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岳 《史学理论研究》2012,(4):49-59,159
作为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大历史"试图从宇宙"大爆炸"讲起,以多个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努力整合人类的知识,尤其是弥合史学叙述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久已分离的残损局面。在当今人类知识细碎化的形势下,"大历史"的跨学科努力显得弥足珍贵。"大历史"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有助于青年一代认清自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大历史"显然是从超越人类的角度审视人类,其核心概念如"能量流"、"复杂性"、"金凤花原理"、"集体知识"等虽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但直接用于界说人类社会的起伏变故,人的情感和信仰等问题便显得天真和乏力。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经历40年发展后,当代西方历史理论界努力寻求历史理论研究新的发展趋向,其特点之一便是回归面向过去的本体论反思。“人类世”是标识1800年以来地球系统历史的地质时间单元。“人类世”话语注重客观存在的过去,并据此认识现在和未来。在回归过去趋向下,约翰·麦克尼尔、迪佩什·查克拉巴蒂分别从环境史、历史理论研究角度阐释了“人类世”话语。他们的阐释在超越“西方中心论”、塑造史学新形态方面具有启示意义。分析“人类世”话语在西方历史理论界的上述因应过程,并阐释“人类世”话语的历史理论意义,对中国历史理论界正在推进的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下后人类的科技前景挑战了我们过去对于历史的理解,但同时又激发我们以新的方式去认识历史。一方面,将后人类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表明时代转变的历史要求;另一方面,后人类假设一种新的、优于人类的主体将在这个新的时代诞生,由此消解了现代西方历史认知中的人类主体。本文试图以人类的故事为参照从而理解后人类,并考察在三个连续的阶段中作为历史中心主体的人类之命运:首先,探究古典历史哲学如何通过发明人类这一主体从而获得宏大历史叙事(亦即人类的故事)本身的完整性;第二,叙述近半个世纪的后殖民与性别研究是如何猛烈抨击这个中心主体的,而其批评针对的是人类故事的普世性;第三,分析后人类如何挑战人类的故事及后殖民与性别批评。后殖民与性别批评使史学变得碎片化,但保留了小范围内历史叙事的可能性。与此不同的是,后人类并不质疑人类故事的可行性,因其要求以优于人类的主体取代人类,所以必然会唤醒作为整体的"人类"。此外,作者认为后人类代表了对现代西方历史学现状和历史叙事可能性——小历史抑或大历史,碎片的抑或普世的——的根本挑战。  相似文献   

4.
自1990年代以来,世界史坛出现了一个"后人类史学"的趋向,其目的是突破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史学观念和书写的传统。从中外史学传统及其转变的角度,笔者希图对这一"后人类史学"思潮,从几个方面做出讨论和解析。作者指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书写,代表了西方近代史学的模式。这一模式在战后受到了诸多批评。而近年新兴科技领域的长足进展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加促使史家重新思考人类自身的发展及其与自然、地球的关系。环境史、动物史和"大历史"等史学流派的出现和流行,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历史思维和观念。结合并回应哲学界思想界对"后人类主义"的反思,"后人类史学"的探索和实践将会对历史书写的范围、主题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观念,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或将对整个现代史学产生一个革命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文οiκουμ■νη,中文译作"普世",即人类世界(humanworld)①。"普世"作为西方古代史学的重要观念,大体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下半叶。之后,此观念的涵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普世"涵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古希腊史学思想的不断深化,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及哲学思想的变化对史学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天外异乡     
《山茶》2009,(12):130-141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已知存在于宇宙中的地球是唯一的。但在被现代科技拓展到极致的人类视野中,新的地球也许很快会一个又一个地涌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新兴的思潮,后人类主义来源颇为复杂。福柯所宣称的人类的终结及梅西会议上有关控制论的讨论,大致标志了两大渊源,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强调批判性,旨在反思人文主义(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则是在科技革新的刺激下产生的"后人类"议题,亦有"超人类主义"的思考。凯瑟琳·海勒对技术层面的后人类主义的回应,将科技发展中的控制论与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联系到了一起,代表了两种后人类主义的交流。面对后人类主义的挑战,历史学家已经尝试突破人类中心论、人类特殊论的传统观念,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动物史),并在研究方法上力图从生命科学中汲取养分,推进了历史考掘的深度和考察的广度。简而言之,来源于科技革新和展望的后人类主义冲击了现代历史学的基础,促使史家从"后人类"的角度审视历史研究的前景,但近年"后人类史学"的实践亦表明,这一史学新潮在未来的发展仍将面临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8.
宋代史学思想的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类起源和初民社会的思考。与前人相比,不只是史学家、理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家中有更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力求从哲理上对这个问题给予新的解说。天人间隔被打破了,历史的上限一下子向前推移了许多,甚至推到天地开辟之初。人们关于历史的观念,关于古史的观念都有了发展。在今天看来,宋人关于人类起源的认识,当然不能说是科学的,但毕竟是史学思想的发展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链环。同时,注意到宋人关于古史的认识,我们对宋代史学思想的有关的问题,会有新的估价。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体间性这一观念的理解与再诠释,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中国世界史学主体性的理解,并为中国学者以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世界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学者在世界史研究中的更大责任和义务。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构建中国世界历史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观念是历史学家(当然亦包括哲学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诸如它包括了对历史进程及其动因的认识。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和核心,在史学研究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判断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史学有无质变,主要以历史观的变革与否为标志。19世...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  相似文献   

12.
以鼓励人类关注地球为己任的《华夏地理》在新年伊始,为读者遴选出过去一年中最值得记取的十则"地理新闻"。我们的这次尝试,灵感来自于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里面,变动不居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事件,只是历史中的"尘埃",而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变化缓慢的因素,却是对历史进程起到更深刻作用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回顾2007年华夏大地上所发生的"地理"事件,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一水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据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环境科学院佛朗西斯科·塔皮亚多博士的研究结果认为,在45亿年前的时候,地球是一个岩浆球,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活火山。这些火山不断喷发,岩浆携带着水蒸气散布到地球各处,当岩浆变凉以后,水蒸气就凝结成雨,坠落在地球上。这样就开始了水的循环。水造福于人类的功德是巨大的,人类利用水的历史大概伴随着人类诞生就开始了。考古发现,早期人类已会制造各种取水器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取水陶器,如尖底瓶等,足以证明人类对于用水取水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早期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制作工…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很多生命生存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人类是它们中的佼佼者,我们有着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些变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主人,更应该是地球的卫士。我们应该为地球的和谐负责。  相似文献   

15.
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古代-近现代中国,历时数千年人类活动展开所具有的时空条件、土地面积和经营方式、人口规模和质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形态延续条件等基本内容,在世界各国中是难有其比的。国外许多科学家将加大力度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文为主),用于研究和解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变化可能具有的作用和影响份额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身上,是有充足理由的。本文认为,发挥国情和历史地理专业优势,现阶段可以视为全球变化研究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2)流域生命-文化环境的构成及其成长;(3)河湖海系统的演变;(4)制度和政策因素怎样调节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5)提取和整理对地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人文事件。为了对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作用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研究中需要做好的事项有(1)排查文献资料中的人为主观撰述因素;(2)核实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的范围或方面;(3)分析人类活动本身包含的复杂性因素;(4)充分估计自然本身的力量;(5)尊重和学习其它专业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验结果。时至今日,科学事业发展的形势,已经将历史学加入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的工作提到了研究时间表上。  相似文献   

16.
##正##"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开始,各种各样的疾病就如影随形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更会夺去难以计数的生命。从历史上的黑死病(鼠疫)、霍乱、疟疾、伤寒,到最近的艾滋病、非典、埃博拉出血热、流感等疾病,不断地给人类敲响警钟。正如瑞典病理学家汉森(Folke Henschen)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他们的疾病史"。与此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学者安东尼·N.彭纳著,张新、王兆润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版。该书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引用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及气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广泛的主题探讨来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现代的漫长而丰富的世界历史。全书讨论的主题包括"发展变化中的地球"、"人类的进化"、"觅食、种植以及食品生产"、"人类的饮食、养殖业以及疾病"、"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矿业、生产与制造业"、"工业生产"、"贸易与消费"、"矿物燃料、风能、水能、核能和太阳能"、"变暖的气候"等。该书尝试撰写一部包含  相似文献   

18.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三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三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古代西方历史理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三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