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辽一代(907~1125年)恰值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和后期。即藤原氏专政和院政时期。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实行摄关政治,由外戚藤原氏掌政,当时天皇年幼,太政大臣主持政事摄政。天皇成年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但天皇并无实权。11世纪,道长及其子赖通时势盛,至后三条天皇时(1018~1072年),藤原势力下降。日本平安时代后期是起于1086年开始(?)院政时代,这是退位天皇掌握政权的一种政治制度。天皇退位后称上皇(皈依佛教后改称法皇),其居处称院。一般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大致在辽亡后四年。从1129年进入院政后期。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始了日本的幕府时代。  相似文献   

2.
贾思京  刘岳兵 《历史研究》2023,(5):124-142+222
《明治宪法》的颁布将明治时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奠定了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基本框架。天皇宗教权威是通过重申“天照大神—天皇”结构,使天皇“神圣”化以及“神圣天皇统治”共识化而形成的,是官方宗教政策与社会尊皇倾向相互“匹配”的结果。明治政府主导的祭政一致、祭教分离体制,明确“天照大神—天皇”传承是天皇统治神话的核心内容。“神圣天皇统治”的政治神话以“国体”形式落实在国民世界观、价值观之中,推动了“神圣”天皇共识化。近代日本存在以“神圣”天皇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国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日本天皇权力及其经济地位的关系演变。在日本历史上,天皇制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现代天皇制三个阶段。在古代天皇制初期,土地国有制的确立和班田制的实施奠定了天皇专制的物质基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入近代天皇制阶段阶段。天皇成为最大的资本家和地主,成为日本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二战后,皇室财产大大缩减,天皇至高无上的经济地位被剥夺,天皇成为日本国家的象征。日本进入现代天皇制时期。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13,(1):34-35
日本历史上,有藤原氏、平氏、源氏、北条氏、足利氏。此外,织蹦、丰臣、德川等都有姓氏。但是日本的大皇却没有姓氏。这是为什么?因为天皇不属于任何的氏族。反过来说,没有姓氏,反倒是为加入任何的姓氏提供了可能。这样,不管什么氏族夺取了政权,都没有必要与天皇家对抗。  相似文献   

5.
许晓光 《历史研究》2022,(1):163-184+223-224
近世日本朱子学和国学在继承了古代“记纪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神化皇权的理论,强调天皇为神的后裔,本应拥有“神圣至尊”的地位和权力。德川幕府末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日本思想界祭起“皇权主义”大旗,深入论证并广泛传播天皇及皇权“神圣至尊”的思想,使天皇成为凝聚民心、发动“尊王攘夷”运动的精神领袖。与此同时,日本思想界还出现了“尊皇扩张”的政治主张。明治维新后,皇权主义思想继续演进并被推向极致,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日本近代化的障碍,但也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王政复古政变至明治初期,岩仓具视等人推动进行了一系列围绕皇室的改革。这些措施有:宣布政归朝廷,以诏敕形式发布重要政令,围绕天皇亲政设立官制;通过迁都、天皇行幸等,改变以往神秘的、深宫中的天皇形象;完善以天皇亲祭为核心的祭祀体系,强调皇权的神圣性及权威性;改革宫中制度,拔除旧弊。上述举措不仅塑造了作为主导变革的核心及代表国家全体的新天皇形象,借此宣示维新政权的正统性,同时亦巧妙实现了天皇周边的政治势力的更替。倒幕维新实力派取代了部分旧公卿及藩主势力。天皇及皇权在新体制中被置于核心地位,这为后来诸多围绕皇权的政治及意识形态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当时的政治结构中,内阁是至强,天皇则是至尊,天皇不以权力统治民众,而是以道德服众。 不说话的天皇 明治时代的伟绩让后代日本人将天皇称为明治大帝。在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即便如大陆的《走向共和》和台湾的《1895》,都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定、智慧决断的明君形象。在早稻田大学历史学者岛善高教授看来,  相似文献   

8.
王才友 《民国档案》2016,(3):86-101
1932年3月,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这一"剿共"政治即包含了如何处置投诚俘虏的重要问题,为此,蒋筹划在江西反省院的基础上建立一所覆盖湘鄂闽赣等22省的大型感化院。高墙之内,暗藏汹涌,感化院内先后上演"CC系"、"黄埔系"和"政学系"分别所代表的党、军、政三方围绕主办权的权力竞夺。透过高墙内权力竞夺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蒋介石在用人政治中凸现出来的重军轻党的浓重痕迹,也看到了蒋的这一策略中隐含的"政以军兴,政亦以军废"的重要特征。缕析感化政策在江西推行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蒋在某一政策的兴废过程中,往往以"派系"轮替的用人策略执行其"剿共"政治,这与我们以往认识的"多元竞轨"的制衡策略又有所不同,或许这是历史复杂性的另一面相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时期的一种军事独裁政治。其首领"征夷大将军",居处称"幕府"。当时朝廷统治大权归幕府,天皇形同虚设,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自1192年镰仓幕府(1192-1334)开始……,延续至1867年江户幕府(1603-1867),史称江户时代。1867年(庆应三年)10月,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迫于各方面压力向朝廷交出政权,还政于天皇,并有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皇帝之最“皇”和“帝”两个字,都是古代君主的称号,“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领袖人物。秦赢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奉承赢政,仿照“三皇”的名称上尊号曰“秦皇”,谁知赢政仍认为不相称,因为他自认为“德比三皇,功过五帝”。“帝”或“皇”都不足以显出他的功绩,只有称作“皇帝”才行。于是,在中国便出现了皇帝的称号,这种称号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直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被推翻。  相似文献   

11.
刺杀郑汝成     
1915年11月10日,上海滩上袭来了一阵腥风血雨。这一天是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加冕典礼日,袁世凯委派驻日公使陆宗舆代表北洋政府向日皇庆贺,日本驻沪领事馆届时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一场酝酿已久的暗杀活动也正在悄然展开。这是一次悲壮的绝命刺杀。 12天前,时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的陈其美从日本返回了上海。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传统的村庄领导阶层的类型范围、社会角色与功能都发生着重要变化。在山西乡村,由于政府控制基层社会的需要,村庄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史无前例的提高,村长副的权力也相对较大,因此地主士绅大都主动担任了村庄的领导职务。但随着山西"村政"建设实施之下农村事务的繁多,再加上后来农村田赋等税负日益繁重,农民陷入了广泛的贫困中,村庄的赋税征收往往成为一种无法圆满完成的任务,这导致村长副等村庄领导阶层的权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时候,村长副不得不垫付村里上交的赋税,有的为此倾家荡产或丧失性命。因此,不要说地主富农,就是一般的农户也不愿担任村长副这一职务。  相似文献   

13.
田成方 《江汉考古》2020,(4):114-120
新近公布的曾公■钟铭是一篇曾国宗庙祭祀文书,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赞颂高祖伯括的生前事功及福赐子孙;二是颂扬皇祖南公受昭王命"建于南土",以至受赐铜钺,"用政南方"。曾之"皇祖"在周昭王时期的二次受命,过去未见记载;三是器主程式化的自述和祈福。结合曾侯与钟、加嬭编钟铭文,可证伯括因勤劳文武,故在周成王时受封立国。曾公■钟铭受昭王诰命的"皇祖",疑即随州叶家山M111墓主曾侯犺。曾国二次受命以后,被周王朝授予主政南土的职责,由此奠定了日后"汉东之国随(曾)为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职业准入与资格认证障碍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在地位上与师资、实验室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但是在学术地位、员工待遇上却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图书馆实现职业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存在诸多微观层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清代伊犁将军职掌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犁将军是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过程中,根据新疆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本着在边疆地区"因俗施治"的原则而设置的,其职掌与权限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伊犁将军的实际治政权力比法定治政权力要小,这是由清朝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及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因俗施治"政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王海燕 《世界历史》2006,(3):93-100
明治维新以后,女性开始被排除在皇位继嗣范围之外。1889年的明治宪法和皇室典范明确规定了皇胤践皇祚、男系男子践皇祚、皇祚一系的皇位继承三原则。战后,尽管天皇的政治地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皇室的基本结构和指导思想并无明显的变化,1947年的皇室典范承袭战前的男系男子万世一系的皇统理念,依然从法理上拒绝女性皇位继嗣。此外,由于日本近现代的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祭司,因此至今仍残留的万世一系神权天皇的意识也在无形地阻碍女性皇位继嗣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不仅直接诱发了日本社会的尊王攘夷浪潮,也深刻激化了国内政治矛盾,严重冲击了幕藩体制和幕府权威。围绕开国还是攘夷、佐幕还是倒幕等重大问题,幕府、朝廷、地方实力派大名、下级武士等四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波诡云谲,最终形成了以尊王倒幕为核心的强藩联合,并通过"王政复古"政变逼迫德川幕府退出历史舞台。明治新政府内部的近代派与守旧派、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之间经过长期权力角逐,逐步实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置、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构建和社会阶级基础的根本再造,加之法律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权威形塑,确立了以近代天皇制为载体的绝对权威。明治维新中权威的解构与重构,是在国家权力重构的显在主线和以"顺天应人"为依据的权威这一制约权力重构的潜在主线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通过政治路线上明确治国理政的方针和途径,组织路线上"纯化"寡头政治的构成,最后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徐亮 《史学月刊》2020,(3):45-5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开展紧密的军事合作,在中国战区大量征调青年译员成为重要一环。译员服务于美军的工作特殊性,使美方可影响到译员的待遇水平;但译员也面临地位不明、管理混乱以及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中美之间在文化与体制上的"隔阂",使译员与美军的相处存有不少冲突。国民政府既要防止译员成为美方的工具,同时也要保障译员的"人格"以维护中国之"国格"。作为战时合作的"中间人",盟军机制里的中国青年译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独特的翻译群体,同时也体现了战时青年参与抗战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在地位上与师资、实验室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但是在学术地位、员工待遇上却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图书馆实现职业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存在诸多微观层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张雅婧 《史学集刊》2015,(1):115-120
明代女真部族社会中,广泛存在"两头政长"制,即一部之中同时存在着两位权力基本相等的首领。明前期女真社会中的"两头政长"制套上了明代卫所制的光环,常表现为女真卫所中有两位主要官员。明后期则多表现为一部之中有两王(贝勒)。"两头政长"多是由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担任,且其大多"分部别居"。"两头政长"制的存在便于部族迁徙和分族;其明显的军事色彩,适应女真社会战争频繁的状况。同时,"两头政长"制是一种特殊的世袭制度。明代女真的"两头政长"制随着后金国家的建立、君主集权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