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奕曾 《炎黄春秋》2003,(10):69-69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曾多次表示,要废除帝俄同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并准备在完全平等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中国建立新的关系。为使中国人民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华政策,苏俄政府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先后两次发表了对华宣言。  相似文献   

2.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9月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订立,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一个较长久的安宁。但是,沙俄从来没有放弃侵占黑龙江地区的野心。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150年间,尤其是进入19世纪50年代后,沙皇尼古拉一世重弹老调,一再叫嚷要“修改”《尼布楚条约》所确定的两国东段边界。他一方面派遣所谓“考察队”,潜入中国黑龙江地区“考察”;另一方面又组织庞大的船队,武装航行黑龙江上,旨在重新占领黑龙江流域这块辽阔富饶的领土。  相似文献   

3.
苏联和俄罗斯学者一直重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这与俄罗斯和中国在上个世纪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两国存在共同的边界所具有的意义密切相关。1917年以前,俄国已经为研究邻国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宗教使团的代表和俄罗斯历史学家早在19世纪就开始积极地研究中国历史。受20世纪20~40年代苏维埃俄国援助中国革命力量的影响,人们对新中国及其历史的兴趣不断增长。 可以把苏联和俄罗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陕绥划界是民国初年西北地区省界调整中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上自北京政府、陕绥各级地方政府,下到争议区的伊克昭盟王公、士绅民众,分别从国家政令统一、边疆安全、争议区经济利益归属、基层社会事务决策权归属等角度,围绕蒙陕边界地区的划界问题展开利益诉求。蒙陕边界地带士绅民众在清末督办蒙旗垦务大臣贻谷整理垦务时期认购土地,拥有了争议区土地的所有权,其是否会因为政权更迭而发生改变,遂成为陕绥划界纠纷的核心问题。在近八年的纠纷过程中,北京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陕、绥双方)、地方各系势力与两级政府之间展开利益角逐。最终,北京政府让步于既成事实的陕西一方,即移民不可能退回去的事实。而陕北沿边地方政府和士绅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号召力,对争议区内民众进行宣传和引导,组建利益共同体,维护地方社会事务话语权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清史研究》2021,123(1):125-135
正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国共同边界几乎全部集中于东段,长约4200公里。~(1)2004年10月,中俄签署《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就东段边界争议地区达成最后协议。中俄划界虽已尘埃落定,但两国学者的学术之争并未完结。事实上,双方对于历史边界问题的主流观点并未发生改变。~(2)中俄学者的争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的认知存在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6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科技战.中国近邻大国印度积极参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多次主动在中印边境寻衅滋事. 中印边界全长17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全部被印度占领,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段争议领土...  相似文献   

7.
《文史月刊》2011,(4):69-70
日本一直觊觎中国东北,将其视为“希望的土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起草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宣称要在东北“建立一个由日本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及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  相似文献   

8.
边界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繁感的问题。新中国成立时,与苏联、印度、缅甸等12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数万公里,呈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新中国与邻国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彼此之间有些边界尚未正式划定,因而不断发生边界纠纷,影响边界安宁。同时,某些西方列强为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极力利用边界问题挑拨这些国家与新中国的关系。边界问题能否公平合理地尽快得以解决,不仅关系到新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边境的安宁以及边民的和平生活,至关中国能否从一个侧面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挫败其卑鄙而阴险…  相似文献   

9.
1644-1885年间,中越陆路边界桂粤段发生了多起领土争端,并引发了清朝与安南(越南)各王朝的边界交涉。本对这些争端和交涉的相关史实作了论述、分析,认为边境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两国统治对边疆领土的不同认识是影响交涉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边界局势是与所有邻国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程度的争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边界问题的解决,首先处理的是中缅和中印两个边界问题。两者历史起源相同,都是英国殖民侵略的遗留问题;问题属性相似,都有涉及相当面积的三段边界领土争端;且缅甸和印度都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首批正式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建交的国家,中、印、缅三国还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中缅边界争端以和平方  相似文献   

11.
非洲国家自战后相继取得独立以来,其边界和领土争端成为20世纪后半期国外研究非洲问题的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已有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来看,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的产生原因、边界和领土争端中的热点个案、非统与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解决以及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等都是学者们所重点关注的部分。学者们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有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进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相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胶、割胶、制胶及售与苏联橡胶的协定》。该协定在扩大中国橡胶生产、派遣苏联专家到中国担任顾问、贷款和还款、售与苏联橡胶、移民云南等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云南农垦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珞巴族是我国西藏南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居住在我国实际控制地区的珞巴族仅有数千人,而居住在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珞巴族则达几十万人。塔金部落是藏南珞巴族的重要支系,世代生息在山南、林芝两地交界处的西巴霞曲流域。20世纪50年代至今,绝大部分塔金人都处于印方控制之下。由于相关资料缺乏和实地考察不便,目前国内学界对这部分珞巴族人口的情况关注较少。本文结合中、外文资料,对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珞巴族塔金部落的基本状况及其社会变迁做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其标志就是1897年动工修建中东铁路。帝俄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经济掠夺,中国东北北部(即北满)则首当其冲,成为遭受帝俄经济掠夺的“重灾区”,而帝俄在东北北部所建立的加工工业,既是向这一地区输出资本的一种形式,又是对这一地区进行经济掠夺的一种手段,对当地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帝俄在东北北部的加工工业作一考察,无论对中俄关系史,还是对车北经济史的研究,都是不无意义的。帝俄在东北北部的加工工业,就其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公元1917年,"十月革命"在俄罗斯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残酷的国内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加剧了革命前旧知识分子与苏维埃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间关系的尖锐化.由逃亡贵族和俄罗斯富有阶层组成的旧知识分子群体,由于几代人形成的观念,他们不能接受新的红色政权和遍布整个俄罗斯的战争恐怖.一部分旧知识分子都想尽各种办法移民俄罗斯邻国.当时,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市成为"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移民在远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清王朝的军事力量抵挡不住西方入侵者坚船利炮的轰击,中国门户洞开,社会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沉沦。有着“一块一块地割去”邻国土地秉性的沙皇俄国,乘机把手伸过了中俄东段边界。在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出现的同时,俄罗斯帝国的版图惊人地大了起来。就这样,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总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强行割占去。但是沙俄的扩张野心并没有满足,它的新的阴谋,就是吞并中国的东三省。  相似文献   

17.
在中苏两国的争议中,一个最大的领土争端是在阿富汗狭长的瓦罕走廊以北的帕米尔山区。争端的性质是严重的,因为它冲击着和平.随着缓和,两国之间紧张局势的重大根源才能得以消除。而且,这一潜在争议的消除,对于邻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帕米尔地区事实上的中苏边界是顺着萨雷阔勒岭走向的。这一山脉构成了东部的塔里木盆地和西部的流入阿姆河(又名乌浒河和喷赤河)的各地区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8.
陈涴 《史学集刊》2002,(2):41-46
南汉山城之战是中韩(朝)关系史上一次大的战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这次战役,于研究中韩(朝)关系史、清史、边疆史等关系甚大。从性质上看,这次战役是朝鲜抵御邻国边疆少数民族入侵的反侵略战争,不过,特别应当明确,交战的朝、清双方的矛盾以至引发战争之焦点是朝、明关系,清要求朝鲜背明而臣属自己,朝鲜则坚持与明友好而不承认清,当时明廷作为中央政权无疑是中国国家的代表.所以,这次战役从国家角度而论,不是中、朝两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而正是两国为维护长期友好的国际关系所进行的正义战争.这次大战的结果使对敌的明、清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使原来朝、明联合抗清的格局改变成了朝、清联合对明的格局,从而对中国内战战略形势的改变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衣保中  刘洁 《史学月刊》2005,5(7):70-75
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以中朝边界纠纷和朝鲜移民的保护权为借口,蓄意制造了所谓的“间岛问题”,并由此在中日之间挑起了长达三年的外交争端。事实上,早在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就将其军事、政治、经济势力以非法的手段和途径向延边乃至东北渗透。“间岛问题”只是日本帝国主义用来混淆视听、遮人耳目以达到公开夺取中国延边地区的借口。在中日交涉中,中国官员依据扎实的历史文献考证、实地勘查和国际法条文,通过开展移民实边和加强军备等措施,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捍卫了国家的领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中国边疆学成熟的标志以及显性的必要条件。历史上,边疆在中国文明的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积累了系统而丰富的文献史料以及多角度的理论探讨。近30年,围绕边界、治理、安全以及利益等问题形成了系列话语,并突显了传统与现实交织的困惑以及与周边邻国的话语体系交叉的困扰等特点。建构符合中国边疆历史,服务于中国边疆现实的话语体系,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