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代曾长期推行过官卖僧道度牒、紫衣师德号、寺观名额和僧道官职政策 ,这种挖肉补疮的办法造成了多种社会弊端 ,使原来属于宗教文化的度牒、紫衣师德号、寺观名额和僧官道职皆变成了特殊商品 ,从而使过去的学优则僧变成现实中的有钱则僧 ,使过去的解行高洁可得紫衣师号或举为僧道官 ,变成现实中的钱广谷多可买紫衣师德号或僧道官职 ,结果极大腐败了僧道众刻苦攻读经业和着意修行的良好风气 ,窳败了僧道徒队伍 ,其综合素质为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明初通过实行度牒制度,将僧道身份之合法确认权归于国家,实现对制度宗教组织成员的掌控,保持世俗政治文化主导地位及相关经济制度之推行。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限制僧道人口、划分僧俗界限、考试授牒。但僧道定额在正统以后被大幅度突破,成化时期因滥度僧道,已经基本失去效力,虽经弘治时期整理,未根本改变趋势。明中叶以后,僧道中有度牒者,当不低于70万人,其无度牒者,又当远多于有度牒者。嘉靖中叶以后,纳银给度成为主要做法,明初制度精神已然丧失。度牒制度变迁与皇室家族信仰倾向及其利益关系密切。有关争论,基本在官僚士大夫与皇帝、后妃、僧道势力间展开,反映出儒家治国理念与佛道信仰之间的严重冲突。度牒制度由社会控制手段蜕变为财政手段,是明朝社会控制力削弱的过程,也是包括社会救助需求在内的财政压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吕双 《民俗研究》2020,(3):79-88
明代宗教发展深受政治因素影响,但宗室对宗教的影响并未受到重视。山西晋王府自洪武时期就积极参与地方寺庙兴建,之后由于政局变动,其宗教参与陷入沉寂,但成化后再度复兴。朝廷的宗教管制及明中叶兴起的毁淫祠运动是晋王府重回地方宗教空间的重要契机。寺庙通过王府敕赐匾额免受地方滋扰,王府则由王府官、低爵位宗室、姻亲及其香火院的僧道来扩大影响。至嘉靖时,太原已形成具一定规模的宗教网络。也正是王府的参与,使地方私建寺庙被最大限度纳入国家体系。  相似文献   

4.
定州汉墓石刻管理所保存有一通"大金定州创建圆教院记"碑,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刻由朝廷赐额圆教院的敕牒,下部分刻中山致仕杨乃公撰写于金承安三年(1198)的记文。由敕牒和记文可知,圆教院为定州开元寺毗卢院(崇教院)的南院,金大定二年(1162)缴纳银钱后获朝廷赐额,之后在僧众和信众的支持下,圆教院逐渐完成寺院建设。该碑为研究金朝鬻卖寺院名额制度,了解圆教院的创建过程,以及探究金代定州开元寺的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仲明 《文博》2021,(1):88-91
甘肃合水金代清凉禅院敕牒碑是甘肃庆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通载有金代寺额敕牒的碑刻,其所载的清凉禅院牒在历代金石著作中均未收录。该敕牒的发现,为了解金代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提供了新资料,对研究庆阳地区政治史、佛教史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原碑拓片对敕牒的内容进行了补释,对金代敕牒的格式、获取寺额的程序、缴纳钱数以及敕牒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壁画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主要有墓葬壁画、石窟寺壁画、寺观壁画三种形式。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晋南寺观壁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宗教艺术品,  相似文献   

7.
唐朝颁布的诸州置寺观规定不仅在经制州实施,而且也推及羁縻州。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部分羁縻州实施。尽管如此,却说明虽然羁縻州原则上因俗而治,但是仍为唐朝政令、法令所及地区,有与经制州同质的一面。其次,寺观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载体与传媒。唐朝在羁縻州推及置寺观的政令,说明其在羁縻州传播宗教文化以教辅政,不仅是治理境内四夷的措施之一,而且已经发展成为制度化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壁画是指绘制于建筑物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图画、图案绘画或先画在布、纸等载体上,然后再贴于墙上的图案。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其中,因石窟壁画以宗教内容为主,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寺观壁画。按壁画所处环境来说,宫廷壁画和寺观壁画又可统称为建筑壁画。因此,壁画大致可以分为墓室壁画和建筑壁画。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壁画的  相似文献   

9.
正唐太宗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上,有陪葬墓200余座,封域横跨昭陵、赵镇、烟霞三个建置镇。唐代释道并盛,朝廷有在帝王陵园敕建寺观供奉陵寝的习惯,因此,昭陵封域内当年寺观并立(见图1)。对这些寺观的记载,散见于五代以降的宗教典籍、金石著作和地方史志。随着岁序推迁,大部分寺观先后废毁,目前,  相似文献   

10.
南岳衡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爱国僧道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不安于传统的宗教生活,也积极地参与了爱国抗战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我国宗教人士的爱国主义传统。日本侵华战争将中华民族推入了亡国亡种的危险境地,救亡图存,团结抵抗,成了中国人民唯一选择和出路。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团结抗战的大旗,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广大佛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汇总出土于南宋境内的金朝瓷器,探究其主要产地、各窑场产品的运销范围及运输方式与路线。产地主要包括耀州窑、定窑、焦作窑与豫西黄河南窑场。长江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是南宋境内金朝瓷器出土较多且集中的两个区域。运输方式主要应通过河道与海道进行水运,并结合陆运完成。  相似文献   

12.
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女真人的宗教,有女真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又有从中原传入的佛教和道教。为适应多民族统治的需要,金朝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采取兼收并蓄、限制、利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曾左右了宗教的发展,使其为女真统治服务。金代宗教有新的发展和开创,在发展中适应经济、政治的统一,显示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唐代州、府的司法监察活动是地方监察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州府长吏一般通过查阅案卷和录问囚徒两种形式监督地方司法审判.此外,州府还需按照中央临时发布的诏敕,对辖内系囚进行即时处置.中央临时发布的司法监察诏敕的落实情况颇可怀疑,而责令长官亲虑囚徒的诏敕政令本身,亦只能视为等特定条件下帝王表明某种政治姿态的官样文章.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新疆道教,以民间信仰形式散处北疆各地,历经社会变迁,形成僧道共处、释老共存、道家为主的地域特点,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氛围,同时又兼具移民宗教与移植文化的特征,是国家文化网络下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自十三世纪以来,西藏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八思巴及其继承者以致万户长等基层官员都是由元朝直接封授。到了明代,自都指挥使司到千户、寨官、巡检等各级官员概由明朝中央政府决定他们的更替和升迁。各地的宗教首领,明朝也分别敕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儒家忠孝伦理,慧净、成玄英等长安名僧高道的宗教宣传深入人心,并影响初唐时期国家的宗教实践。贞观前期开始,皇室修建寺观之命名出现儒家化的趋势,这些名称包含着祖先崇拜、确立新的政治秩序等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寺观在古代社会向来是彰显王权的重要场所,在地方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以清代为例,名刹古观多为帝王巡幸的重要场所。帝王驻跸及赐额封赏等又使得这些寺观名显一方,甚至成为区域社会崛起的核心。在此过程中,不断壮大的家族势力或杜撰,或夸大“康乾驻跸”的说法,对寺观政治中心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种现象的背后暗藏着国家与家族共同利益的诉求,入清后苏州玄妙观在城市空间内政治地位的提升即为我们探究此种现象提供了有利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关于萨满教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萨满教?尽管以萨满教名义所描述和解释的宗教现象在比较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问题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对什么是萨满教,国内外学术界却没有一致的回答。对研究者来说怎样或在哪一方面可以把萨满教称之为宗教现象或不把它看作宗教现象是一直被探讨的问题。这种探讨之所以如此漫长且莫衷一是,常常是出于人们对宗教理解的方式不同而导致的。人们对萨满教的认识区别主要来自如下几种不同的宗教理解方式。在强调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对象(神)是各种宗教的中心与基础的学者中,通常把萨满教规定为具体信仰对象和信仰系统,于是萨…  相似文献   

19.
《文博》1991,(5)
正仓院是日本收藏宝物的地方,分南北中三个仓,历史悠久,约一千二百余载。北仓的宝物,是由朝廷管理监督的,只有奉圣命的使者才有权开仓门。管理仓库的使者在日本奈良末期称“敕使”,敕使在封仓门时必须贴上“敕使之弁”的封条。到平安时期称“敕员之藏”或“敕封仓”。镰仓中期从“勒使官员之封”改为“宸笔之御封”。后  相似文献   

20.
宋《天圣令》沿用唐令旧文,参修新制,对不适用的部分作修正。宋修改唐令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其一,更改旧令,参补新制,立法者考虑到令文涉及的制度的完整性,对唐旧文作必要修改,根据编敕中规定的新制适当地参修入《天圣令》,编敕中仍然保留着这些新规;其二,保留旧文,只删不补。对于某条宋代仍在行用的唐令,即使新制承续补充了其所涉及的制度,如果《天圣编敕》已收载新制,基于编敕优先的原则,《天圣令》不再作具体补充。这一参修新制的原则与宋代法典体系中敕、令、格、式的职能性分工有着密切关联。参修新制,必因唐令旧文,需要唐令中有相应的可以接续的具体条款,否则不会被修入。《天圣令》在沿用唐代法典修纂方式基础上作了一些更改,尚不能完全摆脱唐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