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古发掘与考古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认识,考古发现同时也推动综合研究和理论方法的进步。此外,考古发现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可以为考古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对考古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考古学的持续发展要求考古学家必须正确处理考古发现、考古学自身理论方法的完善以及考古学与化遗产保护、公众知识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从事考古工作55周年,恰好也是他诞辰80周年。他从1934年主持发掘陕西宝鸡斗鸡台基地以来,一直始终不渝地探索与追求,坚持考古科学的自身特点,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考古学文化谱系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布规律与格局、考古田野工作基地建设、考古报告编写、考古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他又特别强调考古学是个独立的学科,要摆脱传统史学的影响与束缚,为考古学的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他的这些贡献,促使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范围的考古学研究中,更加成熟,更具特色。他从1952年至198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现考古学系)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他用广博精深的学识、严谨朴实的作风、慈爱宽厚的胸怀,培养了校内外几代考古工作者。他的这些学生,在全国考古文物工作各个层次的岗位上,正在充分发挥出核心与骨干作用。为庆贺苏秉琦教授从事学术活动55周年和诞辰8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论文在本期发表,以此作为鲜花,献给考古学导师苏秉靖教授和考古文物界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3.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苏秉琦创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过程。以两论为代表的苏秉琦学术思想,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国考古学派形成和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没有出现新的能够超越它的理论或学说以前,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苏秉琦时代。  相似文献   

4.
尹达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31—1935年是他考古的奠基期,1936—1937是他考古丰收期,1938年—1949年是他对中国考古学体系的酝酿期,1950—1983年是他对新中国史学、考古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挥指导作用的时期。尹达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巨大贡献: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第一代开路先锋。2.是详细论证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分期问题上错误观点的第一人。3.倡导、指导以考古材料复原历史的正确研究方向。4.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考古研究的领军人。尹达身后形成的诸如文明起源等的理论诚然是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是尹达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延伸和继续。  相似文献   

5.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使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环境考古学研究在过去20多年来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目前,环境考古已基本成为普遍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很多考古学的课题中,而且,环境考古的理论和方法也会伴随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而更加完善。然而环境考古学本身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考古学家有坚实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掌握古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其如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那些针对考古学研究的古环境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家如果能够初步将古环境复原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考古学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能使更多的考古学家掌握基本的古环境复原的方法,本文试图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环境考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辽西地区的古环境为例进一步说明如何解读那些像孢粉等的古环境数据,以此推动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江汉考古》2001,(3):3-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院土治丧委员会: 惊悉贾兰坡先生仙逝,不胜惋惜。贾老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他把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带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贾老的逝世,是考古学、古人类学、地质学和整个科学界的巨大损失。贾老生前对湖北旧石器考古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为湖北考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谨表深切悼念,并向亲属致以亲切慰问。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  相似文献   

7.
张萌 《南方文物》2012,(1):124-131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8.
环境考古研究中地学调查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考古研究中地学调查纲要李容全俞伟超教授(1992)系统地论述了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任务和经典模式①。受他的启发,和近几年参加环境考古调查的体会,提出以下的有关地学为环境考古研究服务的调查大纲,谬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敬请指正。一、内容环境考古学...  相似文献   

9.
安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我国研究商代考古的巨头之一,他对商代考古的贡献将永远载于史册.安先生的一生确实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是安金槐先生100年诞辰,安先生出生于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恰恰也是这一年诞生的.安先生于1950年参加考古工作,这一年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安先生于2001年去世,这一...  相似文献   

10.
汪宁生先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倡导者和开拓者。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短期任教后,调云南长期从事考古学和民族学调查研究工作,足迹遍及中国西南大地。他对云南地区考古的综合研究、云南青铜文化一系列的考释及云南崖画的发现和研究,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利用民族资料研究中国考古学和古代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在民族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和开创精神,奠定了中国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体系根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考古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于三个转变,即:在考古学基本理论方面,存在着从简单地层学向考古层位学转变的过程;在研究方面存在着从长于描述向深度研究转变的例证;在学科的作用方面存在着从补经证史向谱写历史篇章转变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2.
[提要]本文对日本学者松本洪撰写的《上代北支那の森林》一书进行了介绍性评价,指出该书是较早系统研究中国北方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一部重要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此书是一无所闻。松本洪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特别是在利用历史文献记载来复原中国北方古代森林植被形态这一点上,史念海后来所做的研究虽然在学术深度上要远远超出于松本洪之上,并且还普遍结合有实地考察和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运用,但是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却与松本洪完全相同。因此,松本洪理应作为中国历史植被变迁研究的开拓者而被写在近代学术史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作者代表中国考古学会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一、为什么要保护好文物;二、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位置;三、考古学如何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作用;四、此次会议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李维明 《南方文物》2010,(1):135-140,134
郑亳说创建者邹衡经历了一段从考古基础研究入手,不断提升研究水准,在研究中校正以往认识,逐渐形成、创建郑亳说的学术历程。学术史表明,郑亳说立足材料,以材料为论据,因材料出论点,依材料校认识,论证规范,符合考古学研究程序。因此具有说服力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16.
These volumes exemplify diverse meanings in the concept of “revisiting the past.” In his archaeological travel memoir, Roberts physically revisits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also sadly re-evaluates his idea of in-situ preservation. Two edited volumes illustrate other aspects of revisiting the past. In research contexts, revisiting and re-assessing carry a more upbeat message of intellectu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ed evaluation of past ideas. Although research can be messy and non-linear, the act of stopping to assess existing knowledge demands continued engagement with old documents, artifacts, and models, while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development of new ways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the past.  相似文献   

17.
《Southeastern Archaeology》2013,32(2):131-142
Abstract

The disciplinary mythology of North American archaeology grudgingly acknowledges Eli Lilly’s financial support for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systematically devalues and even deletes his role as a productive scholar, the author of original works on the prehistory of Indiana, the creator of an effective archaeological seminar on the prehistory of Indiana and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and the guiding for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everal enduring archaeologic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of Eli Lilly. It shows how his mind and management skills were even more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Midcontinent than was his financial support for many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s.  相似文献   

18.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史学理论观点的阐释上,忽略了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分析。就理论倾向来说,柯林武德经历了由实在论者向唯心主义者的逐渐转化,他的思想发展也由此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之外,历史过程思想作为其史学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体现着他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问答逻辑则展现了柯林武德考古学、历史学和哲学三项学术研究之间的和谐关系及其史学理论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9.
方国瑜与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是方国瑜先生史学研究的起点,并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方先生不但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奠定了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坚实基础,还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中缅、中越界务问题,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民族联系与政治关系,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及南亚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关系,是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沈长云先生的系列论文所持”古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和”濮阳即禹都阳城”的”崭新”论.董是建立在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学资料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单方面主观想象。沈先生论文中所表现出的证据不足,主观武断等缺乏科学分析的态度,必然使其夏史研究陷入一永远无法走出的误区.极不利于目前的夏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