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月刊》2011,(10):22-22
1946年,爱国将领冯玉祥旅美考察水利。一天,他参加当地的一个大会,被会场的雪茄熏得头痛难受。于是,做了一首四言诗,痛斥抽烟之害。诗云:“大会礼堂,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诗被一禁烟会所闻,译成英文登在《纽约时报》上,印成传单到处张贴,冯玉祥因此诗名大噪。  相似文献   

2.
张洪艳 《收藏家》2022,(10):89-92
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的奉天诰命盒(图1),乃是清代衍圣公接受朝廷诰命时所用,整个诰命盒华贵、大气,髹金漆,九龙缠身,不仅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也是清政府重视衍圣公、尊崇衍圣公的见证。一、清代奉天诰命盒此诰命盒为清代中期的文物,盒长44.7厘米、宽20.8厘米、高41.5厘米。盒为木质,通体髹金漆,盒身镂雕金龙九条,正面五条,左右各两条,上面一条,皆朝向中间;盒后雕金龙两条,为立身型,皆面向中间。盒两侧面各雕一条。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2,(10):1-1
清代中期盒长44.7、宽20.8、高41.5厘米盒为木质,通体髹金漆,盒身镂雕金龙九条,正面五条,左右各两条,上面一条,皆朝向中间;盒后雕金龙两条,为立身型,皆面向中间。盒两侧面各雕一条。九条龙周围刻满祥云,下面刻海水江崖。盒正面中间为一蓝色长方形牌,上面竖书满汉金色铭文两行,字为“奉天诰命”,牌的四周刻满祥云。盒背面也为蓝色长方形牌,无字。盒底座则为须弥座式,雕刻着莲花瓣纹饰。  相似文献   

4.
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精致的明万历五彩云龙纹扇盒(图一)。盒口部长33.8、宽10.3、底足长34.8、宽11.3、座厚2厘米,盒身通高9厘米。盒盖惜已缺失。  相似文献   

5.
一、熏气 害气关于“熏”字的考释,诸说不同,可参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的解说。“熏气”即阳气,《白虎通·礼乐》云:“壎之为言熏也,阳气于黄泉之下,熏然而萌。”“熏气”即烝气。《说文》云:“熏,火烟上出也。”又云:“烝,火气上行也。”是知熏、烝同义,《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颜注:“熏,气烝也”。《文选·琴赋》云:“蒸灵液以播云。”李注:“蒸,气上貌。”烝气即热气,是阳气的别称,《淮南子·天文》云:“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战国时代三晋字体的《行气玉铭》中“气”字从气从…  相似文献   

6.
浅析唐宋瓷盒称谓与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颖 《收藏家》2005,(12):59-64
盒,古字作“合”,一般由盒盖和盒身扣合成器。“盒”依质地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如陶盒、漆盒、木盒、滑石盒、铅盒、瓷盒、玉盒、金银盒等。从考古发掘情况及文献资料来看,瓷盒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早期或比其更早时期出现,历经南北朝、隋代,到了唐、五代瓷盒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是瓷盒发展的鼎盛期,到了金元,瓷盒生产略见式微,明、清、民国时期,瓷盒发展达到又一高峰。时至今日,瓷盒仍是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的生活物品,如瓷质的首饰盒、印泥盒等多具有实用性及工艺价值。瓷盒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分布地域广。就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隋代…  相似文献   

7.
1997年,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陵发现被盗陪葬墓两座,皆为夫妻合葬墓.墓主人为道宗弟弘本、弘世。其中弘本墓出土墓志4盒,为“羲和仁寿皇太叔祖哀册”汉文、契丹文各1盒;“羲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氏墓志”汉文、契丹文各一盒。弘世墓出土墓志2盒,为“皇弟秦越国王墓志”及“皇弟秦越国妃萧氏墓志”汉文各1盒,共计6盒墓志(含哀册)。  相似文献   

8.
富顺县化肥厂最近在新建水塔的工程中发现汉墓一座。墓内有石棺一具。其棺盒、棺盖俱完好。棺盒呈长方形,长220、宽64、高74厘米;内空长204、宽48、深52厘米。棺盖呈弧拱形,长232、宽76厘米,前端中心厚24、两边厚10厘米。棺盖两端和棺盒上沿四周均有绳纹图案。棺盒两侧刻有青龙、白虎、人物、兽像等浮雕;棺盒前端刻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的浮雕。此墓曾经被盗过,棺盒左侧后上沿有人为毁缺痕迹,棺盖已移开,前部移开30厘米,后部移开13厘米。棺内未  相似文献   

9.
威虎山一带的林区人,玩蛇、养蛇、吃蛇已成习俗。中学女生把刚出生的小蛇放在火柴盒里,一开盒,一条小蛇在盒中盘成一盘,很可爱,很好玩。  相似文献   

10.
所谓凸瓣纹银盒,是对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1]及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2]出土银盒(图一∶1、2)的通称,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在盒身和盒盖上捶揲出凸出的辐射状花瓣纹[3]。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出土了4件铜盒,器物的整体造型与上述两件银盒一致(图一∶3)[4],可称为凸瓣纹铜盒。此类采用捶揲工艺制造的银器和铜器,在造型与制造工艺上均与中国传统迥异,其在中国的出现应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对此学界已有定论(见下文)。但至少还有3个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关于凸瓣纹银、铜盒造型的渊源。第二,多数学者认为,凸瓣纹银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孔庙研究专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懑闺—■■■一蒋翻j , 蠢。0_llI尊0I_誓。j誓一;瑚翳圈豳麟熏潮露熏糍幽震中国孔庙研究专辑@张晓旭$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12.
1972年3月,江苏省江阴县长泾乡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因损坏严重,只收集到部分文物,现介绍如下。戗金人物花卉漆盒一对(图版捌)。盒作菱花形,盖与盒身大致对称,上下扣合。高8.4、盒面直径8.4、腹径12、底径9厘米。木胎,髹漆,从盖日破损处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来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由此可见,古人是曾经用香来熏衣裳的。古代的衣服用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因此古人要熏香驱虫,不独为衣服生香爽身。熏衣用熏炉、熏笼。熏炉的样式不一。有的似小瓮,口小肚大;有的如短足香炉,口大肚凸。有的带铁把,有的上铜钩。熏笼是罩在熏炉上的笼子,样式类似今之烘笼,作烘干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掌握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器的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发现提供的资料表明,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已出现了漆器。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优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漆工艺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皿。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境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于1981年出土的一件汉代彩绘凤纹杯盘盒,堪称汉代漆器的杰作。彩绘凤纹杯盘盒,通高22、底径27厘米,杯、盘和盒均为木胎质,体轻胎薄。此盒呈圆筒形,外髹淡猪肝色漆,内髹朱红色漆。盒分为上下两层,上为盖盒,下为底盒,上下相投,套合为一体。盖面为盝顶式,底盒内套置有叠放耳杯的座子,座有三个椭圆形槽孔,呈三角形。槽孔分大、中、小三式,每个槽孔内各叠放同一式耳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山西博物院征集到一件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瓷盒。盒通高6.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7.3厘米。盒呈扁圆形,由盖、底上下两部分组成,底为直壁、浅腹、子口、尖唇,口沿无釉,近底处呈弧形内收,小平底。盖与底相似,直壁,顶面隆起,四周呈斜坡状,平顶,与盒底子母扣合。  相似文献   

16.
尚民杰 《文博》2002,(2):42-45,21
1979年9月24日,在西安交大出土三件套装在一起的唐代银盒,出土地点属长安道政坊范围。三件银盒从外至内的顺序是:都管七国六瓣银盒,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龟背纹银盒。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广西隆安县城厢农民耕地时发现铜官印一方。印通高4.2、边长5.5、边厚1.5厘米。鼻纽,纽高2.7厘米。印文为朱文小篆,文曰"武夷县之印",印背阴刻楷书,同印文。出土时,印置一铜盒内,盒通高9.5、盒身高4、边长6.6厘米,子口合盖,盖与身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江苏省徐州市的民间收藏家张继超先生将其收藏的一套西汉时期的七子奁盒无偿地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并当场将1万元奖金捐给了江苏民间收藏研究会。当时,全国许多媒体都对这次捐赠做了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专家对这套罕见的漆奁盒最后估价是500万人民币,轰动一时。这件七子奁盒也一度成为最著名的漆器。《鉴宝》节目固然有其娱乐性,但这件七子奁盒确实是罕见的汉代漆器珍品。  相似文献   

19.
汉砚品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邗江县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两件古砚,一件为漆砂砚(M101∶11)。另一件为木砚(M101∶82)。两砚形制独特,丰富了我们对汉砚的认识。漆砂砚平面呈凤尾形。前端为半椭圆形盝顶式砚盒,中空,容积200多毫升。后端为梯形砚池,容积195毫升。池面木质坚硬,髹深黑色漆,触摸似有极细砂粒的感觉。池、盒之间有三角形流孔,出土时孔内用木雕羊首形栓堵塞,砚面残留墨迹。木砚较漆砂砚为小,俯视呈"8"字形,砚盒作圆形博山状,容积65毫升;砚池较浅,呈桃形。池面粗糙,木纹清晰。这两砚都明显分作砚盒与砚池两部分。  相似文献   

20.
植桑养蚕早是新疆农民一项收入可观的经营业。鄯善县农民的植桑养蚕业在新疆是有其历史地位的。民国后期,鄯善县的植桑养蚕业更是兴盛一时。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六日,新疆省政府在植树造林季节将临之际,用“快邮代电”发出通知说,省政府召开全疆农牧会议,形成决议,由吐鲁番、和田当年收集蚕籽,供给全疆第二年(1943)之需要。“吐鄯托三县订购蚕籽二千盒,计鄯善九百五十盒,托克逊三百五十盒,吐鲁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