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想写我的父亲,他在我心中格外高大。父亲的名字是翟俊杰,这名字你通常可以在某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中看见。他将自己和作品一同坦诚地展现出来,那作品就承载着他全部的喜怒哀乐。看父亲的每一部作品就像是在看他的人生经历,金戈铁马,军号声声,也有着嬉笑怒骂与委屈,父亲就是一篇文章。父亲十六岁参军,做过《解放军报》的记者,写出过获全军优秀剧目奖的话  相似文献   

2.
陆德 《炎黄春秋》2006,(1):64-65
推荐者的话 陆定一的长子陆德到我家来,要我把他所写的这篇《陆定一保护了故宫》推荐给《炎黄春秋》。我愿意做这件事,这不仅因为陆定一是中共党史中的重要人物,而且因为我参加过上世纪50年代批判梁思成对古建筑“资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参与这项活动有关的主要人物有五个人。毛泽东、梁思成、陆定一、彭真、于光远。无论整个“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或者对梁思成“资产阶级”建筑学、建筑思想的批判,毛泽东都是发动者领导者,是主要的“正面人物”,这一点是很清楚的。粱思成本来是一个古建筑保护主义者,是个非党员。在北平城内尚未解放、粱思成还在城外的清华大学的时候,解放军一位将军,特别派人到清华找他,请他把城里古建筑的位置在地图上标明出来。这件事使梁思成对共产党重视古建筑的政策,十分感动,开始接近我们党。以后,进一步加入了共产党。陆定一作为中央宣传部长,对整个“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负责。但是因为梁思成是北京市的党员,就要于光远去找彭真,请彭真抓这件事。彭真反过来要于把批判梁思成的班子组织起来,并且让北京市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查汝强,坐镇颐和园畅观堂,写出三十来篇批判文章。然后彭真自己出面,手中拿着这些文章,与梁思成谈判。告诉梁思成,我们不是写不出批判文章。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有错误,那就把这些文章在《人民日报》上登出来。你和我们辩论辩论吧。当梁思成承认自己错误之后,彭就决定这三十来篇文章一篇不发。 总的说来毛泽东是批评者;梁思成是接受批判者;彭真是按照毛泽东的旨意从事实际行动的人。 彭真曾经告诉梁思成,有一次毛泽东和彭真在天安门城楼上,毛用手比划着用赞美的口气说,“将来从这里望出去,全是高烟囱”。梁思成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听了之后全身凉了半截。不过彭真在处理梁思成的事情上,很有分寸。 至于陆定一本人的观点如何,陆德的文章中写了中宣部开部长办公会议讨论过保护故宫的问题。这次会议,我恐怕出国或者去了外地,因此完全不知道。这次看了陆德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原来陆定一是主张保护古建筑的。 由于这个原因,我写了这样一篇推荐《陆定一保护了故宫》的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白岩 《炎黄春秋》2001,(12):55-57
金秋10月的一个下午,我辗转两个多小时,终按约定时间,找到了常君实先生的家。这是套三居的住室,靠着满墙的书架上堆满了书,他坐的椅子前后左右也被书包围着。当时他正在做着《吴晗全集》的编辑收尾工作。面对眼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我开头真有点不敢相认,仔细端详那慈眉善目的样子,还有46年前我们同事时的影子。如今他已有81岁,戴着老花镜,还要加上放大镜,吃力地看着书稿。言谈中得知他于1963年患角膜炎,左眼失明,只靠一只右眼看稿。近年来右眼也患了眼疾,视力模糊,现在他只靠四分之一的视力顽强地编辑一部又一部的书稿。  相似文献   

4.
我原有一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方舟子写的《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他提的也很及时。当今中国存在官场腐败、商场腐败,而且很严重,大家有理由指望学术界能够坚持真理,在反腐败上成为中流砥柱。现在又出现了学术腐败这种现象,因此,十分注意,准备好好地读一下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可是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我把它保存着。它一定在我家里。可是当我想看的时候,忽然找不出它来了。有一天,我逛隆福寺商场,看到书架上有这书,而且有两本。当时我正在想把这本书找出来,没有下决心再买一本。可是回家后经过好几个…  相似文献   

5.
王亦涵  孟娜 《神州》2020,(6):1-1
自从我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就觉得哪吒特别厉害,特别帅。我想,如果我能和他交上朋友,哪怕只有一天,会多么有趣啊!周末回家,我又看了一遍《哪吒降世》的书,看着看着,眼前突然蹦出一个身穿红色衣服,扎着两个小丸子头,脖子上戴着一个金黄色的乾坤圈,光着脚丫子的小孩儿。我一看,这不是哪吒吗?可把我高兴坏了。  相似文献   

6.
表演课本剧     
正"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这是哪儿发出的声音?难道历史上的蔺相如和廉颇起死回生来到现代了?嘻嘻,其实这是我们班正在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呢!哎呀,快到我们这一组了,我忽然紧张起来,连别人表演的课本剧也没心思看了,拿起书就轻声背起来,生怕忘了。已经是我们前面那组了,每靠近我们这组一次,我就猛地一惊,背上直冒冷汗。轮到我们这组了,我和其他同学走上舞台。这时,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涨红了脸,全身发抖,腿发软,好像要瘫坐在地上似的。  相似文献   

7.
俞梅荪 《炎黄春秋》2006,(11):20-20
1985年间,我多次参加彭真委员长主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等会议,与他多有接触。每次开会之前,我熟识的那位大姐(会议秘书处长)都要向彭真递上《宪法》单行本。彭真在每一次讲话的开场白都要郑重其事地翻开《宪法》,抑扬顿挫地宣读第57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那铿锵的声音,试图给与会者以法律至高无上的信念和信心,然后才开始他的各种切中时弊的宏论。  相似文献   

8.
牢记您的亲切教导———怀念彭真同志□张学新1987年彭真同志会见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在京部分同志(陈明提供)“发扬解放区文艺革命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服务。”这是十年前彭真同志为群众剧社成立50周年的题词。彭真同志离开我们了!望着那刚劲有力的墨迹,他...  相似文献   

9.
丁黎 《名人传记》2015,(1):33-33
2014年11月25日,是巴老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脑海。在初冬夜雨的静谧之中,我从书柜里拿出巴老的《随想录》,打开后,书中夹着的一张照片落了下来,一看.是我当年拍的巴老的半身照.那是他在看我送给他的照片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正我看了看前排的张清怡,她正认真地看着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很美的一本书。我和她的冷战已经持续两个星期了。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点儿小事,只不过两人性格都太要强,都等着对方开口,这样一来,也就慢慢耗着了。我又抬眼偷看前面,却正好对上了另一双眸子,四目交触的一刹那,气氛好像凝固了。她很快地移开了目光,继续看书。我低下头,用铅笔在白纸上重重地划出几道印子。放学的时候下雨了。正好前几天我忘了把伞带回家,庆幸之余又小心地看了眼清怡,她没带伞。她站在玻璃窗前,静静地看着窗外,没有一点儿慌乱和紧张。她捧着那本这几天一直在看的书,轻轻地揉着书角。我深吸了几下,走了过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周后,陶汉清来取书。可季羡林递给他的却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陶汉清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本书的手抄本。他疑惑地问:“您为何不把书借我,还花这么多功夫抄书?”季羡林笑着说:“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这两  相似文献   

12.
正出任律师组长记得是1980年8月底,彭真有个讲话,说"两案"应该有律师参加。原话好像是"还是有律师好"。邓小平同意了。彭之所以能想到"有律师好",我想是两个原因,一是他长期领导政法工作,当时恰好刚刚公布《律师暂行条例》,这是主因;另一个是他在文革后期从囚禁地回来,给人讲过:"把咱们关起来的时候,要是有人给辩护辩护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3.
胡庆树的福斯塔夫,我看都没有看过,可是《戏剧之家》却非要我写一点文字,配合他们刊登胡庆树的福斯塔夫剧照.编辑说,只有你写了,因为你写过《武汉有个胡庆树》.《武汉有个胡庆树》是他演了《同船过渡》之后写的,这时我跟他已经混熟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则是将近十年前的事,那时他是个大演员,我是个小编剧,差着辈份,也不是一个朋友圈,武昌、汉口一条江隔着,素无往来.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7,(5)
年初我已动笔写回忆彭真同志的文章。这是因为我第一次见到彭真是在1937年,到今年整整六十年。他是我入党后的第一位领导人。这些年一直没有去打搅,但常常想念他。文章刚起了个头,就因为别的工作丽中断了,没有写下去。4月下旬出差在外地,有一天忽然听到彭真同志以95岁高龄离开这个世界的广播,原来准备在他生前写的回忆文章,只好写成在他去世后的追思了。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热闹的市区出了几家书摊,摆了很多的书。我有逛书市的“陋习”,在书摊上忽然看到一本《性爱技巧》,我不知道这样的书是不是允许出版的,但书的封面上却印着某某出版社的字样,印刷也极讲究,据说卖得不错。说实话,我买了一本《性爱技巧》。看了里边的内容,感觉没什么,就是教人如何做爱更加“有趣”和快乐。但今天又看到这个书名,却是忽然想到了中国的教育。我不知道,由一本性爱技巧的书想到中国教育,是我的错,还是中国教育的错,抑或两者都没有错,纯粹是我自己杞人忧天罢了。我之所以会由一本性爱技巧的书想到中国教育,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家里有一张珍藏了很久的5元纸币,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那张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假钞。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一天,我数学考试考得不错,正一蹦一跳地往家走。忽然,我看见一张纸币正静静地躺在人行道上,我弯下腰,捡起来一看,是一张5元的纸币!正兴奋着,再细细一看,啊!原来是一张假钞。我正准备把它撕了,一想,也许可以糊弄着把它用掉呢。我朝四周看了看,没人,便偷偷地将假钞塞进了书包里。星期四,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上完后,大家都感到很  相似文献   

17.
1975年一个阴雨绵绵的夏天,一个衣裳褴褛,面黄肌瘦,名叫洒尕的彝族小男孩,在帮舅舅整理年久失修的柴草房时,意外地获得了半本残破不堪的《西游记》。当时,小男孩正上五年级,许多的字都不认识,但他在疙疙瘩瘩地看了两页之后,就被书中那神奇的故事给迷住了。小男孩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他读得那样地专注,那样地投入。也就是从那一天开  相似文献   

18.
好多年前我看的一部漫画里,有一小节就叫这个名字——“远距离恋爱的孤独”。主人公的恋人是个冰球运动员,在外面四处比赛,二人总不得见。有一天他终于回了家,和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主人公忽然猛击男友头部,对方大声叫疼之时,她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想确定你是不是真的。”该漫画情节老套,看过就忘,只剩下这点儿。这年代流行海外求学,  相似文献   

19.
楼乘震 《世纪》2020,(3):50-55
逸飞先生驾鹤西去竟已15周年了,要不是朋友提醒,我几乎忘了,因为我的手机通信录上还保存着他的号码,好像他并没有走,还是那样不知疲倦地在忙着他的大视觉,他还会随时打电话给我……我在网上搜索自己写过的有关他的文章,没想到居然搜索到一篇1998年发表在《焦点》杂志上的文章,题目竟然是《陈逸飞的活法》。记得那时我给某报采写了一篇《陈逸飞:寻找曾逃亡上海的犹太人》的长篇通讯,说的是陈逸飞拍《逃亡上海》和《上海方舟》这两部电影中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许多人眼里始终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全今仍带着神秘的魅力。美国著名作家、前《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先生就是被这震撼世界的传奇般的远征所吸引,他从青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向往着,有朝一日能踏着中国红军的足迹进行一次采访长征的“长征”。直到31年前的一天,他向有关方面提出了这个要求,但在当时,由于两个国家之间的隔膜,他的这个愿望,他的两次申请,只是引起外交官们的哈哈一笑,这怎么可能呢,在那史无前例的动乱岁月里,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要到中国的腹地去走红军走过的路,要写一本反映中国长征的书,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随看地球的运转而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