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汉晚期楚王共计4位,同属一宗。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西汉晚期楚王(后)的墓葬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其他时期楚国诸侯王(后)墓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据此我们可初步确定徐州已发现的楚王(后)墓葬的时代和墓主身份。  相似文献   

2.
古越阁收藏的几件古代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夔纹戈通长30.9、援本宽8.3厘米(图版肆:1;图一)。援宽直而长,前锋圆钝,中起脊,短胡,无阑,无穿。直内,末端圆弧,下有一缺。援部饰变形夔纹,以云雷纹衬地。内部后端饰羽状纹、勾连纹及云雷纹。与《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著录的一件商代晚期有胡戈形制相近,此戈长38.5、宽15.6厘米,通体饰雷纹,内部饰兽纹,近胡部有  相似文献   

3.
正商1957年在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云雷地乳钉纹瓿(bù) 盛水器或盛酒器。敛口,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双弦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或羊首),肩饰目雷纹组成的夔(kui)纹,腹部饰斜方格云雷地乳钉纹,圈足饰雷纹。商代晚期风格,造型浑厚敦实,通体光亮如新,纹饰细腻规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国宝级的青铜器,它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圆形,鼓腹,四兽耳,高圈足,有四扉棱。腹饰圆涡纹及夔纹,圈足饰夔纹。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宜侯又簋,关于它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54年6月间,镇江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  相似文献   

5.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古代兵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较全。今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兵器作一简单介绍: 夔龙纹铜钺商代。长11.7、宽11.8厘米。平肩,弧刃,两肩有长方形穿,内为长方形有圆穿。饰镂雕夔龙纹,内饰兽面纹,铸制精美(图一)。“◇”铜戈商代。长22.4、宽6.5厘米。援起脊,靠内处饰三角形蝉纹,首和二前足翘起。直内两面嵌松绿石虎纹,有圆穿。  相似文献   

6.
正山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文物犯罪案,追缴回来两件很有特点的青铜卣。两卣一大一小,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卣整体为椭圆形,有提梁。鼓腹、圈足下接平台。提梁上饰四个带有齿形目纹的兽首,盖钮盘蛇状,顶部饰四瓣目纹,下为以兽首为中心对称的两组屈膝的水牛纹,盖缘饰卷首折身的夔龙纹。口沿下饰兽首为中心对称的两组屈膝的水牛纹,腹部为四组四瓣目纹,中间以菱形凸起间隔。圈足饰两组一首双身的夔龙纹。大卣通梁高40、口长16、口宽12厘米,重6.4千克(图一)。小卣通梁高32、口长12.3、口宽9.5厘米,重量3.6千  相似文献   

7.
1981年10月21日,宣城孙埠镇正兴村的村民在挖沙时,发现了4件青铜器。除了1件夔纹青铜铙[1]外,另有铜鼎2件、鬲1件。其中铜容器的范铸痕迹清晰,器底遗留浓厚的烟炱,应属实用器。现将青铜器介绍如下:夔纹铙体扁圆而短阔,铣口内凹,圆筒状甬。鼓部中央有一个五边形突起,鼓两侧饰重环纹。钲部饰夔龙纹,作两两顾首状。夔龙张口,卷尾,长角,眼睛凸起,形成4个乳丁。该乐器风格独特,为春秋时期铜器(封二∶1)。重环纹鼎方唇,平折沿,半球腹,圜底,3个兽蹄足,立耳,耳外侧饰两道凹弦纹。口沿下饰两周弦纹,弦纹内饰重环纹。通高21·3、口径22·4厘米(图一∶1…  相似文献   

8.
1、玉援戈(图一)呈青白色和黄褐色。通长26.3、援宽7.2、厚0.6、内宽5.2厘米,重387.5克。玉援为长条三角形,前锋稍钝,薄刃,直内为青铜制作。玉援插入铜内中,援未与咬合处有一小圆穿,内有上下阑,中部有一较大圆穿,内端饰有精致的鸟兽纹。2、夔纹钺(图三)通长17.7,刃宽11.3,内宽5.3厘米,重510克。弧刃、平肩、长方形内,内中部有一圆穿,双肩不对称,各有一不等长方形穿。肩下雕镂有精致的透空夔纹,内正反两面饰兽面纹。这件钺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内的二五,“透雕夔  相似文献   

9.
关于楚王钟器主的讨论,曾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形制纹饰、文字结构、书写风格、音转关系诸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论定楚王钟器主为楚王熊。  相似文献   

10.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四件青铜钟、铃乐器,较为重要,今述于后。一、钟3件计钮钟1、扁柄钟2件。1980年石家营公社大辛大队五队一农民交献,据说于解放前在该村土场挖得。可能为窖藏品。钮钟(凤总0510)索钮,舞面平素,证光素,钲两边各以四道阴弦纹组隔为五区,三排枚,每排三枚,共18枚。枚作乳状,乳高而尖,篆间饰两排三角形蟠螭纹,共四组。钟体长而浑圆,胎厚重,钲、鼓两边(钟侧)呈微弧形外鼓,向铣部内收。于部向内卷。隧部顺向排列三只鸟纹,一鸟居中,二鸟置左右。鸟引颈昂首,尖勾喙,巨尾上扬,翅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早期楚文化探索中紧密相关而亟待解决的早期楚国与楚族、早期楚都、楚式鬲及早期楚文化面貌、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就今后早期楚文化探索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徽舒城九里墩墓残存的大部分遗存呈现典型的楚文化风格和战国早期的时代特征,应是战国早期楚国贵族墓葬,而不可能是钟离公鱼的墓葬,更不可能是群舒墓、蔡墓或吴墓。这一看法与楚、群舒、蔡、杞、钟离诸国族的历史变迁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数量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致,是华夏古文化的精华。在商周社会,礼器是贵族奴隶主在祭祀、宴享等重要的仪礼性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器物。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铜礼器的数量、种类、大小都有严格的区别。所以,铜礼器在奴隶社会是“明...  相似文献   

14.
楚国设置巴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中期,巴国除保有嘉陵江上游阆中一带外,其大部分国土被楚国陆续占领,包括涪江下游、渠江流域、泸州以东的长江流域、乌江流域。楚国对占领地区,采取了多种管理方式,如封巴人的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封楚王宗族到一些地方,取代原方国部族首领;设置郡,作为地方最高军政单位。就行政区划而言,除将占领地区的东、南部分划归黔中、巫郡管理外,楚国还设立巴郡管理其余广大占领地区。楚国设置巴郡,早于秦国设置巴郡。  相似文献   

15.
王德华 《史学月刊》2002,(10):17-23
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对其以蛮夷率诸候的政治地位,后世儒有着“微言”与“大义”的二难评价。如果我们将楚庄王的霸业置入春秋战国时楚民族的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楚庄王的霸业是楚民族政治理性与民族个性精神在春秋时的最高体现;楚庄王的霸业也预示了庄王之后的楚国发展必将面临着一个楚民族精神提升或曰转型的艰难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华夏考古》2007,(2):98-101
本文在对古代彭国的有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物考古资料,对古代彭人的迁徙路线、春秋彭国的地望、彭国与楚国和古代中国的关系、彭国的灭亡等做了深入探讨,认为彭人最早居住于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后来逐渐迁至湖北省境内,并在春秋早期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17.
阿育王塔作为一种极具浙江地域特色的佛教文物,是五代十国时期末代吴越国王钱俶毕生崇佛的集中体现。由塔上铸铭可知,钱俶在乙卯岁(955)和乙丑岁(965)两次范金铸成八万四千宝塔,瘗藏舍利、佛经。阿育王塔实物,多出土于吴越国境内的佛塔,河北定州、河南邓州北宋地宫发现的铁阿育王塔应与钱俶两次进京有关。历代民间仿造的阿育王塔实物,时代以五代至宋为主,塔上多有纪年铭刻。五代时期民间造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吴越国境内,宋代的出土地点仍以五代吴越国故境为多。  相似文献   

18.
《左传》和《国语》之筮例与战国楚简数字卦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和《国语》两书22次引用《周易》,其中6次是言谈中引用,另外16次是占筮时引用,这部分引用都记载了施筮的前因后果。包山楚简、葛陵楚简和天星观楚简都有数字卦画,就已公布的材料来看,也都记载了卜筮的事因和结果。江陵望山1号楚墓的楚简虽无卦画,但其格式和内容都与前三种楚简  相似文献   

19.
齐侯壶新研     
齐侯壶记载了齐侯越礼而为陈氏服丧的事情,其礼直比诸侯。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海阳嘴子前墓葬会使用七鼎殉葬。铭文中的"二天子",与楚简中的"二天子"相同,指舜之二妃,都与陈国祭祀有关。从陈与齐、陈与楚的关系入手,可以理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丁兰 《江汉考古》2012,(2):85-92
湖北江陵纪南城为楚国都城,在该城址周边楚墓中出土了约13件青铜"越式鼎",时代始于战国中期,延续至战国晚期。这批墓葬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显示其葬制以楚文化特征为主,但部分墓葬随葬品的越式风格浓郁。通过综合研究,本文认为此为楚化的越人或其后裔墓葬,他们在楚国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这批楚化的越人可能在楚国军队之中担任军士,或以巫觋身份参与了当地的祭祀等宗教活动,并有着与楚人彼此认同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祭祀习俗。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越文化在楚文化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