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等字形通常隶释作“冎”字,与其密切相关的■等字形旧释“骨”(冎),或释“■”,现在许多学者则释作“肩”。依据■等字形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以及古文字和传世典籍等材料,并从■等字形与相关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来分析,释“肩”依据不充分、不妥当,释“骨”更为合理。通过释论■等形及相关文字的释读问题,进而辨释“■”与“■”两种字形的形、音、义关系,我们认为甲骨文“■”与“■”已明显分化为两个字——“■”释读为“冎”,“■”等形则应释读为“骨”,也就是说“■”与“■”表示的是“冎”“骨”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2.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编著者陈松长先生对所公布的简牍在分类、分篇、释文、注释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整理研究,解决了不少问题。本文在时贤的基础上新释出“辞”、“惑”、“民”、“曰”、“疵”、“牢”、“致”等字,对简文的通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平 《世界》2006,(10):14-19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谱系中,毋庸质疑,“日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一旦点击了这个谱系,与此直接间接相联系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日关系”、“中日人民友好”、“天皇”、“武士道”、“右翼势力”、“靖国神社”、“汉奸”、“台独分子”等词语,  相似文献   

4.
北宋前期的知制诰和以后的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负责撰写敕命或制敕包括诰词的初稿,称为“书行”,又称“书名行下”、“签书行下”、“行词”、“行”、“命词”、“演词”、“撰述”、“草”等。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一般应在本人撰写的敕命或制敕包括诰命初稿后面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偶尔还在其后写“行”字。给事中负责复看或复审这些初稿,也在其后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初步断定在最后面并不签书一个“读”字。有时由於皇帝或权相的干预,出现过命令给事中或起居舍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行”,或者命令中书舍人或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读”等反常情况,而一些中书舍人、给事中、起居舍人等也往往严词拒绝。  相似文献   

5.
黔灵山以佛教禅宗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清代黔灵山写景诗,在展现自然人文景致的同时,以“本来面目”、“明月”、“本源”、“宝光”等象征语汇来体认禅宗哲学中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的内涵与质性;以“幻影”、“游子”、“乡关”等词汇反省本心失落的缘由;以“隔尘渐修”、“骑牛归家”、“截断两头”等象征性话语探讨重现本心本性的开悟方法;以“一切现成”、“拈花微笑”的禅悟观照揭橥禅者回归本心本性时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6.
“副”和“付” 常见有的把副、付两字通用。如“副食”写成“付食”、“副班长”写成“付班长”等。 其实这两个字音同义不同。“副”具有位居第二位的、辅助的;附带的、副职等意思;而“付”是交、给的意思,如付款、付出等.这两个字除了作量词(如一融手套)时可通用外,在其它情况下是不能通用的。 “作”和“做” 在现代汉语中,“作”的词义较古代汉语有所扩大,但一般不单独使用,它主要作为词  相似文献   

7.
宋仁宗时代,胡瑗、孙复、石介及李观等人欲超越“汉唐之学”,重释儒经“义理”,体现出“知古明道”的学术自觉。“四公”先以草泽身份筑室授业,後又执教太学,始终将“经义”解析与“时务”、“治道”相联系,为“宋学”启蒙导夫先路。他们反对“声律浮华之词”,审美取向与欧阳修等文学之士颇为不同。其作品多“根柢经术”,醇质务实;不足之处在於好“张大其说”,议论“粗疏”,甚者还有迂阔“矫激”之弊。要之,胡、孙、石、李以儒学名家而献身教育,在学术探索、教育实践及“古文”创作等各方面均有建树,其利弊得失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8.
《西藏人文地理》2008,(6):36-50
藏语中,“央”表示“音、曲调、音韵”等意思,而“移”则表示字母,字行,文字行列等意。“央移”结合起来即表示:在藏传佛教世界中特定的法会或仪轨时,结合“诵经或念咒”时产生的声乐。将这些本来随演奏结束而消失的声乐“时间艺术”,  相似文献   

9.
姚瑶 《中华遗产》2012,(11):102-111
从青铜器、青瓷等器物,到青色系颜色在古代绘画中的大量运用,并以“丹青”作为对绘画的通称,以及“青天”、“青史”、“炉火纯青”等高贵而美好的词汇,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日”实现与世界对接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活动日已蔚成风气。内容涵盖地球环境、生物生存及多样性、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涉及诸如人口、家庭、粮食、文化、卫生、体育、环保以及脱贫、减灾、助残、禁毒等近百个主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其中,如“国际扫盲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读书日”、“世界阅读日”、“国际戏剧日”、“世界博物馆日”、“国际古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文化类活动日占有相当比重,而尤以“世界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备受国际社会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赵丹 《中国地方志》2023,(3):94-106
记述灾害的明清江西方志种类多,包括通志、府州志、县志等。方志数量清代较明代增多;方志篇目一般附于其他门类下或独设门类,趋于稳定;记述时间范围不统一,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灾害条目增多,蕴含的灾害要素丰富;灾害种类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等;记述灾害的格式主要有6种。此外,明清江西方志在“水利”“恤政”“蠲免”“仓储”“赋税”“户口”“宦绩”“名臣”“义民”“孝友”“方技”“艺文”等类目下也记述与灾害有关的信息。明清江西方志记述灾害,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读书释疑记     
一、谁是将“素丹”称号铸在钱币上的第一人? “素丹”(Sultan)又译“苏丹”,旧译“算端”、“速檀”等。该词是从《古兰经》中的“权柄”、“势力”引申出来的,其意为“力量”、“权威”或“权力”。  相似文献   

13.
郝佳雯 《收藏家》2022,(7):101-104
一、何为“八破图”所谓“八破图”,即使用工笔画的表现手法,用近乎写实的表现方式描绘各种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物品,如碑拓、书卷、信笺、扇面、古画、古钱等物的残破片段。画面中的物品或焦黄、或虫蛀、或折损、或残缺,这些物品经组合堆叠而形成的画面,即为“八破图”。因其残章断简往往带有被火焚烧过的焦痕,在民间又常被称作“锦灰堆”“集破”“八破”“集珍”“集锦”“集破”“什锦屏”“杂锦灰堆”“残画”“拾破画”“断简残编”“打翻字纸篓”等。  相似文献   

14.
旧时,武汉三镇大大小小的家具店便有好几百家。其中“乾泰裕”、“包万兴”等属浙江籍,经营较高档家具,在市民中有宁波家具之称:“杨振兴”、“民生”、“江万盛”等属江西籍,经营中、高档家具;“何瑞记”、“茂源”等属湖北籍,也是经营中、高档家具。所谓中、高档家具就是使用的椿、樟、柏、梓、楠、柳等较好材料,加上木工技术较好,做工细  相似文献   

15.
旧时,武汉三镇大大小小的家具店便有好几百家。其中“乾泰裕”、“包万兴”等属浙江籍,经营较高档家具,在市民中有宁波家具之称;“杨振兴”、“民生”、“江万盛”等属江西籍,经营中、高档家具;“何瑞记”、“茂源”等属湖北籍,也是经营中、高档家具。所谓中、高档家具就是使用  相似文献   

16.
毛南族习俗     
毛南族是居住在我国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毛南族历史上曾称为“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195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毛难族”;1986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其中80%以上聚居在环江县境内的上南、中南、  相似文献   

17.
方志理论家黎锦熙对章学诚方志理论在批判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创新。提出“方志为物,史地两性,兼而有之”,拓宽了章学诚关于方志的领域,进一步深化方志的“资治、存史、教化”整体功用。认为应突破体裁局限,灵活运用资料,在志书编纂上采用“续”、“补”、“创”,不应强立断限,“出版不必全书”,专志不必等到全志修毕即可单独出版等。  相似文献   

18.
所谓“墓志铭”,简单地讲就是刻在墓上的碑文,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一般记叙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等,“铭”则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安慰之词等。但有些墓志铭却写得别有情趣,读之或可领悟到逝者的人生态度,或感受到逝者生前对事业的追求,或在莞尔一笑中体会到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9.
陈荣 《中国土族》2002,(4):33-34
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史籍中,对长城的记载用的是不同的名称。如:《史记》中有“长城”、“长城亭障”、“塞”,《后汉书》中有“塞垣”,《金史》中有“界壕”等名称。在明代的官方公文、史籍中则称其为“边墙”,另外也有“墙堑”、“边垣”等别称。大通县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一段明长城。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目前年鉴存在的质量问题,指出其核心问题是缺乏应有的选题原则所致,所以要使年鉴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在编纂年鉴之初必须确立“年”、“全”、“准”、“新”、“大”、“热”、“特”等选题原则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