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晓然 《南方文物》2011,(2):193-195,181
以古代品行高尚之士的生活故事为主题的"高士图",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①。瓷绘艺术中的"高士图"在唐代就已出现,湖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长沙窑竹林七贤诗文罐,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人性美,是人在面临一些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历史之美,说到底美在人物,而人物之美则美在人性。在从事历史研究,特别是近代史研究时,讲求人性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使得近代史的研究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在神州大地,有这样一座古城,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兵家必争之地;物华天宝,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人杰地灵,三国名将常胜将军赵子龙出生于此;马可·波罗称赞"此是一贵城",毛主席说:"正定是个好地方……"这就是被誉为千古之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  相似文献   

4.
元青花纹饰中人物题材装饰特别引人注目,故事题材多取自秦汉隋唐的著名历史人物,这些题材在元代的流行并非受元杂剧、版画的影响,主要是与元朝统治者"尚武崇文"的治国思想、"忠臣义士"的祭祀制度和蒙古色目贵族好酒习俗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12,(11):82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画典》精选现当代100多位美术大家和新锐画家的220多幅油画、国画、版画,配以简明易懂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以画带史,贯穿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读者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感受艺术之美,是党史和美术颇具创意的一次结合。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21,(4)
正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型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汉代以后,玉的礼器功能慢慢减弱,玉器开始走向世俗化,装饰功能的玉器渐多。明清以后,玉器艺术步入了鼎盛时期,题材日益广泛,玉器基本上成为个人案头把玩的观赏品和装饰品,玉器从此完全走下了神坛,也走下了王权的殿堂,回归世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石"。滕州博物馆藏玉石器数量众多,数量达400余件,从原始质朴的"石玉"到宗教图腾的"神玉",从有礼有制的"礼玉",  相似文献   

7.
旧史以"淫"、"杀"、"战"三字概括完颜亮的一生有失公允.本书指出完颜亮之"淫",实与女真的接续婚有关,不能用汉族礼教来看待女真人婚俗.完颜亮所杀之人主要是宗室贵族,目的是加强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至于讨伐南宋,意欲统一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本书作者排除历史偏见,客观公正评价完颜亮的一生,是一本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8.
南湖 《风景名胜》2008,(8):86-87
嘉兴,旧称"秀州"。一个"秀"字既概括出了嘉兴这一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人文地理特征,同时,也点出了嘉兴老弄堂的特色。虽然,嘉兴的老弄堂既没有上海石库门那样海派,也没有苏、杭老弄堂的那份大气,但其之"秀",却是沪、杭、苏老弄堂所无法比肩的。嘉兴老弄堂之"秀",可用"外秀惠中"四个字来概括。所谓外秀,就是嘉兴的老弄堂一般都比较幽深秀长,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位身材修长的江南女子,窈窕中含着几份羞意。而"惠中",当然是指老弄堂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化底蕴了。沈钧儒、茅盾、徐志摩、王国维、丰子恺、张乐平、陈省身、金庸等……单看一个个从嘉兴老弄堂走出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就知道嘉兴老弄堂"惠中"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1,(9)
正黄帝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上古帝王,被后世尊奉为"人文初祖"。战国秦汉时期,有关黄帝的故事流传甚广。先秦史书《左传》《国语》,以及《管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对其事迹均有描述。到了汉初,由于统治者对"黄老"之学的重视,以黄帝为背景题材的文献更是盛行一时,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均著录有"黄帝书",根据学者统计,竟有31家、589篇(卷)之多~([1])。  相似文献   

10.
冯玉雷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其"丝绸之路(敦煌)文学书写"特别是最新力作《野马,尘埃》,在神话、历史、叙事等层面彰显出丰富的创新性。民间文化、敦煌文化和丝路文化,是冯玉雷小说的创造性得以发生的"素材"。"新神话"表征小说的灵动之美,"新历史"表征小说的同情之心,而"新叙事"表征自觉的文体意识,三者彼此交融,融合会通,开拓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山西东南泽州地区的镇的发展,在某个层面上看并不落后于江南,其聚落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它与村落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它形成之后,并不一定在空间上独立于原有的村落,使我们可以"巨村为镇"概括其特点。在此过程中,当地人如何称呼本地、如何称呼本地人,而非仅仅根据外人或后人的判断,也是我们认识村、镇性质及二者关系的重要方面。出于对村镇一体关系的认识,与其说将这里的镇与村的关系概括为"市场共同体",不如概括为以社为核心的"地缘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朱江 《文物》1982,(11)
扬州园林的历史扬州园林的历史很为久远。除汉代有江都王的宫苑外,根据文献稽考,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徐湛之在这里任南兖州刺史,曾经在广陵城池所在的蜀岗上"营构亭馆,以极游宴之娱",还曾在城的东北隅建过"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在城南"起万岁楼,以望钟山"。继南朝之后,历隋唐宋元,扬  相似文献   

13.
‘紫石英’号事件",被英国有识之士们概括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海军的最大一次失败",是为"炮舰政策敲响了丧钟";而同时,又被英国人看成是"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迹",是"大英帝国海军的骄傲"。英国的评论虽有褒贬之别,但也批评了炮舰政策在历史上对中英关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张宝琦  李哲  车希尧 《神州》2013,(9):208-208
中国古典戏剧的审美特质中,由《周易》等哲学典籍衍生出的"太极美"的思想,尤为突出。其中包含太极图形所呈现的含蓄之美,中和之美和程式之美。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太极之美",试发掘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艳 《神州》2012,(19):12-13
近年来有一个词格外火,这就是"历史",从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节目的火暴,到不断续拍的"戏说历史"类的电视剧以及日益无厘头的"穿越剧",再到雄踞排行榜前列的历史图书以及最近贺岁片全扎堆有关历史的题材,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于是,"历史热"势不可挡地来临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被颠覆,大胆的历史观念频频被提出来。以史为鉴,"历史热"的"热"度确实能给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从新史学之"双轨"着眼,并依据"新异性的标准",中国新史学界应有"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郭沫若和钱穆。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取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二者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因陷入"科学"迷思的褊狭"新史学观",以科学实证拒斥文化阐释,故而未能将钱穆基于"文化"视角来研究历史的文化史学视为新史学。钱穆的新史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遗产之基础上,注重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文化为本位,以阐释为取径,其典型表现是"以士释史";以中国为立场,注重探寻本国历史文化之意义,探求与本国历史文化相符合之史识,强调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钱穆的新史学观与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科学主义历史学、反对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契合之处,但其以"于客观中求实证"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与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山西位于黄河中游,是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传承悠久,文物资源丰厚。在省委书记王儒林眼里,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比我们拥有的煤炭资源更丰富,更有特色。他总结出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亮点",并将其概括为"三个一",即:一缕曙光、一堆生火、一座都城。  相似文献   

18.
正这里提及的"一条鱼",是指英国泰晤士河里的"最后一条"鲑鱼(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为什么要关注、研究和讲述泰晤士河里的"最后一条"鲑鱼?简单来说,这与环境史的兴起、发展以及创新密切相关。一迄今,关于环境史的兴起和发展问题已有诸多论述,但对环境史如何创新的认识,则依然见仁见智,这里在历史研究的范畴内将它概括为五句话,即择自然为题,拜自然为师,量自然之力,以自然为  相似文献   

19.
王蓬 《丝绸之路》2013,(3):57-59
一中华大地,辽阔无垠,在历史岁月中,发展亦不平衡。比如春秋时代,中原已进人生产发达、百家争鸣的封建社会,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刚进入奴隶社会。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陷入"永嘉之乱",河西走廊却相对平静,诚如我国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概括:"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急拢攘固所不  相似文献   

20.
张太原 《民国档案》2022,(1):106-112
以日记做史料,不能以记者的是非为是非;要进得去,出得来,特别是要充分了解所记之事存在的语境及前后历史之变化。以此来看蒋介石日记关于中共抗战的记载,则可发现一些无法遮蔽的历史事实。其中所记"山西平型关击退敌军""第八路军亦能听命也""共党之反响与瑞兆""中共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语,充分说明了中共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蒋介石看来,"后方共匪无几,其力全在战区",尤可谓中共全力抗战的典型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蒋介石一度试图与日"谋和"的时候,其最大的顾虑就是"共党扰乱不从命令",充分说明了中共对抗战的支撑性作用。日记中,蒋介石越是对中共"愤激"和扬言"制裁",越是反映中共的发展之快之大。而在"沦陷区"中共愈是发展,则显然愈是对日本统治的打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