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驮队过江     
驮队在湖盆样凹地的泉水旁驻扎,驮牛便安详自得地散落在帐篷周围,帐篷的顶上仍旧冒着青烟,要不是驮牛在帐篷周围,似乎看不出驮队要出发的迹象。 布琼等人先遣马队从嘎东到盐湖采盐去了,而这里只有一半的人马。 现在将近中午,队伍中的人吃过早茶,准备出发。念青唐拉以北的牧民驮队,喜欢清早出发,中午休息至  相似文献   

2.
广西西林县普驮发现的“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其特殊的葬俗、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我们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相似文献   

3.
藏北驮盐     
依循古人的说法,一个藏北男人一生能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驮盐对男人而言,已经超出了对物质利益的索取。  相似文献   

4.
也谈唐宋间敦煌量制“石”、“斗”、“驮”、“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字既可表示容积单位,又可表示权衡单位。先秦至汉唐,“石”作为权衡单位,始终是1石=4钧=120斤,而其作为量制单位,始终是1石=1斛=10斗=100升。作为容积单位的“石”,与作为权衡单位的“石”绝不能混为一谈。唐前期,无论是敦煌,还是内地,皆未见“驮”作为量制或衡制单位的实例。吐蕃占领敦煌后带来了“驮”这个量制单位,1驮=2蕃石(20蕃斗)=1汉石(10汉斗)。当时敦煌地区,1秤=4斤。敦煌地区,除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制冠冕外,公私通用大升、大两制。  相似文献   

5.
羌塘(藏北草原)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高天阔土。藏北的男人们每年都要进行两次长达几十天甚至数月的充满乐趣而又艰辛、危险的长途跋涉。这就是令外人感到神秘的藏北牧民传统的运输方式——驮盐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农牧盐粮交换。驮盐是藏北男人每年必须要完成的劳作之一。依循古人的说法,一个男人一生能参加九次驮盐,就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驮盐对男人而言,已经超出了对物质利益的索取。因此,他们不会为这种劳作而苦恼。  相似文献   

6.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广西那坡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的年代、用途、功能及发现的意义,同时,对广西青铜化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打造建设"幸福河"为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平安之河、健康之河、宜居之河、文化之河、和谐之河和富民之河"六个准则构建了"幸福河"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得出适合浙江省"幸福河"的评价方法,为促进全省各县市河道管理综合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鹏 《北方文物》2013,(1):90-94
"北老河"古道上游河口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苏家堡村东南。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村东乌九营子村南重新汇入西辽河,全长约200公里。地质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北老河"形成于距今约一万年。在西辽河沿岸仅发现少量辽代的聚落遗址,而沿"北老河"故道,则发现大量辽代城市、聚落和墓葬遗址,占该地区目前所发现城市遗址数量总数的65%。契丹民族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选择,最真实地还原出了辽代该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河道走向。辽代城址、聚落和墓葬遗址具有沿河分布的规律与特点,故从遗址分布上推断:辽代西拉木伦河(潢河)与老哈河(土河)合流后,其下游主河道不是西辽河,而是"北老河"古道。  相似文献   

9.
元至元年间,原本独立的胶水与沽水被胶莱河连通,形成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极大缩短了黄海与渤海间的海运距离并规避了成山角的风涛之险。由于文献缺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元代胶莱河的水源供给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否定胶莱运河曾经通航的史实。通过对胶河摆动现象的研究,复原了胶河与都泊的演变过程,以及胶莱河的水源。认为胶莱河通航的时间是至元十九年(1282)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而胶莱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促成河海联运,将淮河中下游屯田所获之粮运往元大都。至元二十六年由于会通河的建成,胶莱河被废止。  相似文献   

10.
河西地区主要水系之一石羊河及其支流,在历史上曾使用"谷水"、"马城河"、"五涧谷(水)"、"三岔河"等名称,沿用至今的"石羊河"一名迟至清代前中期方才出现。"石羊河"之名,首先出现在流域下游镇番县的地方志中,命名的初衷则是为处于上游武威县境内的河流定名,其指代对象存在逐步明确的过程。上游武威县对"石羊河"名及其指向,经历了从不在意到接受、并有所延展的演变历程。"石羊河"名的出现,与下游镇番县河源水权观念的兴起存在密切关联。塑造河名是上、下游水资源权利关系生成中,下游构建自身水权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潇河是汾河的第二大支流,其流域是晋中重要的经济区域。明清时期潇河流域水灾害渐重,其中下游河道频繁迁徙是新出现的灾害特征。由于流域较小,正史记载不详,本文以地方志为主要材料,从灾害学角度探究河道迁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视"河""山"为人间世界与神灵或鬼魂世界之间的"间隔地带"的观念。也就是说,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一种以"河""山"来间隔人间世界与神灵或鬼魂世界的观念。梳理这一观念,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不到黄泉不相见"的"黄泉",到泰山脚下的"奈河"和汉墓中的"冥河",一直到"送瘟船"祭祀活动中的"地河",可见一脉相承的痕迹。它主要代表的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地下他界",其中"奈河"是重要一环,其与现世界存在着一种"连续性",与活人世界保持着一种"间隔性",是古人冥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上古幽冥观和佛教地狱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13.
《水经注》中的白渠水即今滏阳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文物春秋》2004,(1):52-53
《水经注》中没有关于滏阳河的明确记载,本文通过对其所记白渠水的源头钦口山位置的考证。及白渠水两条支流与今之滏阳河支流的对照,认为《水经注》中所记的白渠水即今之滏阳河。  相似文献   

14.
文华 《中国土族》2012,(3):13-15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频,政权林立,但各个政权无不致力于开通东西商业文化交流的通道,而青海丝路的畅通也使这些国家深得其利,国家富足。早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朝廷即以西平荒毁,要及时兴复,以"(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  相似文献   

15.
全域旅游旨在把一个行政或地理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全面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基础配套设施,贯彻系统营销,落实体系管理,推进旅游业蓬勃发展。自古以来河湟地区便是多民族融合共生之地,其文化旅游是河湟地区的特征之一,本文基于实地考察、访谈和全域旅游理念,为河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策略,即全域协调融合各产业发展,推动“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河湟文化传播方式;全域整合河湟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模式;全域规划景区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  相似文献   

16.
马继军 《区域治理》2022,(12):31-34,158
怀柔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创新引领的高端科技文化发展区.通过雁栖河城市生态廊道的实施,构建了"一水润多林"的景观带,为怀柔森林文明城市又添新景.通过河道生态治理,保障了行洪安全、两岸城区安全,保障了水源地涵养,为水源地生态补水打通了通道.通过生态治...  相似文献   

17.
试论蜿蜒河类型与波尔采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蜿蜒河类型是黑龙江省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黑龙江冲积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分布地点多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年代相当中原的两汉时期.1973年发现,1974年发掘蜿蜒河遗址,当即提出"蜿蜒河类型",经过近年在相应地区的考古调查,又发现同类型的遗址数处,结合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材料,该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涵、特征在原报告的基础上与俄罗斯的波尔采文化进行比对,有其相同因素,亦有某些差异,可命名为"蜿蜒河类型".  相似文献   

18.
碳十四测年与石家河文化起讫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十四所测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测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大约有100年的过渡期。当一些地方进入后石家河文化时,另一些地方仍处在石家河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河湟文化为地域文化。河湟即黄河、湟水流域。其地理范围包括今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部分沿河区域。西汉,霍去病西击匈奴,在此设立西平亭,从有确切文字记载之始,始称湟中。又因其族属,称为羌中。其文化圈所处位置,在中原文化圈与吐藩文化圈、西域文化圈的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寨头河墓地的布局及墓葬特征、年代、族属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寨头河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战国早中期,个别墓葬略有早晚,其文化面貌复杂、多元因素共存,既包括了西戎文化因素、三晋文化因素,又包括少量的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因素,个别遗物与寺洼文化或有渊源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寨头河墓地的文化内涵主体是以"铲足鬲"及各式杂色陶罐为载体的戎人遗存,它是一处与魏国关系密切的戎人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