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随团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在美国进行了考察。“华盛顿之行”为访谈录之二的续篇。作者在与美国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让读者了解了中美教育作法和理念的异同,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信息,对我国深入进行教育改革颇有启发。“访谈录”形式活泼,议论也颇发人深省。本刊特向读者和教育界同行推荐。“访谈录”将继续刊发,敬请读者留意,并欢迎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随团在美国进行了考察。“洛杉矶之行”为访谈录之一。作者在与美国同行面对面的交流中,让读者了解了中美教育做法和理念的异同,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信息,对我国深入进行教育改革颇有启发。“访谈录”形式活泼,议论也颇发人深省。本刊特向读者和教育界同行推荐。“访谈录”将继续刊发,敬请读者留意,并欢迎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3.
1991年,俄国学者贡恰洛夫(又泽为冈察洛夫)对当年苏共中央驻中共代表柯瓦廖夫的访谈录发表后,受到我国学界关注;2004年,柯瓦廖夫1949年写给斯大林的报告原文公布后,又引起反响。今年第7期《炎黄春秋》发表的李洁的文章认为,柯瓦廖大的报告和访谈录“完全是凭空杜撰”,“均属无稽之淡”。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柯氏的报告和访谈录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应随便否定。本文提供一些有关资料,供读者鉴别。  相似文献   

4.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创建人之一。前不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士光,受《光明日报》社之托,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录经《光明日报》社编辑部进行压缩后,以《爱我河山求真求实》为题,刊登於该报1996年4月23日之史林版上。为使读者更详细地了解这次访谈的内容,经征得作者之同意,在对原稿略作补充之后,发表於下,以作《光明日报》所刊登之访谈录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奥茨曼(StevenOzment)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在宗教改革史和家庭史方面成就卓著。本刊发表世界史所俞金尧先生与奥茨曼教授的这份访谈录,以便国内同行不仅对教授本人有所了解,而且也能对西方...  相似文献   

6.
〔一〕一帖“清茶一杯,敬请光临”的“三联书店50年纪念聚会”的请柬,曾吸引了来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有关领导同志、三联联谊会仲秋元等老同志、沪港三联领导人、作者与读者、出版界同行及合作单位负责人等200余来宾雅聚一堂”。10月23...  相似文献   

7.
《文博》1992,(1)
《文博》杂志创刊迄今八载,得到国内外广大作者及读者的鼎力支持,鼓励与鞭策,这是我们的刊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前提。我们衷心感谢作者对我们的支持,感谢读者对我们的关怀。新年伊始,我们谨向作者、读者表示祝福。《文博》自1984年创刊以来,已发行日本、苏联、朝鲜、匈亚利、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下面选登近年部分作者和读者的来信。这些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是激励我们搞好《文博》的动力。我们将不负众望,把《文博》办得更好。(标题除《我说“文博”》和《玩物激壮志,“预流”得硕果—对“文博”评介》外,其余均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学家拉伊蒙多·鲁拉奇教授的新著《南方的水兵—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部联邦海军史》(以下简称《南》),和它的作者一样,都是值得向我国读者介绍的。 鲁拉奇教授是一位爱国战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与德、意法西斯进行生死搏斗。至今他身上还留有敌人的弹片。也许正是这种令人难忘的战争经历使他对军事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战后,他刻苦钻研军事历史,在军事理论史和美国史方面颇有建树,出版了多部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回顾60年前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文章很多,介绍中国军队在境外(主要是缅甸)战场作战情况的资料也不少。但是,把中国抗战和盟国亚洲战场联系起来、全面介绍中国军队和盟军并肩战斗、中国和盟国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文章还不多见。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了一套20册的二战系列图书,CBI(中缅印战区)是其中之一。作者堂·莫瑟尔(DonMoser)向读者介绍了亚洲早期的战事、CBI的建立、盟军的失败和胜利等,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很受读者欢迎。作者是美国人,他面向的读者主要是美国人,书中对美国人如史迪威、陈纳德和“掠夺者”(美军先遣队)的描写多于对中国军人的描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这样,作者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闻所未闻的故事,对我们全面了解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不无裨益。我利用工作之余,将其编译出来献给读者,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喜欢。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被舆论界普遍誉为“中国第一自由撰稿人”的伊夫特地给本报发来专稿———“自由撰稿人≠伊夫”,写得颇有情趣,值得一读。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意不过是为了“招揽”读者罢了,实与作者无关,在此特别声明,以免误伤作者。可能是自己较早地打出了“自由撰稿人”的招牌,也可能是我写了太多大胆批评文章的缘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伊夫”———这普通不过的一个笔名竟然变成了自由撰稿人的代名词。迄今为止,我没有承认什么“第一自由撰稿人”的称谓,更不敢自称自己是什么“自由撰稿人的老大”,我就是我,只是一个独往独来…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87年11月出版了陈启能著的《美国的思想库和美国社会》一书。这本书是作者在美国作研究工作时,有意识地对美国社会进行观察,并将所积累的素材写成的。它值得对美国历史和现状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这本书的特点是,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和出访观感,而是结合作者亲身经历,在综合分析大量  相似文献   

12.
韩张 《神州》2012,(15):166-167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Frank Smith在Understanding Reading一书中亦指出:“阅读不是一种消极的活动。读者要想获得知识,必须做出积极的贡献。至少要做出与作者同样大的贡献。”Smith所说的“贡献”就是指读者积极的思维活动。鲁姆哈特和Smith的观点都明确指出了阅读的正确过程,即从识别单词、领悟句意到理解篇章乃至摄取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排疑解难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剑鸣 《世界历史》2004,27(1):116-12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德威特·克林顿讲座教授埃里克·方纳 ,曾于 2 0 0 0年夏天来中国访问讲学 ,那时他的《美国自由的故事》出版不久 ,在他和中国同行的交流中 ,这部新著及其主题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时隔两年多之后 ,这部著作的中译本便告问世 ②,并且在读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 ,和以往美国史译作的影响仅限于史学圈的情形 ,颇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本书讨论的是一个能引起广泛兴趣的重要问题 ,而作者又是曾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和美国历史协会这两大学术团体主席的知名学者 ,受到较大范围的关注自在情理之中。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阅读…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先后出现两位隶籍合肥的大人物,人称“李合肥”(李鸿章)、“段合肥”(段祺瑞)。说起“李合肥”家世,几乎是无人不知,然说起“段合肥”家世,却鲜有人能细说端详。宋路霞女士经数年不懈努力、多方采集,终将《段祺瑞家族访谈录》奉献给读者。读完此文,您或许能够明白,出身乡间的段祺瑞何以能在中国近代史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即使是被迫下野,其资历和威望还是让当时的军政界人士敬畏不已。  相似文献   

15.
为中国社科院翻译《雅科夫列夫访谈录》(АЛЕКСАНДР ЯКОВЛЕВ/ ИЗЪРАННЪЕ:1992-2005,以下简称《访谈录》)犹如苦熬“精神炼狱”。  相似文献   

16.
《炎黄春秋》2009,(8):86-87
2009年第3期《炎黄春秋》封三刊登了部分编委和作者的照片,他们都是对国家对历史负责任的有正义感的人,值得我们尊重。我特别敬重今年92岁高龄的李锐先生,他留存的史料镌刻着时代的印痕和苦难,对中国的将来颇有警示作用;他的女儿李南央在贵刊发表的文章,给人振聋发聩之感;崔卫平关于人道主义的文章,激情飞扬,令人心悦诚服;金雁关于苏俄“十月革命”的文章,严谨缜密,洞察入微;曹思源的文章,数据准确,独具慧眼……他们都是给读者运送“粮食”的人,播下“火种”的人。历史将会铭记他们!  相似文献   

17.
《雪球》和“雪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观琼 《民俗研究》2000,(1):149-152
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为重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材料提炼、概括和提升出理论性的成果。回顾人类学研究史,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cnc—dict)的《菊与刀》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部人类学著作,作者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深刻分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不仅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而且在日本公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八十年代以  相似文献   

18.
电影《战上海》反映的是解放前夕解放大军兵临上海,与国民党军激战,最后解放上海的经过。影片上演后,轰动一时,影响颇大。其中有个重要的角色,即上海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刘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创作原型就是本文作者刘昌义。当然,《战上海》作为电影艺术,所塑造的“刘义”并不同等于真实的刘昌义。现在本刊发表刘昌义回顾自己坎坷一生的回忆文章,可使读者对作者本人及当时的情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购车狂潮     
《华夏地理》2008,(5):208-209
中国民众仍然处于对私车的早期“热恋”阶段,小汽车的人均占有率只相当于美国1915年的水平,但正在飞速增长。最近,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美国的汽车文化已然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人气颇旺的汽车俱乐部,“自驾游”和免下车快餐店,更不要说交通拥堵和熏眼睛的尾气烟雾了。  相似文献   

20.
新桂系“大管家”黄旭初轶事──粟明德教授访谈录黄继树本文作者(右)与黄武良先生(左)近影杜朝由摄1995年清明节过后不久,笔者曾在桂林与台北广西同乡会理事长粟明德教授谈白崇禧将军的晚年生活,并撰写成文字发表在《文史春秋》1995年第5期上.引起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