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明代乡试分经取士的原则,使得同一解额区内,所业本经相同的科举群体,存在着竞争关系。受此影响,明代南直隶地区的《春秋》经取士,大致呈现为两个阶段的变化。正德以前,《春秋》经科举成功者几乎为徽州籍士子独占,嘉靖、万历之后,苏州开始崛起,常州、镇江等地也纷纷占据一席之地,地区间的《春秋》经竞争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此过程中,又可见元明之际地方科举传统因国家干涉造成的中断,科举竞争加剧背景下科举人士的改经与科举家族的新旧更替,以及商业出版冲击下地方习经风气的流转等现象。对南直隶科举《春秋》经现象的考察,为重新理解地方科举人才地理的分布与演变、地方科举的兴衰更替提供了一个较翔实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正陈时龙《明代的科举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一书,是近年明代科举与经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本书关注明代科举"一经取士"体制之下,同一地域士子肄习同一经典以应考的"地域专经"现象,选取江西安福的《春秋》经、湖广麻城的《春秋》经及黄冈的《礼记》经、浙江余姚的《易》经与《礼记》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与科举文献张祝平自隋唐设立科举制度以后,开科举士一直成为历代选拔人才以及土人进身的主要途径,并与广大土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密切相关,因而历来为朝廷和土人所重,历代与科举有关的典籍文献汗牛充栋,不可以数计,在中华典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国家组...  相似文献   

4.
元儒郝经记载,金代河东南路在北宋程颢牧晋之后一直保有理学遗脉,并促进该路在金朝取得诸路第一的科举成就。此说后人大多信从。考察金朝诸路进士中第人数发现,以泽、潞两州为代表的河东南路在视为科举主流的词赋科上表现平平,但在非主流的经义科上确实一枝独秀。然而,这一特殊科举优势的形成并非缘于程颢牧晋事件,而主要是由金朝中叶泽州儒士李晏推动"明昌经义复科"的科举体制变革造成的。金朝经义科考以大义,主试义理而非注疏,这大体构成了以经义之学比附理学的一种内在思想因由,同时也显现了元代科举理学化的北方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建文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文治"的具体表现。然而,《明实录》书写的建文朝科举,既缺乏三级科举考试的正面记载,又大体上掩盖了附传传主建文年间科举中式的信息。本不属于政治敏感性问题的科举史事,因其体现了建文帝泽被天下士子的恩典、妨碍了朱棣"文治"的弘扬,遭到了《明实录》的排斥。这表明实录对建文历史的讳饰,不只限于政治敏感性问题,而是一切有利于建文帝形象的史事。值得注意的是,史官在实录编修中采用春秋笔法披露了建文朝科举的蛛丝马迹,使得相关史事并没有在"国史"话语体系中完全被湮没。这反映出史官与君主在建文历史的认识、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此种现象并非晚明才出现,而是明初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正>《唐五代科举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金滢坤教授新推出的又一部深入探究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的著作。全书分上、下编,上编《科举考试制度新论》主要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变革和建立公平机制而展开,下编《科举与社会变迁管窥》主要围绕科举对童蒙教育、清望官选举、铨选制度、入幕、婚姻观念以及藩镇割据、党争等政局变化的影响而进行,全书凡30余万言,重点探讨了18个问题。虽然不能反映唐五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全貌,但却抓住了唐五代科举考试中为学界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科举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鲜  相似文献   

7.
余庆毛氏入黔已有千年,有科举功名人物记载自清始,据各文献统计,有清一朝,有功名者达百余人,达到余庆县科举人物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中为官者造福一方,居乡者为地方乡贤.本文对清朝毛氏取得科举功名人物的考察,至少说明余庆取得功名的毛氏有相当部分是土司后裔,余庆毛氏大批科举人物的出现,表明余庆土司对科举这种国家制度的充分认同.作为地方表率,这一群体维护了地方稳定,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航 《安徽史学》2016,(1):49-55
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郭培贵新著《明代学校科举与任官制度研究》2014年6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0万字,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相结合,将明代学校教育—科举—任官制度三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综观全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对明代学校的研究特别是洪武时期的研究深入而又具体。科举必由学校,洪武时期在明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然而学术界对明代府、州、县学设置的统计却不甚精确。作者通过翻阅大量的地方志,并多方佐证,在逐一考证其设置和  相似文献   

10.
林汉 《文史天地》2024,(2):76-79
<正>明代普安州,治今贵州省盘州市双凤镇,其科举之盛,前人多有论及。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郡城军民多自中州迁戍,风俗可观,士事诗书,农勤稼穑,然尚文重信尤在他郡。”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游历至普安州,面对着因遭受“奢安之乱”而千疮百孔的普安地区,他仍然感叹道:“然是城文运,为贵竹之首,  相似文献   

11.
自北宋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和考试程序的完善,科举成为两宋以及明清士人入仕的基本路径。在明代,地区取得高级科名进士的数量成为衡量相应地区政治影响的指标。由于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因素的作用,科举所取之士中南人多、北人少的现象在明代依然存在。为此,仁宣时期推出了科举配额制度,意欲通过配额录取的方式实现区域间科名分布的相对均衡。由于明廷重进士的用人倾向和士大夫浓重地域意识等因素的作用,在配额制度变动尤其是关乎进士科名的会试卷区比例变动的过程中,掺入了权力者出于乡梓利益考虑的人为因素。配额及其制度变动中的地域之争是明代政治领域经常存在的地域性因素潜在作用的投影和反映。  相似文献   

12.
明初,就已经确定一经取士之法。明代广西科举有了较大发展,专经倾向日益明显,呈现出多元竞争。本文梳理了明代广西科举中式人数以及解额制运行期下各地区专经情况与互动。首先,桂林府一家独大,各经均占据优势,然专《易》经倾向十分明显;其次,其余各府主要以《诗》经、《尚书》中式,二方不断进行激烈角逐,一方强盛则一方式微,有时完全挤占对方的额数;最后,太平、思恩二府中式额数少,零散分布于诸经,但无人以《礼记》中式,体现出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士子在择经上的趋易避难倾向。  相似文献   

13.
正《揭秘诗仙李白的六大谜团》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考杂文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4.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刘海峰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从政的精英人才。经过激烈竞争、层层筛选而金榜题名的科举人才,构成了中国1300年历史上官员队伍中平均文化素养最高的基干和主体。由于科举制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各个地区的应试者必须接受同样的测...  相似文献   

15.
科举回避问题以前很少有人系统研究,此论述了清代前期的科举回避制度的演变和相关问题,从地区回避、亲族回避和工作回避三个方面分析了清代科举回避的历史特点,指出它在防止科举舞弊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朝至清朝沿用了1300多年封建王朝遴选人才的重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广西地区科举自古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明清时期广西科举进入了一个全盛发展时期,作为广西科举的一部分,南宁府科举也获得较快发展.南宁府科举中式人数虽占广西总数比重不大,但明清时期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与明清时期南宁府的经济发展、文...  相似文献   

17.
《唐摭言》是一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文人墨客的逸闻琐事和篇章字句的书。纵观全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丰富的科举词汇。按照科考顺序对这些科举词汇进行梳理、介绍,有利于更加系统完整的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社会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8.
有关辽代科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辽代科举,已有人撰文论及。因《辽史》未立《选举志》,其它有关史料的记载又零散、简略,有的甚至舛误百出,故辽代科举的许多问题至今仍不太清楚,有必要再作进一步探讨。一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国榷》的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研究成果不断细化和深化;二、研究视野和方法日渐全面和多样。但与此同时,《国榷》科举史料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空间。因此,《国榷》科举史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需要不断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需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史实的爬梳和考证。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27—29日,第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在上海嘉定中国科举博物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85位专家学者围绕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社会史、科举与教育、科举制的历史评价等诸多科举学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文物是科举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科举博物馆展出的主要基础。刘海峰指出,科举文物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保护难,题材好、价值高等特点。从科举文物的角度,可以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和系统性。张亚群《论科举文化形态》认为,科举文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