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汶 《考古》2008,(12)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全彩色印刷,全书451页,定价699元。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境内由中国学术机构发起、中国学者丰持进  相似文献   

2.
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迄今已78年了。在我国古代文化遗址中,它是发掘时间最长,发掘次数最多,发现的遗迹、遗物最丰富,参加考古发掘的人员最广的一个。78年来,殷墟考古的历程,反映了我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发展到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1月,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对郭家庄东南的一座商代贵族墓葬进行发掘。该墓为土坑竖穴墓,一椁一棺。墓内随葬品共计63件,有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骨器、蚌器和贝币。该墓的时代为殷墟文化第二期,墓主人是旅长或高级贵族。该墓是近年在殷墟外围地区发现的较重要的墓葬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于是,世人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安阳,投向洹水之滨这片神圣的土地。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自1928年科学发掘殷墟以  相似文献   

5.
今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即为商代之殷地.洹北商域为盘庚时期所建立的殷都,即"盘庚之殷";小屯传统殷墟则为武丁始建的殷都,即"武丁之殷",两者统属为殷都.殷墟一期早段到晚段,从洹北商城到小屯的迁徙过程中,殷都布局变迁呈现明显的连续性.殷墟一期早段到晚段,殷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不存在着断层或缺环.  相似文献   

6.
关于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目前殷墟文化的分期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大司空村分期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殷墟发掘和殷墟文化的研究中得到长期实践和理论分析的验证,但是,随着田野工作和研究的进展,这种分法已经囊括不了考古实践中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比较合理的殷墟文化分期应当综合现有殷墟出土陶器、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分期研究成果,建立一个新的综合分期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耀 《考古》2012,(3):96
《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本,正文共660页,约98万字。定价218元。  相似文献   

8.
洹北商城是近年商代考古的一项新发现, 该城与小屯殷墟遗址地域毗邻,年代接近,它的发现无疑为解决多年来殷墟都城研究中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对洹北商城与小屯殷墟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对其年代和性质又将如何阐释?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试述一点浅见,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9.
乔美美 《文博》2008,(1):23-25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一带,跨洹河两岸,自盘庚迁殷至帝辛亡国,经历了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殷墟因甲骨的发现而揭开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和盗掘的序幕,1928年开始至解放前,殷墟共进行了十五次发掘;1950年至今仍然在殷墟有科学发掘.  相似文献   

10.
杜久明 《中原文物》2007,(4):102-107
河南省安阳市对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进行有效保护、重点展示、合理利用,使殷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有效地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中国大遗址的考古、保护、展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殷墟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1年起逐步提出并明确划定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阳市先后在殷墟重点保护区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建成了殷墟博物苑和殷墟王陵遗址公园,对宫殿宗庙遗址、王陵区大墓和一批祭祀坑进行了积极的保护,殷墟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12.
《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本书为16开本,共172页,彩色图版19页,黑白图版28页,定价168元。  相似文献   

13.
正2003~2004年,多家机构合作组成的殷墟孝民屯考古队在安阳市殷墟西部的原孝民屯村进行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图一),取得了重要收获,特别是殷墟时期的建筑基址、铸铜遗迹及数百座同期墓葬,为全面研究殷墟的社会形态、手工业生产等提供了宝贵资料[1]。除殷墟时期的各类遗迹、遗物,孝民屯遗址还发掘了9座西周时期的墓葬。殷墟遗址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岳占伟  岳洪彬  何毓灵 《考古》2012,(12):43-58,1
2008年和2010年安阳工作队在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清理了20多座商代陶窑。陶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包括窑室、窑顶和烟道等,下部分包括火门、火膛、火道、窑柱、窑箅、火眼等。遗址所出陶器以豆、簋、盂、瓿、钵、盆、器盖等盛食器为主。该遗址始于殷墟文化第一期,至少延续至殷墟文化第三期。  相似文献   

15.
任伟 《东南文化》2000,(9):83-92
殷墟玉器是研究殷商社会生活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对殷墟玉礼器的演变发展、定名、造型、纹饰及其用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所反映的商人的社会意识、生活习俗、用玉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器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安阳殷墟原始瓷样品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并与江西吴城与浙江湖州等地出土的原始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殷墟原始瓷在化学元素组成、岩相特征上,都与南方产品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为了解商代晚期的制瓷业状况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商代后期殷墟气候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商代后期殷墟气候研究,是商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历年来的研究,注意到有关气候波动的研究尚未深入。通过筛选殷墟文化各期与地下水位变化有关的发掘材料,制成简表,确认殷墟文化一至四期之间地下水位有剧烈波动的事实。据此推断殷墟气候干湿变化的轨迹。参考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气候干旱的材料,与地下水位变化简图对比,发现二者大体吻合。同期的甲骨文气象记录中,也发现了与干旱有关的现象,进一步确认了关于气候波动的推论。  相似文献   

18.
胡洪琼 《华夏考古》2012,(3):47-54,149
殷墟牛的主体是黄牛,水牛尚未家养。从甲骨文献和考古发掘可知,殷墟时期,对牛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农耕、拉车、肉食、祭祀、骨骼(包括牛肩胛骨占卜及下肢骨制作骨器等)甚至牛皮、牛筋、牛角等。如此众多的环节,使得牛在殷墟时期从饲养、使用、乃至宰杀后分配,在当时应该有相应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机构专门从事这些事务。探讨殷墟时期牛的饲养、使用乃至牛在殷墟时期被赋于的神圣职能,对于了解殷墟时期的农牧业、手工业、上层阶级的精神生活等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殷墟的价值     
殷墟的发现过程,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的消息传开后,直到1908年(另说1910年),罗振玉派人细心查访,始知甲骨出土于“滨洹之小屯”。因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是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10余年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20.
刘思镯 《南方文物》2022,(2):226-233
青铜钺分布于殷墟遗址的各个区域,主要出土于墓葬中,随葬铜钺1至7件不等。殷墟青铜钺有夹内钺和銎装钺两种,夹内钺分为A型无阑钺和B型有阑钺两大类型,年代从殷墟文化一期延至殷墟四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铜钺是墓主人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物。使用者包括4个等级:高等级、中高等级、中等级、低等级。其中高等级和中高等级使用者的身份可与商代军事系统中的“亚”、族军队首领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