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广西瑶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在考察近代广西瑶族地区教育的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广西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原因和意义。作者认为,政府的政策因素、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影响是近代广西瑶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瑶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瑶族子弟向学风气的形成,培养了一批瑶族知识分子,进而推动了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道光年间,唐鉴出任广西平乐府知府,在瑶族治理问题上,他善于体察民情,重视教化,尤其是对富川县的瑶族文化教育颇为关心。面对当地长期动荡的局势,他一方面安抚瑶族民众、稳定乡里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兴建书院、奖励入学等方式,大力扶持瑶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唐鉴的这些举措,对于维系当地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熙年间清廷首创景山官学,奠定了内务府初级教育的基石。自雍正年间咸安宫官学成立以后,内务府官学在原有初级教育之外,分化出了进修教育的功能;至乾隆初年,又逐渐向精英化教育演进。但总体而言,这种办学思路却没能使内务府官学成为人才济济之所。尽管如此,清代的内务府官学通过教化八旗中的优秀子弟,使他们淡化了旗籍观念,增强了对皇权统治思想的认同,进而形成了一种以忠君为核心的国家意识,体现了清代八旗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康熙年间清廷收复台湾后,举行科举考试,并在乡试中设立专门保障名额,清代台湾举人也随之产生。作为台湾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举人积极参与各种文教活动,推动了台湾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贵阳文史》2013,(5):12-15
基础教育 西学冲击,清廷放弃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引进了西洋的新式教育。清廷原先的重点放在大学教育上,以为有了新式大学便可代替传统的科举制度。岂知大学以中学为基础,中学又以小学为基础,必须有一完整的体系,故仍不能不做周密的规划。唯新式学堂初起,并无成规可循,多方参考,决定借重日本经验。日本的学制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小学的六年是基本教育。清廷仿效,小学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两个阶段,自此成为定制。清廷建立的“四二”制以前四年为义务教育,惟不待付诸实行,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帝制时代的义务教育,止于讨论,并未付诸实行。  相似文献   

6.
清代皇族较之历朝历代表现出了较高的群体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其所实施的皇族教育。它以上书房严格的教学制度为基础和核心,建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强调对皇室子弟政治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培养,注意笃实之学;重视对皇室子弟吃苦耐劳的精神作风的培养,注重磨难教育。而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当前中学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汲取其经验做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朝初年,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几乎一片空白,随着满、汉等民族的迁入及清朝政府对这一地区行政管理的加强,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清朝前期,清朝政府对编入八旗的少数民族进行满化教育,开办八旗官学,对一些少数民族子弟进行国语骑射教育,而汉族流人则以一些满族贵族的子弟为对象进行以汉文化为主的私学教育.尽管这种教育的规模和效果很有限,但却拉开了清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清代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贡品的采捕。东珠是打牲衙门最重要的贡品,清廷对其管理非常严格。打牲衙门对东珠采捕经历了起步、调整、兴盛、衰落四个时期,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因东珠资源的枯竭和财政的困乏而终结。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咸丰朝是中国历史上铸钱最为混乱的朝代之一,铸造的铜、铁、铅三种材质的大钱盛行一时,成为清廷当朝主要的货币。历史文献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十一月,巡防王大臣绵等奏请铸铁钱,清廷诏由户部先设一炉试铸。咸丰四年元月初二(1854年2月28日)按清廷试铸铁钱之诏,惠亲王绵、恭亲王奕  相似文献   

10.
明代,贵州民族教育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下,极为重视土司子弟教育,使之成为“安边”的重要举措。由官府在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创办若干“司学”。清代则用“义学”实施民族教育。其对象由土司子弟扩展到一般“苗民”,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养”教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义学在民族杂居区推广的成效较大,而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新辟苗疆”的措施不力。  相似文献   

11.
清代恭城文庙频繁重修,仅康熙年间就有四次.文庙带动了当地科考和文化的发展,恭城不断涌现科考中式士子,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士绅阶层.士绅们活跃于当地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发展,教化当地子民,并确立地方文化秩序.恭城文庙对当时社会和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御敕清诗选本是清代选本领域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类型。由于封建帝王的参与,这些选本基本上可视为清廷官方诗学话语的宣传载体。我们以《皇清诗选》和《钦定熙朝雅颂集》两部御敕清诗选本为例,从传统诗教与清廷政教共谋的角度来剖析御敕清诗选本的批评意识与实践在清廷官方诗学话语确立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清代诗坛清真雅正诗风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13.
清廷纂修《四库全书》,不仅是一个文化工程,还是一个思想文化整合工程,是清朝推行文化与思想统治,塑造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忠节观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有必要进行深入阐释.明确清代国家忠节观的内涵,归纳出清廷通过纂修《四库全书》,塑造国家忠节观的途径.借以呈现清廷塑造国家意识形态,推行文化统治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奏议,又称奏疏,是清代臣工上奏的文书之一。奏报者都是朝廷公卿、大吏。由于当事人奏报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材料来源比较直接,因而能反映特定地区、特定部门的局部与变化,往往能从多方面提供一些真实的素材。特别是奏折可奏报机密的军政大事,更为其他种类史料所不及。清代新疆奏议的奏报人是清廷派驻新疆的伊犁将军。新疆各地驻扎大臣,新疆建省后的巡抚以及陕甘总督。其所记多来自事发第一线,内容涉及清代新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民族、社会诸多方面,是研究清代新疆的第一手资料。清代有关新疆奏议,有单行刻本、稿本或…  相似文献   

15.
黄伟 《岭南文史》2007,(3):21-24
琼花会馆是广东早期本地班的行会组织,清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红船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招致清政府残酷镇压。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严禁本地班演出,并下令摧毁了琼花会馆,昔日歌舞繁华地,变成了一片瓦砾场。  相似文献   

16.
清廷对东北长期实施封禁政策,禁止民人(主体是汉民)流入。实际情况是,尽管有制度和政策限制,仍有大批内地民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垦荒。他们在发展边疆经济的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刑科题本等史料,以流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民人出关与清廷"封禁"、民人流动与旗民关系(主要是满汉关系)、民人流入与旗地流失、旗民杂居与"理事官"设置、商业发展与文化陶融等五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就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变化,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马学强 《中华遗产》2013,(11):139-139
商家本是八旗子弟,清代初年居于辽宁铁岭,本是当地八大旗姓之一,靠骑射战功起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铁岭商氏先人随汉军正白旗部队前往广州驻防,商家开始在广州开枝散叶。此后百余年,商家靠着八旗子弟这根“铁秆庄稼”,没能使家族显赫,于是便改换门庭读书入仕。1890年的广东贡试,商家子弟一举占了全省前十名里的三名:商廷焕长子商衍瀛考了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8.
清代虽有过压抑汉族士人书院的短暂时期,但总体上采取的是宏观规范、控制和积极疏导、支持与鼓励的政策。有清一代书院获得了巨大发展,其普及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书院三大事业之一的藏书也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空前的辉煌盛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清廷及地方各级官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书院创办人、负责人及院中师生和社会乡绅仕宦的捐助:三是书院刊刻、出版业的发达:四是书院发展及文教事业兴盛的带动和内在要求;五是清代朴学兴起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派遣御史巡察台湾是清代治台政策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制度共实行了60多年。本文试从巡台御史的设立与派遣、职责和作为,巡台御史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以及清廷对巡台御史的态度等方面对清代巡台御史制度作一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康熙年间,清廷在收复台湾后,在粤、闽、江、浙四省建立海关,开放海禁。厦门海关作为闽海关最大的口岸,在清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道光《厦门志》的考察,结合其他史料,分别对清初厦门海关的设立、机构设置、关税征收、管理及其产生的弊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