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傅建成对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与恶习进行根本性的改造,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健康合理的婚姻制度,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以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注视。本文仅就华北抗日...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华北各根据地政府从密切"官"民关系,开展社会动员的需要出发,加强了对公历新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中共以公历新年为契机,展现了政府和军队的亲民形象,推动了根据地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深入,政府和军队的民主作风和严明纪律,也都改变着民众对"官"的传统认知,使他们对公历新年这个官方节日做出了积极回应。华北根据地公历新年从冷清到热烈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利用现代节日符号开展社会动员的努力,也反映了根据地官民之间日益亲密的互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周浩集 《沧桑》2013,(2):29-31
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十大政策"之一,也是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工作原则,它的成功实施减轻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关系,清除了官僚主义的病源,提高了边区政府的行政效能,为抗日根据地度过严重的困难时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总结这一政策成功实施的基本经验,能为我国今天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与人员的精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买卖婚姻、早婚、童养媳是华北乡村社会传统婚姻的基本形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废除传统婚姻陋俗,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颁行了一系列新婚姻政策和法令条例,努力对旧婚姻习俗进行变革,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作为新婚姻政策或法令条例执行主体的基层干部,其中一些人长期角色游移乃至错置,使得这些举措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普通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对此,华北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严惩违法行为、正面事例引导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的行为。在强力的政权力量介入下,基层干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约束,但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尚须长期的系统性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正当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展开之时,从1939年秋冬到1940年春夏,日军华北方面军利用国共磨擦之机,加紧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在华北大规模修筑公路、铁路、挖壕筑堡,由点连线,由线成面,大力推行"囚笼政策",扩大其占领区。在晋西北,日军从1940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先后开始对五寨、方山、岚县、文水、交城等地进行春季"扫荡"。至4月1日,八路军第一二  相似文献   

6.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祭,而公祭之仪式、内涵、主体却与传统俗信差异极大。在此背后,隐含着世俗性事件处理与信仰性阴阳沟通仪式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世俗权力借公祭将死亡意义价值化、意义化的一贯逻辑,更进一步表明国家权力所型构的公共"纪念"仪式与民间俗信所支撑的个体祭祀之间的生死观存在差异。而透过对当代社会"祭祀"与"纪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传统信仰正呈现一种既交汇又对峙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也就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十年内战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关心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开始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三农"问题进行探索。该中国出台的一些政策,对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礼"名"一直是儒家学说里的重要名词,作为处理人伦关系和端正社会秩序的准则,共同确立了传统文化的人伦社会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儒家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之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47年至1948年土改整党之际,村干部的男女关系问题是大量存在的。但这类问题不能简单以干部腐化论之,如果将其放在乡村社会的背景下去考察,即可发现非婚性行为是固有并长期存在的,这与当地的男女比例失调有一定关联;加之战争影响与中共革命动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抗战期间中共在晋察冀根据地曾发动了反淫乱运动,以图杜绝乡村的男女关系问题。但是在1947年至1948年的晋察冀土改整党当中,中共发现村干部男女关系问题仍大量存在。这一问题成为村干部被中共整体负面化的一个例证。但是整党运动的实际进程证明,此次整党,村干部问题被严重高估,具体到村干部的男女关系问题也是如此。熟识当地情况的干部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对温和的解读,并被中共决策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正>全面抗战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往往被国民党妖魔化。在国民党所描述的语境之下,不仅共产党员被认为是"共产共妻、杀人如麻的暴徒",而且其所在的根据地也因所受"匪患"深浅的不同分别被称为"匪区""半匪区"和"安全区"。而自从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尤其在林伯渠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之后,整个根据地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短短几年时间,边区群众和外界纷纷将其视为"模范之边区""革命之圣地",同时其模范的形象还多渠道地向沦陷区、大后方以及国际社会传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着应客观反映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在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用翔实的史实说明,七七事变前后,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已基本恢复。并成为华北最大政党,进而指出在八路军未投入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前和八路军开始创建抗日根据地但暂时未到达的地区.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即先机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首次提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八路军分兵发动群众为主、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协同配合、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主。  相似文献   

12.
1944年下半年,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和国共力量的消长,日本政府和陆军参谋本部开始讨论拉拢中共的"容共"政策,推动这一政策的是外相重光葵,他根据对当时国际关系的观察和判断,希望以"容共"为前提调整日本与苏联的外交关系,遭到了中国派遣军特别是华北方面军的反对。重光葵的"对华新政策",军事方面以驱逐英美势力为目的,政治方面则承认存在重庆、延安、汪伪三个政权,以"中国人治理中国",意图分化国、共,维持与苏关系,因为这一政策也妨碍了华北方面军的反共宣传,和对中共华北游击队的清除,而遭到反对。1945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日中苏提携",在中国以"容共"为手段,利用苏联的影响谋求与重庆和延安达成妥协,最后因苏联反对而作罢。日本华北方面军一直宣传其驻军的目的是为了"防共",现在日本政府又打算承认中共的合法性,其战争末期的混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华北中共根据地内外形势均发生重大转变,根据地干部面临严峻考验。此艰难时势给干部群体之进退产生重要影响,造成严重的干部损失问题。尽管地方党组织提拔补充一批基层干部,但政策性束缚使干部群体获得持续晋升的机会相当有限,这就产生出干部进退升降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在这样的总体背景下,忠诚度与能力的平衡问题、干部成分问题、人际网络问题等因素,均对此时期华北根据地干部群体的进退升降形成重要影响,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根据地干部队伍的群体状貌和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4.
日本侵略和中国反侵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共区区几万人马,局处陕北一隅,生存形势严峻.抗战结束时,根据地建设蔚为大观,华北、华中根据地已辖设500多个县(彼时全国总共有2000余县);全国根据地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①国共虽然达成协议,但国民党始终拒绝正式承认两党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而到抗战结束时,国民党不得不同共产党坐下来共商国是.巨变源于抗战期间中共依托根据地实现了多方面的迅猛发展.根据地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关涉甚广,其中政权建设被认为是"根据地建设中的首要问题"②,是"关系根据地能否生存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5.
悉尼科技大学举办“华北抗日根据地学术讨论会”魏宏运今年5月下旬,我们南开一行3人从北京经香港赴澳大利亚,参加了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院举办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学术讨论会”。对我来讲,这是第三次去澳洲。第一次是1991年7月,参加悉尼大学举办的澳大利亚中国...  相似文献   

16.
《史记》虽然以人物为中心,而司马迁又设置"八书"以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情状,凸显其多维历史视野和创为"全史"的观念,在历史编纂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首创性意义。"八书"所载礼、乐、律、历、天文、封禅、河渠、平准,均为国家典制之要和社会发展之大问题。又贯穿以"损益""改易"的眼光作考察,不仅内涵宏富,而且史识卓越,彰显了其"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对于"天人关系"、水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经济政策与国家盛衰的关系,都作了深刻的总结。"八书"撰著的成功,为历代"正史"的典志篇章和多样的典章制度史著作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陈峰 《黑龙江史志》2015,(1):144-145
烟毒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社会毒,对于其的治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此书详细解读了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乡村治理烟毒的历程,以整体史的态度,用新革命史的方法,从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烟毒的源流、实态、危害,中共治理烟毒的组织保障,法律保障及根据地治理烟毒活动的个案分析上,描绘了治理烟毒问题的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丰富了中共党史、烟毒史及华北区域史,对于当今的禁毒工作亦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日寇很快占领了华北地区,为了“巩固大东亚战争华北兵站基地”,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谓“三光”,即烧光、杀光、抢光,这早己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关于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的原因,目前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日本方面曾有“三光的残暴行径是在战争中难于避免的行为”或“冈村宁次以瑞金与百团大战作为反面教师,而提出了三光作战的方案”①的观点。在此,笔者仅就日军野蛮侵略行径的历史根源及其在占领华北期间的实际困难作一粗浅的  相似文献   

19.
《纵横》2007,(9)
《十校宣言》的历史背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大好河山落入敌人之手。1935年《何梅协定》后,日本不断向华北增兵,加紧策动华北"自治",妄图建立第二个傀儡政府。而南京国  相似文献   

20.
<正>战争年代,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是整个华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而晋东南又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所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始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区创建根据地,后又逐步发展为包括山西东南、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等地在内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太行根据地作为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域,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意义,也是八路军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和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