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潮州会馆组织滥觞于吴越地域。这组织既与潮州的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重情谊的传统化有关,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海外移民有密切的联系。近现代国内外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潮人为求生存,谋发展,向国内、国外各地开拓进取日众,因而海内外的血缘性、地缘性、业缘性的潮州会馆不断涌现。正如《江苏省碑刻》所记载:“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诚为集商经营交易不可缺少之所,”与新加坡1884年《重建应和馆记》所记载:“客旅重洋,互助为先;远适异邦,馆舍为重”。本从潮州会馆的源流、规模、结构、形式、类型,管理和活动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的华侨华人社团多达500多个,多数是属于业缘、地缘和血缘性质的组织。其中按地缘、方言组织的同乡会和按血缘、姓氏组织的宗亲会(简称宗乡会)有300多个。宗乡会是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及新加坡的开发、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新加坡宗乡会馆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明清会馆分为业缘性的工商行会与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两类。明清会馆的起源,需要从传说与史实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就传说而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甚至先秦时代。就史实而论,其远的源头是后汉时期的“郡邸”,近的源头则是元末以来的“文会”与“文会馆”,以及讲学会馆、善会馆、试馆等。作为地缘与业缘组织的会馆,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明代永乐年间,至嘉靖、隆庆以后趋于大盛。明清会馆功能的演变,则呈现出三大趋势,即从文会馆、讲学会馆向同乡会馆的转化,从同乡会馆向同业会馆的转化,以及会馆名称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海外华人宗亲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宗族组织在海外华人居住国伪再造和变形。正如中国宗族组织均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产即族产(族田、族山等)一样,海外华人宗亲会也各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产即会产。这一会产可分为物业和基金两大类。关于后者,笔者在“试论菲律宾华人宗亲会的奖助学金制度”①一文中已有所论及。这里拟从物业公产的设立、管理及其功能等诸方面,对菲律宾华人宗亲会的物业公产作一综合研究。一菲华宗亲会物业公产概貌宗亲会的物业公产包括房地产即宗亲会所大厦及其附属的各种设备、用具以及书刊等,据笔者在…  相似文献   

5.
宗亲会、同乡会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最常见的联谊性组织,它在东南亚华侨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有过多方面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绝大多数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所在国公民,华侨社会演变为华人社会,华人心态由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这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拟从这个传统社会组织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与功能及挑战与反应看其命运与前途。一特定历史的产物中国人流寓海外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移居国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人出国谋…  相似文献   

6.
正在乡土中国时代,祠堂和会馆都是热闹而严肃的场所。如果说祠堂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性建筑,那么会馆则是以地缘为纽带的地方性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会馆数量众多,建筑独具特色,通常大多仿照庙宇式建筑,设有门坊、戏楼、看厅、大殿、厢房、客房、膳食房、长廊、水池、花园、钟鼓楼等;每座建筑物的构件上,遍布雕饰,题材广  相似文献   

7.
扬州会馆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地方性的同乡利益整合组织。它以地缘为纽带,“敦乡宜,叙桑梓”,是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从明代中叶到清代成同时期,中国各类会馆纷起频出、竞相争胜,呈现出“群星璀璨”般的繁荣兴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宗教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传统宗教信仰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祖先崇拜和村庙信仰具有特殊重要性,从祖先崇拜到其它神明信仰是一个义务和情感逐渐减少、功利逐渐增多的现代版“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性的影响在于塑造了一种差序化的社会责任观:一、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时以血缘、地缘为关系本位,对族人亲戚和同乡照顾较多,是地方公益事业的一股重要力量;二、企业家对利益相关者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使得有违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劳资关系和谐的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宗教信仰无法产生普世化的社会责任,它无法为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血缘关系,宗族因而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宗族的祠堂是宗族自治的中心,族长在这里祭拜祖宗亡灵,排解宗族内部纠纷等事宜。但是清代台湾移民社会时期的宗族,远不及华南祖籍那样强盛,较少由单姓组成的血缘性宗族村落,“宗教之亲少,洽比之侣多”,大多是杂姓居住的地缘性村落。因此人群和祖籍就成为初期移民结合的基础,也成为地缘性组织的依据。它一方面给予移民在新环境中共有的认同,另一方面,共同的方言和习俗为新社会提供了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人有幸参与《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团政党卷》的编辑工作 ,并撰写了较多的社团辞条。在广泛且大量翻阅华侨华人社团资料 ,并在整理、编纂的过程中 ,对华侨华人社团的发生发展、对其性质、功能、作用、历史轨迹及发展趋势等问题 ,有所体会 ,有所感悟。在《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1 2卷即将全部完成之际 ,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主编之邀 ,对华侨华人社团问题谈点个人的肤浅体会。1 何谓华侨华人社团华侨华人社团 ,是早期移居国外的华侨 ,为了团结互助 ,自救自卫 ,联络感情 ,共谋生存与发展 ,或以血缘宗亲 ,或以地缘同乡 ,或以业缘同行为纽带 …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五缘”文化及其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五缘”文化及其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童家洲1987年苏东水教授在“关于发展泉(州)台(湾)经济关系的设想”一文中,曾提出过六缘(地缘、血缘、人缘、文缘、商缘、神缘)文化理论,在泉州市的学术界中,曾就此举行过四次研讨会①。自1990年春,由林其锬教授...  相似文献   

12.
潮汕人     
潮汕是一个礼仪之乡,深深地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生活在这片秀美土地上的潮人,民风古朴淳厚,崇尚孝悌,敬宗孝老,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合群凝聚力。他们大都同姓、或亲邻聚集而居,由血缘、地缘凝聚而成,团结互助,共同抗拒自然灾害,克服种种困难。潮人宗亲观念强,凝聚力大,对外尤其表现得团结,其历史渊源悠久。  相似文献   

13.
按照摩尔根等人的观点,国家的产生必然以血缘因素的削弱、地缘因素的强化为前提,并最终建立于地缘组织基础之上。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调查材料及历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人们发现不少国家建立于血缘组织基础之上的案例。这意味着国家起源与血缘、地缘因素关系的传统观点有待重新认识。具体而言,地缘组织与血缘组织在史前时期长期并存,共同发挥着凝聚群体、团结社会的重要功能。在史前社会向国家时代过渡的进程中,血缘组织与地缘组织均可能成长为政治性团体。一个地区的国家建立于何种组织的基础之上,取决于国家产生前血缘因素与地缘因素何者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而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五缘”,就是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中国人一种群体结合方式。“五缘”文化的核心是亲缘,其他各缘只不过是亲缘的关系网络的转化和运用,导致亲缘向其他各缘转化的理论基础则是孔子“仁”学的“泛血缘化”特征。《论语.颜渊》中有关司马牛问仁而与孔子和子夏的三段对话,是儒家“仁”学理论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转化的一个经典性例证。随着孔子和子夏通过对“仁”一步一步地深入阐释,逐步化解了司马牛关于“人皆有兄弟,我独无”的忧惧心结,全面完成了“仁”学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即“泛血缘”的转化,从而使中国人的群体交往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对于海外华裔群体的研究,是海外华人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然而,由于中国人之海外移民已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因此,华裔在海外华人整体中所占比重已十分可观。这些几乎完全出生、成长于中国本土之外的炎黄子孙,其基本情况如何?对中国的情感怎样?具有哪些特点?这些是海外华人史研究中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东南亚国家华人向西方国家的再移民,是战后海外华人社会发展变化中又一引人注  相似文献   

16.
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是同文馆招收的首批学员,也是清政府首批派赴欧洲、走向世界的翻译官。在1866—1906年间,他曾八次出使,留下七部以《述奇》为名的日记,其中即有大量关于海外华人的记录,为我们考察清末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提供了可靠而直接的材料。本文通过梳理张德彝关于海外华人的诸多记录,就其与海外华人的交往、对华人海外生存状况的思考,以及维护海外华工权益的斗争等历史进行探讨,同时剖析张德彝对晚清侨务政策的推动作用,望能填补以往学界对张德彝研究之空白。  相似文献   

17.
会馆,旧时亦称“公所”,作为一种联络同乡、同行,并为之服务的封建团体或机构,“会馆”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早在汉代,京师已出现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时,杭州已有外郡人为同乡谋公益的组织团体,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会馆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就河南境内的会馆建筑而论,现存的尚有十余处,大多数为清代中叶前后所建造。外省和本省在射也建的会馆计有“开封山陕甘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洛阳山陕会馆“、“南阳唐河陕西会馆”、“舞阳山陕会馆”,  相似文献   

18.
<正>善堂文化是潮汕慈善文化重要的代表,是祖籍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华人在海外形成血缘、地缘、业缘三大关系,互帮互助,在海外生存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善堂文化不仅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了帮助,而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有力见证。在新时代,弘扬包括潮汕善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人社团”是普遍存在于各国华人族群中的一种社会组织。笔者以为,“社团”是人际关系结合的实体,并且总是运行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其社会功能的基本点,应是在某一特定群体与相对于该群体之整体社会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这一基本点出发,笔者拟在本文中着重探讨当代海外华人社团在沟通华人族群与当地国大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了哪些特殊的作用。笔者以为,就内涵而言,“血浓于水”实际上反映的是海外华人内心深处对故土中华的依恋,是中华文化的自幼熏陶或潜移默化在华人移民身上留下的痕迹。然而,海外华…  相似文献   

20.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可见血缘性不断减弱而地缘性不断加强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血缘性来自于古老的氏族时期。三代历史上承氏族世代,下启秦以后大一统专制王朝,在我国制度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三代政治制度中血缘性非常强,与其相适应的选官制度所参考的原则亦以血缘原则为基本标准。春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等方面出现新的历史因素,血缘政治逐渐衰落,以血缘原则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也逐渐瓦解。本文尝试在梳理这一衰落过程的同时,探讨选官制度与血缘性政治衰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