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墩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墩"、七连墩"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辽朝制度承唐仿宋,其中即包括与边防制度有关的"边铺"的置设。辽朝政府在与周边国家、境外部族接壤的边境线上,设置了大量烽燧边铺。史料所见有"口铺"与"烽铺"两大类。驻守边铺的烽卒铺兵,执行侦察候望、牒报警传等任务,并协助"巡马"等边防军人巡边扰敌,起到了巩固边防、保卫国土安全之作用。辽朝"边铺"的上级管理部门应为设于边疆地区的边防诸司军事机构。  相似文献   

3.
浙江明代海防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的海防文物以明代为主。本文就明代海防遗存及相关海防制度,包括卫、所制度,以及关、寨、台(了望台)、烽堠、巡检司等的设置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设施。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墨子》中的《城备门》、《号令》、《杂守》等篇中已明确提到"烽火"、"烽表"、"积薪"、"举烽"诸事。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对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的生动描绘。实际上烽燧制度的真正形成在于汉代,一直沿用至明清。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16日,应太阳山开发区管委会之邀,我们一行10余人自吴忠市出发,沿着明代宁夏至庆阳府的五马驿递古道,经大沙井、石沟驿、老盐池、惠安堡,离开古道向西南至太阳山开发区,进行了一次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考察途中,看到有多处古代人工建筑实体——古代城堡遗址、古塔烽堠。从吴忠市出发后不久,沿路的烽堠依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从石沟驿、老盐池、惠安堡、太阳山、韦州城,  相似文献   

6.
"毁墓"是唐代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现象,本文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唐代毁墓实证入手,分析了毁墓行为的实施主体、动机及期望达成的效果。又以唐昭容上官氏墓为例,通过考古发掘遗迹,试图还原唐代毁墓的具体做法。毁墓暴尸这种看似有悖常伦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心理威慑因素。唐代当权者自武则天开始,就运用毁墓手段彰显其价值观,成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展现出包容博大的唐代社会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7.
唐代社会,来自于西域外邦的各种"胡食"作为其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之一,影响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为大唐文明添上了充满着异域风情的一笔。本文将从几类唐代具有典型性"胡食"出发,浅谈"胡食"入境最终为唐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读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诗中有许多带有"竹马"意象的诗歌,这种特定的文学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诗中的"竹马"意象具有固定的文化内涵,在唐人以后逐渐被后世诗家所沿用,因此研究唐代诗歌中"竹马"这一意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对唐代诗歌中"竹马"意象的普遍性和其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政权更迭,黑龙江在各个不同的政权时期,在边防法制指导思想和内容上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地方政府也针对边疆防御与边疆治理制定了"移民实边"、屯垦兴边、"裁兵殖边"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本文对近代黑龙江边防法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研究以"移民实边"到屯垦"殖边"为中心的边防法制演进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对于当今依法治边、依法护边以及构建边防法制体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海防军事体系遗址种类众多,其中在分布最为密集的沿海地区,沿海岸线按等级分布着众多卫、所、营寨、烽堠等海防军事聚落。虽然明代沿海军事聚落尚未被定义为线性文化遗产,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条件和人文制度紧密相连;承载着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海上军事策略和海上经济政治态度,这些都符合学术界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定标准。论证明代沿海军事聚落是线性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其整体性研究保护.对丰富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官方制度化的、按照日期顺序记述当朝皇帝言行和朝廷政务的史籍,这种记史体制的形成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进程。先秦的记史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的"著记"为其前身,而东汉的"起居注"提供了史籍的名称,至两晋形成初步的官方记史制度。从北魏孝文帝定立起居注制度始,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此做出重要贡献,隋唐主要承袭了北朝制度,至唐代确立了理想化的起居注记史体制。其特点是直接的即时记载,奉从据事直书原则,更具备不许皇帝查看的独特性,这对皇权专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后来各朝代未能完全贯彻这种体制,但也无法否定唐代所确立起居注制度的合理与正义。  相似文献   

12.
在黄河博物馆内,现藏有一块汲县河堤烽堠碑,它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古黄河堤防分段管理维修的一件界标实物. 1987年,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村民候光安在村东黄河故堤上取土,挖掘出一块陶制的河堤分界碑.碑高52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通体青色,上圆下方.碑的正面阴刻三行文字,竖行楷书.中间一行字形较大,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8字;两边行字形略小,右边行刻"西至上界永"5字,左边行刻"福村八十里".(图一)碑的背面一侧有刻印花纹,中间竖向排列六组对顶三角形刻纹,两边各竖排六组"川"字形刻纹.该界碑出土后曾一度为汲县水利局刘仰洲老先生收藏,1996年11月刘仰洲先生将其捐赠给黄委会黄河博物馆,至今仍珍藏在黄河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三乐镜装饰图案以孔子见荣启期为主要题材,反映了"三乐"的精神内涵。本文对出土与馆藏唐代三乐镜资料进行了收集,对其年代和分布区域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荣启期这一形象为核心,结合图案内容,以及文献资料和出土环境,梳理了荣启期在南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试图揭示其演变为唐代铜镜图案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而分析了使用这种铜镜的人群,最终提出这种铜镜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某种精神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4.
"卡伦弁兵的巡逻"、"巡查卡伦"、"察边"是清朝政府在其边防中所采取的内容、形式互不相同的巡视制度,但由于其名称比较相似,容易引起混淆.本文根据<科布多政务总册>等文献记载,分别解释上述三种巡视制度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及其内在联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胡兴军 《文物》2023,(3):77-83+97
<正>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唐代纸质文书、木简883件,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唐《横岭烽状上通海镇为楼兰路截踪事》(以下简称《横岭烽》文书)是一件关于焉耆镇在楼兰路沿途设置各级军事设施,进行戍守管理的军事文书,保存较为完整,现将文书进行初步释读研究。  相似文献   

16.
潘行 《黑龙江史志》2014,(20):65-66
据韩愈在《师说》中对唐代师道风气的描绘,我们普遍认为唐代是"师道不存"的时代。深入分析之后,唐代并非如韩愈所描述的那样,本文着重从韩愈创作《师说》的现实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来论述唐代真正的师道风气。  相似文献   

17.
韩建武 《收藏家》2000,(4):22-29
唐代文治武功,均臻极盛,其时蕃胡,慕义向化,辐凑并至。上至审相、都督,下至烽堠守卒,都有胡人踪影,使唐都长安沉浸在一片扑朔迷离的胡风之中。在唐人意识中,有广义和狭义胡人之别,狭义者似专指西域人。《安禄山事迹》载安禄山曾谓哥舒翰:“我父是胡(安父为昭武九姓人),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哥母为于阗人)”。高僧金刚智则自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宋《高僧传》)。可见  相似文献   

18.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2,(1):91-98,127,128
"贡瓷"及与其相关的"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文物考古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贡瓷"制度开始于唐代,烧制优质"贡瓷"的"官窑"制度则始于晚唐或宋代。然而,近年来在湖南湘阴窑和南京发现的"太官"、"供奉"、"上府"铭瓷器标本证实,"贡瓷"制度最迟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湘阴窑址出土的刻有多种瓷业工人姓氏及"官"款的窑具资料可能还把中国烧制"贡瓷"的"官窑"制度开始的时间提前到南朝或隋代。  相似文献   

19.
丁匠是唐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力役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丁匠的具体含义语焉不详,甚或误解,从而影响了对唐代力役制度的理解。得益于天圣《赋役令》大量有关丁匠法律条文的发现与复原,唐代法律中的"丁匠"的含义因此得以呈现,指的是从事农业、承担普通力役的丁与已成丁并拥有专业技艺的匠。在唐代法令中,政府为征发丁匠设计了一套固定而成熟的程式,包括预算、征召、丁匠赴役三个环节,以保证力役的顺利征发与计划内营缮事务的顺利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代还从法令上对上役丁匠的饮食、休假、医疗、作息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确保合理、有效并可持续地役使丁匠。  相似文献   

20.
早在明代以前,我国就设置海防,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自明代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和京师等沿海各地设立卫所,构筑了涵盖卫所城池、海上会哨和烽堠报警的海防体系,为防范和打击倭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