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作为习俗的“拔齿”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原始民族或一些现代居民中,常常有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有的是以损伤和改变身体正常器官的方式来表现的,“拔齿”便是典型的一例。“拔齿”也称“拔牙”,日语中有“缺齿”或“欠齿”,这种习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上也有记载,一般称之为“凿齿”或“打牙”。作为古老习俗的“拔齿”,它指的是当社会成员到一定年  相似文献   

2.
马颖 《文物天地》2021,(4):58-60
丧葬制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有力佐证,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之间有共性,亦有个性。“毁器”葬是形式各异的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其流行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历史、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墓葬中就已经发现有“毁器”习俗的现象[1]。鄂温克族至今仍保持着若干原始形态,“不论死者是男是女,其随葬品一律都要砸坏一块,因为传说不砸坏随葬品,就将对活着的人不利”[2]。  相似文献   

3.
“忌讳”顾名思义是指由于习俗,也可能出于成见,人们对语言、行为有所顾忌而产生的禁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或地区都有各自的忌讳,因此产生了同样的行为、同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被视为忌讳,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却被视为正常现象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鞠躬的起源     
《文史天地》2008,(8):69-69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  相似文献   

5.
简论会昌时期的宦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武宗会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振兴”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宦官曾给予积极合作。以会昌毁佛为例,有了他们的合作,毁佛就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行,并取得了相当成就。而当宦官反对毁佛政策后,会昌毁佛也就走到了末路。因此,在评价宦官在历史上的作用时,必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少客家地区是有名的“人文秀区”、“文化之乡”,这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直到今天,还保持这种尊师重教、重视知识、尊敬人才的优良传统。当然,这种习俗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客家地区的文教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代.至清初以后相当兴盛.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人文秀区”。  相似文献   

7.
王小婷 《民俗研究》2011,(4):95-103
避煞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丧葬习俗,流传了有2000年,历代多有记载。由于煞日的推算确定的不同方法、避煞的方式迥异等原因,因此各地避煞习俗的实际执行情况迥异。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从古代就有许多学者撰文专门否定或者批评避煞这种丧葬习俗。不过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生安死”、“趋吉避凶”的文化、生活信念,不可否认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旅游》1998,(2)
游港应注意当地生活习俗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将有更多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当地的习俗。下面介绍几个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事项。一、说话忌讳香港人极忌“输”音。由于粤语中“书”和“输”同音,所以卖书的地方不叫“书店”,而叫书局或图书公司,因为...  相似文献   

9.
喊好闹新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里下河地区高邮、兴化、盐城、东台和大丰等地,闹新房都有“喊好”的习俗。喊好,形式简单,只要有一人领喊,说上一句吉祥吉利的话,众人随即附和一声“好啊”!这种闹新房的形式,流行于乡村民间。俗话说:“新婚三天无老少”,意即在办结婚喜事期间,同辈人之间,或上下辈之间  相似文献   

10.
鸡首灶与鸡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80、D、F、M号西凉墓出土了一鸡首灶明器,这种以鸡为造型的灶台在敦煌地区繁多的祭灶习俗中尚不多见。选用鸡的造型,是因为鸡被古人视为避邪的阳物。这种古代习俗在我国曾持续了几千年,对民族的文化思想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习俗作为特定人群的生活惯制,它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即便是那些弊习陋俗,它一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彻底的屏弃和剔除。这就是习俗本身惰性特征的反映。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人们在这个傲居强盛而几乎又无任何天敌威胁的国度中,按照圣人的观念,遵照祖宗安排好了的习俗原则生活着。这种习俗生活中无论包含着多少落后、野蛮的成分,也无论怎样“有损于世”、“无补于今”、  相似文献   

12.
毁器作为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及思考。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对西团山文化的毁器现象进行考证,并进一步探讨其特征和功能,以期对西团山文化丧葬习俗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间的沐浴文化,具有明显的西藏高原特点和藏民族特色,从布德贡吉时代的“熏香沐浴”、1000多年前的藏医学的“药浴”、自古流传至今的“沐浴节”等都表明,无论什么历史时代,什么宗教,什么文化,在西藏民间都有沐浴的习俗。千百年来,这种独特的沐浴文化现象与习俗,在对藏民族的健身与保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布德贡吉时代,西藏民间就有了洗澡的卫生习俗。当时的民间故事集《尸语故事》记载:民间人们大多“熏香沐浴”,以杀菌防疫。8世纪初由龙树著的《佛  相似文献   

14.
一、“丑”的原初意义。审丑意识的原初意义与死有“关”,渗杂着人们对死的畏恶感。《塔夫论·德化》有一句话,叫作“美考终而恶凶短折”。意思是:在从《尚书》开始的人们的习俗观念中,长寿或寿终正寝是美的和值得称美的生命形态,而吞噬人们生命的灾凶或人的天折、短命则是丑恶的形态了。汉代许镇又这样解释“丑”(配)说:“可恶也,从鬼。”他把“丑”同习俗观念中侵夺,害人生命的鬼较搭上了勾。于是死连同导致死的事物、阴影都在人们的忌讳、厌恶之列,都难免不是“丑”的原初成分。民俗观念中审丑意识的原初意义,还带有嗅觉感受…  相似文献   

15.
《神州民俗》2007,(7):28-28
布朗族的两次婚礼是传统的“不落夫家”婚俗的一种表形式。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这种习俗流传。 “不落夫家”是指结婚的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必须回娘居住。过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再回婆家居住。新娘结束娘家生活回到婆家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于举行第二次婚礼。  相似文献   

16.
从史前时期开始,我国东部和南方的一些原始民族曾流行对牙齿进行损毁,改形或变色的习俗,其形式有“凿齿”、“黑齿”和“包齿”等.本文拟对我国古代“黑齿”习俗的分布,成因及其意义作一初步钩稽;至于这种习俗的起源和演变,因问题复杂,限于篇幅.留俟来日另文探讨.一 我国古代“黑齿”的分布何谓“黑齿”?汉·王逸《楚辞·招魂》注说:“黑齿,齿芽尽黑,”可见“黑齿”乃是人们改变牙齿自然色泽而形成的一种体饰特证.同时,又是华夏——汉族别具有这种体饰的原始民族的一个泛称.在先秦典籍里所保存的我国古代境内“黑齿”民族的资料.尽管零碎,但经过爬梳整理,仍可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黑齿”民族的分布范围,提供一条粗路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中“世民跪而吮上乳”之句 ,透视出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乳翁”风俗。早期父权意义上的产翁习俗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 ,而以另外的面貌出现 ,它的具体形式早已摆脱了那种装模作样的卧床假产方式 ,由“产翁”演化到了“乳翁” ,强调丈夫在子女哺育中的“乳子”作用。这种“乳翁”习俗 ,还包括以男子多乳、大乳为贵吉之征的尚乳崇拜和带有乳子痕迹的男子成年仪礼 ,这也是华夏汉族有异于周边少数族产翁习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蒙古高原诸游牧民族的历史时,我们发现有一种被称作“剺面”的奇特风俗,在这里延续了很久,从公元前3~1世纪的匈奴人到13世纪的蒙古人都程度不同地保留了这些习俗。事实上,这种习俗产生于古代西亚的原始宗教,在斯基泰社会变为葬礼仪式,并大为盛行,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传播,这种习俗和其他一些斯基泰文化成份一道为蒙古高原诸民  相似文献   

19.
在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中,"替僧"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首先出现于明代皇室的信仰习俗中。从现存资料看,清代帝室也存在同样的"替僧"现象,只是由于传世的可靠材料少,兼之皇室中的这种佛事活动也"并非雅制",因此,想要完整勾勒清代帝室这一信仰习俗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自来论述百越习俗,言必称“断发身”,“断发”与“身”并提,意谓二皆为古越人之显特征而普遍盛行于百越之中。窃以为,“身”习俗或可持此一说,至于“断发”习俗则未尽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