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范立君 《史学集刊》2006,32(3):67-75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方杂志》对中日关系发表了大量的看法和主张,以胡愈之、俞颂华、叶作舟等为代表在《东方杂志》上拥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积极关注中日关系,呼吁国人团结、努力抵抗日本的侵略,表现出了民族主义的特征。透过他们在《东方杂志》上留下的文字,有利于我们了解那时知识分子的所感所想。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中华民族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历史教育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讨论的问题之一。基于历史于国家和民族之重要性的认识,学术界特别强调历史教育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认为历史教育是"复兴民族的原动力"或"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就历史教育怎样为民族复兴服务,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历史教育的培养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功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2021,(3):170-194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演进中,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致力于守护和复兴德意志民族文化共同体。这种努力在19世纪外溢为对美国数百万德裔移民及其文化的关切和守护,形成了一股基于德意志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跨国性文化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期,一些旅美德国学者不仅从历史、现实和文化层面为捍卫美国的德意志文化娓娓申辩,而且探讨了德意志文化在美国的命运,思想认知经历了从执着守护德意志文化的狭隘迷思乃至美国"日耳曼化"的狂想,到理性思考德意志文化融入美利坚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与爱国主义史学蒋俊"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突出。受此影响,中国的学术研究动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变化反映在史学方面,表现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增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复兴"论,就其核心概念"中华民族"与"复兴"旨趣之明确组合的思想自觉形态而言,可以说形成于民国时期,大约在20世纪10年代末和20年代早中期开始出现,九一八事变之后逐渐风行全中国。但若溯其源头,恐怕还得从清末孙中山的"振兴中华"论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谈起。前者代表排满革命党人的汉民族主义之"光复"理想;后者则预示了后来立宪党人融合中国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语)之国族"振兴"愿望,它们为共同孕育这一时  相似文献   

7.
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是手握兵权的军队首长们轻视幕僚人员时最爱说的一句俗话,但谁能想到,策划20世纪30年代那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的,居然是日本关东军中两个不带  相似文献   

8.
<上博楚竹书(四)·内礼>之篇题文献无征,且与传世文献存在不相契合之处,其义难解.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极有可能作"大礼"."大礼"用作篇题,正合篇章内容."大礼"用作篇题也有例可考.故<上博楚竹书(四)·内礼>之篇题当非"内礼",而应作"大礼".  相似文献   

9.
<正>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实现"北进"计划,沿"满"苏国境阵地修筑了坚固的军事工程日本关东军的国境阵地构筑工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实施,1934年至1938年为第一期,修筑了东宁、绥芬河、半截河、虎头、霍尔莫津、瑷珲、黑河、海拉尔等地的国境阵地。1938年至1940  相似文献   

10.
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顾颉刚等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继承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和清季西北史地学派之余韵,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组织“禹贡学会”,创办刊物,编辑丛书,整理旧籍,致力于边疆史地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在学术界以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禹贡学会的工作不仅在当时具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积极意义,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地理学、民族学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