,才能真正读懂那神秘的伏尔加河、艳色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9.
川江古纤道     
滩如竹节稠的川江,乱石纵横,百孔千疮。从宜宾至宜昌千里走廊上,险滩和碍航点竞达两百余处,船舶过滩。险横于前,浪逐于后,时有滞阻、搁浅、触礁等海损事故发生。那么,古代木船是以什么方式越过汹滩恶水呢?尤其是逆水行舟时。原来,航行依赖桡舵和纤道,靠人力牵曳船舶上滩,水上纤道成了古时航行重要途径。古往今来,川江古纤道是船夫赖以生存的经济线,哪片沙滩不留下纤夫艰辛的脚印。  相似文献   

20.
王晶晶 《环球人物》2013,(10):82-84
带着艺术和梦想,他云游世界,传递爱与和平,在全球独立展览72次。在中国,历时3年,行程8万余里,集结250多幅油画,巡展23座城市,215万余名观众写下4万条留言……"人生如戏。"到画家李自健这儿,应该是人生比戏还要精彩。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传奇:3岁时父亲下狱,母亲受牵连,8个兄弟姊妹生计无着,二姐曾以卖血补贴这个大家庭;十五六岁时,他就用瘦弱的身板拉车、挑河沙、当纤夫、做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