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龙圣 《民俗研究》2017,(2):51-58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在我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形成与先秦以来的礼仪传统及道教、佛教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烧香"祭祀礼仪随着汉代以来香料的传入发生演变,后被道教所吸收。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将烧香仪式运用于每月朔望为亡故先人祈愿等活动,使得朔望烧香祭祖礼仪得以形成。另一方面,自佛教传入后,烧香礼仪在我国获得推广和实践。南北朝时期,佛教烧香与先秦以来的朔望祭祀传统相结合,亦推动了朔望烧香祭祖礼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经过数百年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我国民众的一种普遍信仰,佛教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王朝频迭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纷纷寻求精神寄托,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与我国的道、儒二教并驾齐驱。南北朝时期的惠民县素有“燕津门户”之美誉,交通便利,政治地位显要,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带。从南北朝到唐朝时期,虽历经三次较大的灭佛运动,但由于佛教倡导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故在当时民众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隐几正名、形制和源流的考定,可以认为隐几是顾恺之所创维摩诘像的重要标志。南北朝时期,南方维摩诘"隐几"图像传至北方地区,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图像异变现象。北朝后期,隐几渐趋成为道教老君像的图像标志,并一直延续至唐宋以后。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的佛教历史峨眉山佛教历史悠久,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峨眉山;西晋和南北朝为峨眉山佛教奠基阶段;唐朝,峨眉山佛教初具规模,为佛教名山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两宋时期,是峨眉山佛教的发展阶段;延至明清达到鼎盛。普贤菩萨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4,(9):94-94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  相似文献   

7.
张勇盛 《东南文化》2016,(2):91-102
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窑址主要分布在以安阳为中心的相州地区、以徐州为中心的徐兖地区和以淄博为中心的青齐地区。通过对窑炉和窑具的全面分析可知,徐兖地区的窑业技术受南方地区越窑影响而诞生,逐步发展、完善后渐而向北推移到达青齐地区。相州地区窑址中出土的窑具品种丰富,是北方窑业技术的集中地,其窑具技术既有徐兖、青齐地区的传入,也有自生技术。南北朝时期人口广泛而频繁地迁移是窑具技术得以传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飞鸟时代主要指的是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始传于日本,到孝德天皇大化改新,约90年。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经朝鲜传入日本,使日本的艺术领域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建国,南朝则兴起了互相更迭的宋、齐、梁、陈,最后统一于隋,这个时期的文化大体承接了周、汉时期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接受了西域的健陀罗和波斯的萨珊王朝的特点,其后又融入了中印度笈多手法,而这个时期的独特建筑艺术被称为南北朝式建筑,并与佛教一同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新罗传入日本,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长期沿续的传统。在南北朝时期兴盛一时的北朝佛教造像,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文化形式。但是在它传入中国之后,民间工匠在制作时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曾经十分普及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对北朝造像艺术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从对画像石与北朝造像的雕刻技法、构图形式、以及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地区古为“车师前部”地,西汉时以“高昌壁”得名,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在今高昌故城。而故城遗址则位于阿斯塔那东南、哈拉和卓西南面。阿斯塔那古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剪纸,其中自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上有高昌“章和十一年”等纪年字样的剪纸,不仅说明中国剪纸在公元6世纪中叶已相当成熟,而且也表明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剪纸艺术已传入西域地区。  相似文献   

11.
南朝与北朝对高句丽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都以招徕远夷为事 ,高句丽遂得在南北朝之间周旋 ,左右逢迎 ,成为南北朝时期外夷之首。南朝除了招徕一道外 ,还试图以高句丽牵制北朝 ,所以册封赏赐很优厚 ,高句丽有悖意旨之处 ,南朝多曲原之 ;北朝把统一全国作为己任 ,每次高句丽滋事后 ,北朝都有讨伐之意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仍对高句丽实行封册、恩赏、求质、聘妃和责让等政策。  相似文献   

12.
祁海宁  龚巨平 《东南文化》2012,(1):76-82,127,128
2008年发现的南京北宋长干寺圣感塔地宫形制为圆形竖穴土圹式,为目前发现宋代舍利塔地宫中所仅见,而与南北朝时期的早期佛塔地宫形制一致。通过全面梳理我国舍利塔地宫的发展脉络,以及南京长干寺自东吴开始的建塔历史,可以认为北宋长干寺圣感塔地宫独特形制的形成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沿用六朝长干寺佛塔地宫,其二是北宋建塔过程中有意模仿南北朝时期的地宫形制。  相似文献   

13.
围棋产生于中国,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前,日本围棋主要受中国的影响,之后日本逐渐把围棋发扬光大,使其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围棋的转变,它反过来又影响,促进了围棋在其故土的转型。这种文化传播,影响与接受,反雏,形成一种文化互动,乃是围棋交流也包括整个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4.
漢代的遺詔裏只有關於行皇帝喪葬禮時減輕負擔的指示。東晉到南朝,出現指命非皇太子者作爲後繼皇帝的遺詔,並且出現保證後繼皇帝統治能力的文章。在北朝,北魏孝文帝以後出現和魏晉南朝同樣的遺詔。與南朝指命後繼皇帝的遺詔相比,北朝的遺詔裏保證本人統治能力的語言表現得更爲詳細,這種遺詔在唐朝形成了類型化。並且,唐朝的遺詔傳達全國,全國的人民可以確認新皇帝依據先帝遺詔即位的事實。這種遺詔在漢代到唐代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統治體制變化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  相似文献   

15.
羊马城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城池外围防御设施,产生于战国,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普及于两宋,元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字城则是为了加强江河侧畔城池的防御设施,其基本特征是在主城与江河之间修建的一道或两道城墙,主要见于宋元之际前后的南方,明代还有使用,以后就基本绝迹。  相似文献   

16.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2,(1):91-98,127,128
"贡瓷"及与其相关的"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文物考古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贡瓷"制度开始于唐代,烧制优质"贡瓷"的"官窑"制度则始于晚唐或宋代。然而,近年来在湖南湘阴窑和南京发现的"太官"、"供奉"、"上府"铭瓷器标本证实,"贡瓷"制度最迟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湘阴窑址出土的刻有多种瓷业工人姓氏及"官"款的窑具资料可能还把中国烧制"贡瓷"的"官窑"制度开始的时间提前到南朝或隋代。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玉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玉佩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其性质和组构样式的判断皆不甚明了。近年南京仙鹤观东晋玉佩的完整发现,为研究其结构与性质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各地玉佩的发现情况及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玉佩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并试对玉佩构件进行了初步的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金代书院考     
金中后期,在辽、北宋书院发展基础上,受南宋书院影响,金修复和新建了一些书院。本文经考证得出金有书院11所,其中新建书院6所、修复和延续前朝书院5所。这些书院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是汉人地区的办学行为。从办学途径看,均为民办书院,其建筑与当地的传统民居相结合,呈现出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同时概因私家积书之多而建书院,故金代书院藏书亦应不少。修复和新建书院,是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对后世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我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及工艺,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旬邑上庙遗址出土的一副南北朝至初唐时期马具中青铜卡带背面附着的多层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黑色残留物为动物皮革,老化严重,已无法判断种属及鞣制工艺;下层残留纺织物为大麻纤维平纹编织而成,其经纬线差异显著,编织密度较低。二者共同构成该件马具之鞦。研究首次发现,马具上各青铜部件间系带使用了纺织品包裹皮革的制作工艺,可见当时马具的发展已初步成熟,人们充分认识到大麻制品及动物皮革作为马具系带的特征优势,并能将二者结合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马具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该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徐州卫遗址位于徐州市中心彭城广场东侧,西距彭城路100米,北到大同街(图一),为明代徐州卫官署所在地。徐州市博物馆于2004年11月6日至2005年9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遗址文化层深约3米,厚约5米。从上至下依次为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