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母为诸佛菩萨之母,但这个“母”并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人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佛教拿她比喻智慧能生诸佛。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六载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可见,佛母像同密修本尊像一样也是密教思想高度拟人化的艺术形式。佛母的形象多为寂静形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造像量度经》规定其形象为:“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3.
普陀山法雨寺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尽管乍看似有古意,但从整体造像构图和佛、菩萨、飞天的造型等分析,实际上是一件刻于民国初年的赝品.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初,宜昌博物馆从湖北均县征购了一批铜制鎏金佛像共七十尊.从造像形像看,属藏传佛教系统,包括释迦牟尼、欢喜佛、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度母、吉祥天母、金刚、宗喀巴等.现选择其中一部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经一疏”是现代学者对古代译入的佛教四部造像典籍的总称,它们分别为《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佛说造像量度经》,又称《佛身影像量相》,全称  相似文献   

6.
方城佛沟摩崖造像,是豫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一处摩崖造像.从摩崖刻十二臂观音造像可知,这是河南除龙门石窟外仅见的一处唐代中晚期密宗摩崖造像,是研究密宗在中原的传播和密宗造像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外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辐辏之地,作为藏传佛教中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萌动于佛教入藏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宗教职能划分出的上师、密修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七个部类的神构成了藏传佛教纷繁复杂的神的世界,作者便是根据这样的划分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8.
阳岳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苍溪县三川镇阳岳一组望天观,造像刻于山崖西北面,共计七龛,题材主要有西方净土变、五十三佛、二十五佛、三世佛等,其中五十三佛、二十五佛等题材可能与三阶教有关,这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有关三阶教的造像。  相似文献   

9.
北周村东魏造像碑是河南现存较为完整的佛道造像碑,碑体高大,雕刻内容丰富。该碑始造时应为佛教造像,后来因需要又将主尊释迦佛改刻成道教祖师形象,成为佛道造像碑,反映了当时道教利用佛教造像来宣传道教教义。本文从其雕刻内容和时代风格以及道教造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北朝晚期嵩洛地区道教对佛教造像的改造和依附。  相似文献   

10.
三佛洞摩崖造像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大观镇滨江社区,是成都平原地区保存较好的晚唐五代摩崖造像。题材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以及三身佛等,对研究晚唐五代时期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的摩崖造像提供了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与五十三佛组合非出于大正藏经,亦无造像先例,应是佛教在民族化、地域化演进过程中的独创。从造像意涵而言,这种配置旨在表达法脉相延、递代师承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施资人或造像者特殊的信仰诉求。  相似文献   

12.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卜氏石塔,造像内容丰富而成体系,20幅图像联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世佛信仰世界,受到学界的关注.同时,石塔上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图像鲜见于同时期的造像碑、造像塔,如:燃灯佛、释迦佛并立图像和人首鸟身图像,很可能是工匠依据经典并结合传统图像式样进行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广元观音岩石窟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北广元是四川石窟造像比较集中的地区,重要的石窟造像有广元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岩。其中千佛崖、皇泽寺摩崖造像已有专文介绍,唯观音岩石窟造像未有详细的调查报告。本文即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观音岩石窟造像的主要龛窟、开凿时代、造像的题材与组合、造像风格及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四川摩崖石刻造像数量多,内容丰富,既有单纯的释教造像,又有释道合龛造像,还有佛、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本文拟就四川摩崖石刻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内容,按时代顺序作初步探索,纰漏之处,祈望方家赐教。 佛教石窟寺艺术的题材内容大都来自佛  相似文献   

15.
千佛崖(图一)位于“全国咽喉,嘉陵砥柱”的广元县城北五公里。即古石柜阁。《四川通志·山川志》引《清一统志》云:“千佛崖在县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上有千佛,唐时韦抗凿石为佛”。事实上,这里的佛教造像肇端于韦抗造像之前,早在南北朝时期千佛崖就开始造像了。史书之所以记载千佛崖造像为韦抗造佛,因为在大云洞外壁上还保存有唐刻的功德记:“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  相似文献   

16.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费泳 《敦煌学辑刊》2011,(2):107-121
"垂领式"是汉地已知发生时间最早的佛像袈裟披着样式之一,本文主要依据造像实物,对"垂领式"佛衣的典型特征及其在七佛、千佛、苦修像与单体造像中的应用予以探索性揭示。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6年第3期刊登的丁明夷同志《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一文,介绍了北周"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的情况,并据此考证了北朝道教造像的有关问题,值得一读。但此文开始即谓"强  相似文献   

19.
佛饰毫光代表佛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无上状态以及佛放光说法。大足石刻尤其注重毫光的形态呈现,出现了大量饰以毫光的佛、菩萨造像。此文意在以宝顶山石刻的佛毫光造像为中心,探讨其来源及意义。宝顶山以及夹江、敦煌等地的毫光造像是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盛行的产物,毫光出现的特定位置、形态及所依附的尊像均有着不同的意涵。  相似文献   

20.
广元千佛崖石窟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化学风化引起的岩石粉化脱落、表面泛盐、孔洞状风化等病害影响了石窟造像的长期保存与展示。为了有效治理造像化学风化引起的病害,在总结国内外石质文物风化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元千佛崖石刻造像风化产物的分析,结合石窟保存环境特征,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化学风化的原因,以期为石刻造像化学风化引起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