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欧洲从古代就有皇帝和国王,欧洲王室更是有着两千年的渊源,这些王室间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在漫长历史中,这些皇帝、国王的尊号由何而来?这些王室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演变? 公元前1世纪凯撒作为统帅,成为罗马掌握国家大权的独裁者。虽然他没有称王称帝,但"凯撒"却成为后世对皇帝的尊称。他的继承人屋大维作为统帅,于公元前27年被尊为"奥古斯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周井氏家族,过去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实际上,井氏当为邢侯子裔,姬姓,采邑在扶风周原一带。畿内井氏从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执掌王室大政的一个显赫世族。其分支井伯氏、井叔氏有几代人先后担任王朝卿士,成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说世族政治完全与建官用贤绝缘。世卿制度以采邑制为基础,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围受到严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数姬姓贵族子弟可以入为王朝卿士,但就姬姓贵族内部来说,世卿世禄并不是绝对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铜器艺术与宗教(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面详细的讨论了器物的形式和装饰艺术,虽然这个问题已讨论了近一个世纪,但我们必须还要继续讨论下去。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类似于方彝和猫头鹰尊的青铜器应世安阳制做的器物,它们可能出自于某个王室的墓中或从其它地方采集而来。无论如何,结论是,那些被盗王室墓中的遗物是不会消失的。在安阳的后期,生产了大量的不同器型,至安阳的第三或第四期的器物风格仿佛发生了戏剧性的演变。从安阳大司空村(33)的利号墓.53号墓出土的器物表的最后部分的图表已表现出了器物的变化。就我们把握这些有特色的墓葬来着也许这些器物的演变刚开始时…  相似文献   

4.
辛怡华 《文博》2003,(2):39-40
近来,眉县杨家村出土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被专家誉为近十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由于杨家村再次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因而此地更加引起关注.据说此批青铜器与1955年3月出土的五件青铜器,系一个家族之物.1955年3月在眉县火车站乡东李家村出土五件文物,系一窖藏所出.根据铭文内容,为同一人所铸,可分两组,二方彝及尊为一组,牺尊及另一牺尊残盖为另一组.从铭文得知,方彝应是盠为其祖父益公作的宝尊彝,暂称此组窖藏器为盠尊组器.本文在学者研究基础上拟对东李家村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再探讨,恳祈指教.  相似文献   

5.
叶自成先生于近期发表的《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一文提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的理论。本文认为,诸侯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尊天子、循周礼,因此不拥有主权。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用中央政权对割据政权制约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这些政权是否为国家。统一的政治一文化空间和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郑国在东西周之际实力雄厚,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桓公、武公到庄公都是周王室的重要依仗。在春秋五霸之前,俨然就是小霸。  相似文献   

7.
近来,眉县杨家村出土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被专家誉为近十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由于杨家村再次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因而此地更加引起关注。据说此批青铜器与1955年3月出土的五件青铜器,系一个家族之物。1955年3月在眉县火车站乡东李家村出土五件文物,系一窖藏所出。根据铭文内容,为同一人所铸,可分两组,二方彝及尊为一组,牺尊及另一牺尊残盖为另一组。从铭文得知,方彝应是盏为其祖父益公作的宝尊彝,暂称此组窖藏器为盏尊组器。本文在学者研究基础上拟对东李家村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再探讨,恳祈指教。  相似文献   

8.
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西藏经历了将近40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在公元十二世纪左右,被迫不断西迁的吐蕃王室,从上部阿里返回了以埃尊赞布为首的一支嫡系,在今曲松县一带建立起一个史称“雅隆觉卧王朝”的小王朝。在今天的色物乡一带,埃尊赞布的儿子拉·赤列朗杰,建造了一座名为“加里寺”的寺庙,并且在此修建宫殿行使地方统治权。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基督教史观指洪秀全、洪仁Gan,李秀成等人关于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一些观点,涉及中国人拜上帝的历史,创世纪与人类始祖,洪透全的宗教使命等。他们认为中国人拜上帝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传说中的“盘古”就是上帝始造之亚当,中国人来自西方,于“代羲前一二代间”“由川陕入中土”; 透全就是《圣经》中的麦基洗德,洪透全不同于耶稣的宗教使命是扫除偶像,建立地上天国,这些观点显然与正统基督教史观不相符合,究其原因,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无知和猜测,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误解,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修正”,从主观上说,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使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阐述和解释适合于他们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宗教与政治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11.
王仲殊 《考古》2012,(6):75-81,114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魏明帝死于景初三年,少帝继位后,仍称当年为景初三年,但次年则改称正始元年。"景初四年"的年号实际上并不存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盘龙镜为东渡的中国工匠在日本制作,因不能及时得知中国魏朝皇帝改年号之事,所以在铜镜的铭文中使用了"景初四年"的年号。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圣政修纂完毕后,须进呈皇帝和太上皇。在进呈过程中,宋廷制定了一套庄严肃穆而又极其烦琐的仪式。进呈皇帝之仪在皇帝和大臣处理日常政务的垂拱殿中完成。进呈给太上皇帝之仪在太上皇帝居所完成。在迎奉圣政和皇帝赴太上皇帝居所的环节中,秘书省道山堂和祥曦殿成为与进呈仪式紧密相关的空间。圣政的进呈仪式是由太上皇帝、皇帝、臣僚面向公众共同完成的两场表演,这种可视化表演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对皇帝而言,是向天下臣民宣示自己总结和继承先朝的政治遗产,开启本朝的治道,并且以自身的实践教化臣民,传递"孝"的理念,倡导"孝";对臣僚而言,通过仪式表演,表达了他们致君"贤能"的愿望。圣政这种史籍的进书仪式为我们考察南宋官修史籍进书仪式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夏同龢为贵州历史上两个状元之一,其《状元策论答卷》与光绪帝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相近,从“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阐述了执政及变法之要,通篇洋溢着爱国、务实、变革、维新的思想,有较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眉县杨家村2003年元月发现西周窖藏青铜器,全部铸有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四十二年(辶桒)鼎》铭文记载了周王赏赐贵族及封建诸侯的礼仪.《四十三年(辶桒)鼎》铭文记载了周王任命作器者担任虞林的官职,并叮嘱他要勤勉从政.《(辶桒)盘》铭文记载了作器者歌颂祖先功德的文辞.  相似文献   

15.
殿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关于殿试制度的起始时间学界一直说法不一。本文以三级考试为参照系,以此前一直被忽略的覆试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与殿试起源相关诸问题的详细辨析,彻底澄清了殿试与覆试的联系与区别,否定了武则天载初元年、南唐乾德二年及宋开宝六年为殿试之始诸说,从而最终确定殿试制度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宋太祖开宝八年。  相似文献   

16.
刘彦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名士,其生卒年一直未得其详。今据嘉靖十二年刘氏六世孙刘塾刻本《春雨轩集》所载《自序墓志铭》及文后刘氏后裔之小注,考定刘彦昺生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九月初三日卯时,卒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四月初三日寅时。  相似文献   

17.
《钝斋文选》与《南山集》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春萍  石钟扬 《安徽史学》2006,(2):63-67,30
明末清初的方孝标<钝斋文选>,为理清康熙时代最大文字狱<南山集>案的重要文献.清廷以<钝斋文选>中的<滇黔纪闻>为方孝标所定三项罪行,按之<钝斋文选>皆不能成立.康熙皇帝却将错就错铸成<南山集>案.雍正明知此案"中有隐情",在矫枉时故意留条尾巴.既维护了康熙的权威,又显示了自己的恩泽.人们从中也能窥测到某些历史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郡县侯国吏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其领 《史学月刊》2005,(11):16-20
《尹湾汉墓简牍》面世后,许多学者就西汉地方吏制问题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但对侯国吏员的设置论及者甚少。探讨侯国的不同类属,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侯国的吏员设置和隶属关系是不同的。东海郡所辖侯国多属宣、成二帝时所封之王子侯国。王子侯国的吏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行政系统,一为家务系统。侯国的吏员同时接受朝廷和郡府的双重管辖。  相似文献   

19.
吴薇薇  吴晋生 《安徽史学》2004,(2):103-104,90
周成王"三诰"年代之谜在于成王有两种纪年,即即位纪年与执政纪年;而"三诰"使用的是执政纪年.因此,"三诰"中的"惟7年"是成王执政7年,也就是成王即位14年,转为公历是前1031年.查核<史历表>,其年月日和月相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0.
《困学纪闻》是宋末元初学者王应麟撰写的札记考证之文,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书在元代有两种刻本,一种是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序跋完备的元泰定二年刻本,一种是没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序跋不完备的刻本。清代藏书家多怀疑他们手中的元泰定二年刻本为明刻本,而无序跋本才是真正的元泰定刻本。但是通过考察、分析中日藏书家的藏书志,《困学纪闻》在元代确有前述两种刻本,二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只是刊刻时间、版本形式不同,真正的元泰定刻本现藏日本,国内所藏元本只有无序跋本,而所谓的“元泰定本”其实是明翻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