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地关系系统及其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伟  周慧珍  李硕  李伟 《人文地理》2001,16(1):67-70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系统调控的关系。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人地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和人地化学元素同构特性;给出了人地关系调控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
任启平  陈才 《人文地理》2004,19(5):69-73
本文对东北地区百年来人口、城市、交通发展与人地关系变迁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发展的性质把东北百年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然后对东北地区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口、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揭示了人口、城市、交通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指出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组合为一个整体向前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受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外力和内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共同成为影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应用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玉君 《人文地理》1997,12(3):75-79
将地理科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最先进的人地关系思想"协调共生"结合起来可以有一个新的地理科学基本概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在应用理论层面上构建的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应用理论,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具有可操作性,也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或核心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地关系研究应当具有科学范型,观念形态层次的范型就是哲学与伦理思辩,人地关系的哲学与伦理思辩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自然论、反人类中心论后,人地关系协调论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本文对各种人地关系思想作了概括的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主体的人,在于人性的善良与高 素质的人的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最新理 论,以其为指导,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要注意到自 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注意到人为活动的积极作用 及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限度,注意到人对自然的正常开发与破 坏之间的度的界限与量的区分,要注意引入量化方法与现代 地理学的科学方法,将历史地理研究对现实的借鉴作用与意 义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与人地关系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人地关系理论中有代表性的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人地关系协调论渗透着当今颇有影响的两大思维方式-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印记。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缺陷与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人地关系协调论等理论的不足息息相关。全准思维方式的提出克服了上述两种思维方式的弱点,也为我们认识人地关系带来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全球实证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据,并依据公理和逻辑推导来建立人地系统的定律、模型、理论和方法体系。实证的严密科学方法极大促进了人地关系研究水平。在全球人地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悲观派和乐观派两大阵营,前者包括新马尔萨斯主义和熵论,后者有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和耗散结构论。持续发展论则吸收了两者的合理精华,成为当前全球认同的,走向全球人地系统优化的理论和行动纲领,并指导着与人地关系研究有关的一系列国际科学活动,本文对以上各种实证理论和方法作了概括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徐象平 《人文地理》2005,20(6):115-118
人地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时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历史地理学在探讨人地关系中,其所揭示的过程是完整性和阶段性、连续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过程,因而是最富有揭示人地关系动态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尔寿 《人文地理》1991,6(1):14-20
本文由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1.课程设置的变化;2.人地关系理论思维的转变;3.知识结构的变化;4.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5.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变化是课程设置不单独开设人文-经济地理课程,而将其内容与自然地理综合到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之中,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点指导课程和教材;以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中心组织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加强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全球观念的思想教育;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桂春  韩增林 《人文地理》2007,22(3):51-55,2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和干预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地关系也随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人地关系发展初期,人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远大于人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人地关系发展至今天,"地"的概念已经扩展到陆地和海洋的总体。本文首先阐述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海洋功能介入到原本主要以陆地为基地的人地关系系统中的机制问题。文章认为,海陆生态系统的进化、系统开放性所决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及人类需求的拉动都可能解释海洋功能对人地关系系统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行为地理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山 《人文地理》1997,12(4):51-53
本文在阐述行为地理学的概念,考察行为地理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行为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不仅拓宽和丰富了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与内容,而且还能够弥补传统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忽视"人"的缺陷,充实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因而,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一飞 《人文地理》1996,11(2):24-27
本文探讨了人地关系观及规划观的历史演变,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城市规划今后发展方向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 ,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物质信息载体 ,是评价人类生境的一个重要对象。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 ,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土地资源的现状评价 ,是反映人地关系协调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GIS先进技术手段 ,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表明了GIS技术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评价起到了缩小工作量 ,提高精确度的作用。并且从土地利用角度对海北州人地关系现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土地的本质是一定范围的空间,土地利用是在一定范围的空间内安排土地用途和土地功能的活动集合。解构土地利用空间维度,构建土地利用从低维到高维转变的土地利用思想,有利于拓展现代土地利用创新理念。基于主题分析法的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存在八个维度的拓展方向,分别是聚点发展、轴线开发、平面发展、立体发展、分时利用、混合用途、功能叠加和空间共享;②土地利用维度可归纳为空间、时间和功能三个层面,并且各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③依据土地利用维度从低到高,以聚点发展为初始维,构建土地利用的八维空间理念。土地利用八维空间理念的明晰,有利于增益人们对土地用途和土地功能空间配置和组合的认知,从而有利于现代土地利用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类问题也日趋激化,谋求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该地区的必然选择。而土地综合承载力又恰恰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供了切入点。本文在对土地承载力重新审视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重构土地承载力的理论框架,并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对区域土地承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进行了全新设计,为进一步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物质信息载体,是评价人类生境的一个重要对象。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土地资源的现状评价,是反映人地关系协调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GIS先进技术手段,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表明了GIS技术对该区域土地利用评价起到了缩小工作量,提高精确度的作用。并且从土地利用角度对海北州人地关系现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工具的使用、农业文明的出现、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地系统。所谓的人地关系是人地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称。人地系统受自然、技术和社会环境共同驱动,其核心是资源(自然环境)—生产(人为环境)—消费(人类)三者之间的平衡。人地关系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人地系统的驱动机制以及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彭建超  钱畅  吴群 《人文地理》2015,30(2):134-140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切入点,在剖析封闭式、公开式等两种主要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将以社会建构为核心的地域性认同理论融入我国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捷 《人文地理》2003,18(5):1-6
已有的书法地理研究局限于书法现象的地域分异。本文讨论了书法景观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指出书法地理研究应该包括书法作为具有区域分异特征的人文景观元素的研究、书法作为人地关系中景观组成元素的研究以及书法审美作为人地关系的影响物的研究,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书法地理学未来需要通过多学科方法引入进行研究,书法地理学对于旅游、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章雨晴  甄峰  恩予 《人文地理》2016,31(6):95-101
中国目前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如此,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仍然很突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也一直是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般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尺度,难以反映各微观经济主体土地利用状况等深层次问题。本文以张家港市为例,从微观层面对市域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地集约性进行评价,提出基于企业综合效益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借助ArcGIS工具进行空间匹配,为更清晰地理解和判断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状况,指导城市工业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