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扬 《古籍研究》2001,(1):97-102
戴名世无疑是桐城派发展史上第一个天才的作家,但他却在千古奇冤的“南山集案”中丧命。关于“南山集案”,史家有种种记载,民间有种种传说,连小说家吴敬梓也将之摄入作品,《儒林外史》中《高青邱集》即《南山集》的代称,作为禁书它简直是灾祸的象征。仅此足见戴名世及其悲剧的巨大影响。然而,多少年来,戴名世的名字似只凝铸在那血迹斑斑的“南山集案”上,而他作为一个文、论并茂的古文作家的形象,却鲜有人论及,甚至在桐城派家族里也难以找到他的位置,这就不免在其命运悲剧之上又横添一重文化悲剧。鉴于此,我则愿以此述评献给有志于了解戴名世的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2.
钟扬 《安徽史学》2002,(4):21-24
戴名世是清代康熙年间名古作家,桐城派的一代宗师,因曾被难于《南山集》案,集被禁毁,史料多散佚,令后之研究扼腕痛惜。新近从桐城民间发现的《戴氏宗谱》,为了解戴名世在桐城戴族的历史地位,戴名世与方苞、张英、姚士藟的关系以及《南山集》案的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献。  相似文献   

3.
刘继兴 《江淮文史》2012,(1):160-162
据清代大学者戴名世《忧庵集》等古籍记载,有“国粹”之称的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发明的。万秉迢被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位好汉所折服,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经过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麻将牌。他最初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暗喻《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位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博物馆于1962年在桐城县征集到戴名世遗著《忧庵集》手稿一册,为戴氏旅途中随笔。集中称。余岁岁客游,车马之上,逆旅之间,不便观书则注之。于困呃之余,随笔书一、二条,藏之行笥。或志其本日之所讲说,或追忆其生  相似文献   

5.
关爱和 《史学月刊》2003,(12):22-26
清人主中原后,针对激烈的反清情绪,对士人采取严密的钳束政策,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因其《南山集》的锋芒而致大狱,与戴氏有文字交的方苞也因作序而罹罪,虽幸免于死,但精神受到重创,为文风格遂变得迂回盘折。此案前后文风的转变,体现了清初士人由狂悖不驯到敛性皈依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代历史上两位有影响的人物,张英与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之间多样复杂的联系和长期交往关系因《南山集》案的发生而被隐没。戴名世在其仕途发展过程中得到张英及其人脉圈的帮助和支持。张英的先达,为戴名世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唐湜 《文史月刊》2002,(2):23-26
1950年印出我的评论集《意度集》后,我寄了一册给健吾先生的清华同窗钱钟书先生,他回信说:“你能继我的健吾(刘西渭)学长的《咀华》而起,且大有青出于蓝之慨!”健吾先生比钟书先生在清华外文系高一、二级,他称健吾先生为“学长”,是名副其实的,说我能继健吾先生的两本《咀华集》而起,对我已是十分抬举,说“青出于蓝”就是太过誉了!  相似文献   

8.
《南山集》中的节烈传本是一种特殊文体,戴名世在作传时时常夹杂一些反对清廷、怀念明季、表现民族气节的"忤逆"之语,就是这些"忤逆"之语,可窥见其早期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最后受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师培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经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著名学者黄侃曾说:“余于经学,得之刘先生者为多。”《左庵集》是刘师培早期学术思想的荟萃,其内容涉及经学、文字学、以及训诂、校勘、地理、天文历法等方面。本文试图对《左庵集》在经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作一论述,以期对刘师培早期的学术思想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孙叔敖“三相三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令尹。传世典籍中常见孙叔敖“三相三去”的记载 ,即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相令尹这一职务 ,又三次辞去之。这方面的材料很多 ,如 :《庄子·田子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三去之而无忧色。’”《荀子·尧问》 :“孙叔敖曰 :‘吾三相楚而心卑。’”《吕氏春秋·知分篇》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 ,三去令尹而不忧。”此外 ,《淮南子·汜论》、《史记·循吏列传》、《史记·邹阳列传》、《新序·杂事第三·齐邹阳客游于梁》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与孙叔敖的事迹相类似 ,典籍中又记春秋时楚国令尹子…  相似文献   

11.
《蒿庵集》《蒿庵集》3卷,是明清之际的经学家张尔岐的一部诗文集,收文72篇,铭1篇,诗13首,词2首.全书约94000字.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诸生.父殁,取《诗·小雅·蓼莪》之义,号“蒿庵”以志痛.入清后弃举子业,绝意仕进.交遊多敦品笃学,不关心世  相似文献   

12.
莫仲予先生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诗坛和书坛耆宿他的《留花庵诗稿》和《莫仲予章草集》最近由香港创慧文化和岭南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其中《留花庵诗稿》收入他近70年来的诗作300多篇,全部由作者用行书誊写读者从中既可欣赏他那雄浑古雅的诗,又可欣赏他那秀逸洒脱的书法。《莫仲予章草集》收入他的章草作品60余幅:为了探讨诗词书法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3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莫仲予诗书艺术研讨会暨《留花庵诗稿》、《莫仲予章草集》首发式”。现将研讨会和首发式上部分学者、诗人和书法家的发言选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人之处世.孰不厚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企图通过养生而长寿.这是人类始终探讨不辍的重要课题。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作为一个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养生这个问题.他发表了一些意见,也身体力行一些准则,本文拟就《论语》中的资料,将孔子的养生观极谈于下。一、树立不犹不惧的豁达观点《论语·颜渊》第四章载:司马牛问君子。予日:“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能够做到豁达乐观,那是因为他“不忧不惧”;而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忧不惧”,又是因…  相似文献   

14.
杨慎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杨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四川)人。历官至翰林学士。因“仪大礼”触怒世宗而下诏狱,被廷杖削籍谪戍永昌卫(今云南保山)达30多年逝世,年74岁。杨慎幼警敏,11岁能诗,12岁能作文,人以神童视之。工乐府、善弹词。除诗文而外,还有著作一百余种。有《升庵集》《、丹铅余录》《、广夷坚志》《、古今谚》《、诗活补遗》《、风雅逸篇》《、滇载记》等诗文集,阅览之博,著作之富,有明一代,首推杨慎为第一。杨慎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如其《新都县八阵图记》文:院林谪慎乐升补,著朴“…  相似文献   

15.
火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墨子·节葬篇》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这里的“仪渠”和“氐羌”都是指我国西部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标点本《金史》卷六三《后妃传》上载:“肃宗靖宣皇后,薄察氏。太祖将举兵,入告于后。后曰:‘汝邦家之长,见可则行。吾老矣,无贻我忧,汝亦必不至是。’”讲的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反辽出征之前,禀请居孀的婶母的史事,这在女真族勃兴史上,视为尊老的美传。可是,本为同一件史事,在《金史》卷二《太祖纪》却记载为:“乃入见宣靖皇妃,告以伐辽事。”及至金太祖伐辽胜仗班师,同传再记载为:“师还,谒宣靖皇后,以所获颁宗室耆老……”如此,可见出现了“靖宣”或“宣靖”之误,究竟孰是。详查《大金集礼》卷三得知“申请见貌曰穆,博闻多能曰…  相似文献   

17.
读顾诚《南明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读顾诚《南明史》何龄修南明史在中国史学中不是一个冷门。在清末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和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候,南明史的研究都曾掀起高潮。这里有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自从顺治初函可《再变纪》案、康熙庄氏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到乾隆...  相似文献   

18.
被鲁迅先生誉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登上了“五四”以后新文坛的。蹇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同学朱大桶、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曦社”,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爝火》。从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二闸记游》开始,以后相继在《晨报副刊》、天津《新民意报·朝霞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现代评论》、《语丝》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一九二六年,蹇先艾与闻一多、…  相似文献   

19.
<正>《龙沙纪略》为清代方式济撰。方式济,字屋源,号沃园,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舍人。因其父方登峄受戴名世《南山集》案株连,流放卜魁(今齐齐哈尔),方式济随父流寓于此。《龙沙纪略》便是他"久住于斯,又闲居多暇"在"游览询访"中,所写下的一部记载清初黑龙江地区的地方志著作。全书一卷,分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和屋宇等九门。方隅门:记清初黑龙江政区的划分,建置沿革和当时黑龙江四境的情况及康熙帝部署攻打雅克萨  相似文献   

20.
刘大胜 《安徽史学》2015,(3):161-165
牟润孙在《励耘书屋问学回忆--陈援庵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感言》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
  先师很少批评人,时常诵“不薄今人爱古人”这句诗。五四以后,梁任公、胡适都大捧章实斋,我曾问过先师“章实斋学问如何?”先生笑着说“乡曲之士”!我当初不明白为什么说他是乡下人?后来看到章氏著《史籍考》,自称仿效朱彝尊著的《经义考》,却不知朱氏之书是仿自僧的《出三藏记集》。所见不广,岂不是乡下人?先师时常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