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永豪著《米谷贸易与货币体制:20世纪初年湖南的经济衰颓》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从世界经济来看,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白银价格下跌,促进各国贸易增长,中国虽然贸易增长但经济却日渐衰败,黄著以湖南为例重构了此种状况形成的历史过程。该书尝试通过对区域经济史的整体研究,回答世界经济史学术脉络下的问题。循此研究视角,黄著对禁止米谷出口、近代湖南航运发展、地方财政以及货币体制等问题做了新的阐释,从不同角度推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黄著虽有可改进之处,但其对区域经济史进行整体研究的尝试,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前期全国范围的粮食流通量是相当大的,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问题做一考察。 清代前期的粮食市场就全国范围来说,以米谷为大宗。稻米是清朝普遍食用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稻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很大,是南粮北调的主要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米北运的同时,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南调北米。例如陕西汉中的米谷运  相似文献   

3.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众基于救灾恤邻的立场对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援助和赈济。日本驻华公使为弥补日本国内米粮的不足,向中国政府提出开弛长江沿岸通商口岸及各处的米禁,以便米谷出口至日本。江苏和湖南两省为当时中国的两个产粮大省,日本米谷的目标进口地亦主要是此两处地方。苏省民众对于赈济日灾并无异议,但对于开弛米禁则一边倒的反对,最终江苏并没有开放米禁。日本其后不得已转向湖南购运米粮,虽也遭遇了阻力,但并未像在江苏那样遭遇到大范围的反对,日本最终在湖南未能如愿购粮赴日,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于英国和北京政府。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中国内部的米粮弛禁之争既是彼时中日外交的一个侧面,也是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1968年仲夏,在“杀回老家闹革命”的一片激烈闹剧中,我与同学从湖南辰溪沅江机械厂(861厂)工业学校被遣返回沅陵一中初中部读书.当年11月1日,我与大多数“老三届”青年学生一道,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号召,下放农村当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沅陵县凉水井公社枫香坪大队(今松山边村)檀木岭生产队.  相似文献   

5.
湖南县域经济是全面振兴湖南经济、巩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为顺应“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和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亟待转型。本文从湖南县域经济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我省县域经济的梯度划分、产业结构分布状况以及产业组织形式,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6.
台湾一向以土地沃饶、物产丰阜称,每年有大量米谷输入福建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台湾被誉为内地粮仓。台湾米谷对福建的输出就其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兵眷米谷、平粜米谷、商贩米谷、走私米谷等几类。本试以兵眷米谷对福建的运输(通称台运)为例,分析台运对闽台两地民生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畅 《近代史研究》2005,3(2):78-122
关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地权变化,学者大致有三种见解,即“集中说”、“分散说”和“现状说”。本文以抗战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六省农村为中心,以农家负债和地权异动为视角,从农户土地典押借贷比例,由土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引起地权丧失的实况,中、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地权变化等方面,论证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处于集中时期。并且从地权异动的状况论证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具有普遍性、不剧烈性,从地权异动之后的土地流向论证土地兼并者的非农民性程度加强,从30年代前期地权变化在20世纪上半期中的地位,论证此次地权集中具有转折性。同时还对土地买卖与地权变化在农户通融资金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30年代前期土地市场清淡对农家经济的影响,并由此说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8.
1995年11月,笔者在湖南长沙古董市场农民处得到一枚乾元重宝背“桂”铅钱,同时得到的铅钱共9枚,还有开元通宝背“潭”2枚、背倒“六”一枚,其余的均为光背开元钱。据农民讲,这些钱是在湘江中挖沙时挖出的。这枚乾元重宝背“桂”铅钱,直径24.3、穿径6.6、厚1毫米,重3.45克,色灰白,背文“桂”在穿上(如图、插一)。湖南五代十国楚时马殷曾铸过铅钱,但未见实物,不知此钱与马殷铸铅钱事是否有关。湖南长沙发现乾元重宝背“桂”铅钱@谭勇  相似文献   

9.
清代湖南城乡活跃着十多个省的商帮商人,其物质基础是湖南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关于清代湖南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详细情况,我已发表过三篇文章,在此不再赘述。清代湖南城乡各地方商人,是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人,清代湖南城乡究竟有哪些外籍商人?各地方商人的经济实力如何?他们又是怎样进行贸易活动的?这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要解决的问题。至于湖南本地商人的情况,我将另文述及。一、江西商人。江西商人又名豫章商人,在明清时代,是我国著名的商帮之一。“(湖南)东界最近江西,商贾者有吉安、临江、抚州三大帮。余相牵引,不可胜数”。③所以,江  相似文献   

10.
胡寿山  彭如 《湖南文史》2014,(10):67-68
1966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讲话,卫生部称之为毛主席“6·26”指示。全国卫生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毛主席“6·26”指示的热潮,并大力发展和培训农村赤脚医生。廖世清就是全国众多赤脚医生中的佼佼者。廖世清,1935年3月出生在湖南隆回县紫阳区。1953年,18岁的廖世清在苏河供销社当营业员,1960年12月入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author's primary aim in what follows is to fully articulate Chantal Delsol's critique of late modern universalism as an attempt to depoliticize the individual for the sake of replacing politics with morality. The result of this depoliticization is a quasi-pantheistic cosmopolitanism that not only effectively deni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ity, despite rhetorically lionizing it, but also undercuts the freedom of individual conscience that makes moral choice possible. Genuine political prudence and moral judgment are subsequently replaced by the rigid exactitude of a technocratic analysis that reintroduces the "clandestine ideology" it was, despite protestations to the contrary, intended to eliminate. The unhappy paradox produced by the attempt to replace the necessary limitations of political judgment with the universality of a priori moral decree is that a new set of culturally and historically idiosyncratic political attachments are surreptitiously introduced beyond the pale of reasonable debate and disagreement. Delsol's measured response is not a precipitous rejection of universalism as such but a rehabilitation of it that recaptures the Christian moral realism at its cor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he fear of population decline in France is deep-rooted and complex. With a renewed decline in fertility in the 1970s, fresh concern has shown itself in the multiplication of books and comments, fitting into a pronatalist tradition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In reviewing these works, and other new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population ideas in Fran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both the uniqueness of the French demographic case and the continuity of reactions both official and private. It isolates key periods of concern in the years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1930s and the late 1970s. It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propaganda, four examples of which are re-published her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