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任新 《东南文化》2003,(12):19-21
《潇潇暮雨》图作于1945年6月。初到重庆时,傅抱石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热血青年,至作此画时已经42岁了。1939年复,日寇入侵的炮火烧到了江西,傅抱石携家人千里迢迢赶,庄重庆、在郭沫若主持的三厅工作。后三厅改组,傅抱石又到迁往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并潜心于艺术史的研究,完成了大量的著述。迁居重庆八年,是傅抱石画风大变的时代,也是他的绘画成熟即风格形成的时代。了解傅抱石这一时期的绘画,便基本了解了傅抱石的整个绘画。他的这一段绘画之所以成功,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1937年南京失守,重庆成为陪都后,这座西南工业城市,迅速成为了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不愿做亡国奴的各界人士从全国各地陆续来到重庆。大批文化人到达重庆,在沙坪坝、歌乐山一带居住下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文化人聚居区。他们的到来,为重庆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在重庆创作  相似文献   

3.
党史小说《红岩》中的史实讹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曙 《炎黄春秋》2004,(1):73-75
小说《红岩》自1961年12月北京第一版出版后,十分畅销,影响广泛,曾被当年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誉之为“党史小说”,直到今天,仍有人把《红岩》当作昔日重庆及四川地下党斗争的历史纪实。小说中的人物时常被人们拿来与现实中真人“对号”。近来重庆沙坪坝磁器口搞“千年古镇”旅游  相似文献   

4.
雨珩 《考古》2012,(2):60
《酉阳邹家坝》由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该书为16开精装本,约66万字,定价208元。该书是乌江流域酉阳县邹家坝遗址发掘成果的系统报告。书中对酉阳邹家坝遗址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重庆行辕二处临时派遣邮检组长曾庆回以“督察”身份在沙坪坝邮局进行信件检查。邮差曾泽霖有一次在重庆大学邮件中,发现了一份《挺进报》,收件人是“重大学生自治会”,没有发件人的地址。曾庆回一看内容,原来是共产党的宣传品,因而扣送二处。不久,邮政总局的邮检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从美国旧金山《世界日报》和密执安州《安城日报》获知,美籍华裔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易家训教授已经辞世。看到这一消息,心情十分沉重,为物理学界失去一位杰出学者而深深惋惜。我和家训先生,解放前在中央大学先后同过学,他的一生是值得我们追思和缅怀的。易家训先生是我省贵阳市人,生于1918年7月25日。十二岁时随留日归国的父亲和家人移居江苏镇江,就读并毕业于苏州中学。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考进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大学内迁,辗转到内地,在重庆沙坪坝中大复学。他大学时期接近以地下党员陈琏为代表的进步力…  相似文献   

7.
巴人汲水     
徐庆平 《收藏家》2010,(12):91-9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襟江背岭,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许多军政界要人和文学、科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名人,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马寅初、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等云集沙坪坝区,沙坪坝遂成为著名的文化区,盛极一时,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8.
啸海 《江淮文史》2006,(4):53-61
杰出的爱国将领、安徽巢县人冯玉祥,一生戎马倥偬,名震华夏。尤其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抗战时期,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奔赴抗日前线,督练抗日军队,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1939年春天,他在重庆沙坪坝陈家桥镇购买了一幢晚清普通民居,将它命名为抗倭庐,表明他抗日到底的  相似文献   

9.
我知道吴祖光先生的名字,是在五十年代中期。那时节,我在重庆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学院读书,报纸上载出祖光先生被打成右派的消息,使同学中不少文学爱好者纷纷议论,有的说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不就是他在当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时发的吗?他怎会反党反社会主义?有的说:“这位神童倒霉了……”说他是神童,是因为他写出《风雪夜归人》剧本时,才20岁。此后听说他在北大荒“劳动改造”了。  相似文献   

10.
杨及 《名人传记》2022,(8):57-62
两地分居我在中央大学借读的两年,赵瑞蕻在柏溪分校当助教,不大来沙坪坝。他似乎只来本部办过一两次事,范存忠先生照顾我们,临时把自己的宿舍让他住一下。我们真正是两地生活,各顾各的。赵瑞蕻比我用功得多,一直在写作、翻译。他译《红与黑》的时候,国内还没有这本书的中译本。翻译《红与黑》最初好像和一个叫《时与潮文艺》的杂志有关。那是一个着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可能是当时这方面最突出的。赵瑞蕻在上面写过《斯丹达尔与他的红与黑》,大概算较早介绍《红与黑》的。  相似文献   

11.
吴西柳 《世纪》2022,(1):52-55
<正>我父亲吴朗西(1904-1992),1934年任美术生活和漫画生活的编辑,1935年创立文化生活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生活出版社主任委员,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因此,我童年时代有缘与一些作家和画家及其子女有所交往。抗战期间,我家从上海迁至我父亲的老家重庆。胜利那年秋天,我满10岁,在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重庆大学附属小学上六年级。第二年即1946年,中央大学要迁回南京,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世代传承的文化母题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今苏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古徐国。而在徐国的历史上,徐偃王无疑是一位声名最为显赫、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君,《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尸子》、《楚辞》、《论衡》、《说苑》以及《史记》、《后汉书》、《水经注》等早期的文献都曾记载过他的事迹,有的其至还将他和尧、舜、周公、伊尹、周文王、孔子等  相似文献   

13.
满族文化历经沧桑,在三次大的社会动荡中,损失严重.上世纪70年代末,满族文化开始复苏与发展.时至今日,由于满族文化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有的满族文化已是渐行渐远,有的则是悄然无息,对此现状应深刻反思.本文认为应破除因循守旧的思维,以创新的思维面对满族文化保护的的新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及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面向未来,提出对策.《中国满族图录》(以下简称《图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辽宁省民委和少数民族古籍办支持下的一次实践.该《图录》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存储和展示满族历史文化的多卷本图片总汇.同时,又为抢救保护满族文化提供及时、真实、准确的信息.该《图录》是满族文化保护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4.
荔湾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是清代广州一位著名的文化豪商。他一生以家财富厚,献出千万资财赞助文化公益建设和赈济百姓灾民而赢得朝廷政要、文化名流和科场巨子的颂扬而名重朝野,声望广传。笔者1987年在《广州史志》(《羊城今古》)前身)刊出了《海山仙馆“尺素遗芬”石刻考实》的拙文,对潘氏家藏名流政要给他的亲笔书信予以刻石收藏,又镶嵌于馆中游  相似文献   

15.
正重庆白公馆,是臭名远扬的中美合作所内关押和残害爱国人士的魔窟之一。十多年前,笔者曾与当地的老牙科专家蒋祝华有过一面之缘,听他讲起过一则鲜为人知的白公馆轶事。灵堂辨人1949年12月初,重庆刚获得解放仅数天的时间,一位身穿便服、操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找到当时的重庆市市民医院牙科主任蒋祝华。来人自称姓杨,特请蒋主任同他去看一个病人。他们上了车,就沿嘉陵江畔一直向沙坪坝方向开去。这位于1930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钱穆的史学独树一帜,是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发轫于30年代中期,形成于30年代末,以《国史大纲》的完成为其标志。以考据起家的钱穆最终转向对考据学风的批评,是因为他认识到一味埋首考据,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张扬,所以他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新考据派作不遗余力的批评,这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基于民族危机的刺激而产生的救亡意识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自《国史大纲》完成后,钱穆学问研究的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历史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遂成为他一生的志业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刘鹤守先生主编的《沙坪岁月》一书是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的校园回忆录。撰稿者是近两百位当时的老校友。他们的校园回忆录,生动表现了这所抗战时期大后方名校的整体形象,表现这所名校校长如何管,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的威尔基,到重庆后,曾专程访问南开中学并发表演说。  相似文献   

18.
张楚 《文史春秋》2005,(4):54-58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凡是读过中学的中国人,都对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记忆深刻。这位诗坛元老曾以活到120岁自励,不料却在2004年元宵节驾鹤西征,享年99岁。臧克家,山东诸城人。生于1905年10月,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父亲和祖父都好诗,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他的父亲喜爱诗,这个身体纤弱人的感情、气质、天赋都和诗  相似文献   

19.
现在出版的这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是在侯外庐先生的旧著《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下卷(1945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的基础上重新编订成书的。书名也是侯先生亲笔题写的。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得及为本书留下一个序言便告别了人世。因此,我们只好在本书前面重刊他在1944年写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自序》和在1955年写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自序》。这两篇旧序,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本书写作和出版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侯先生在重庆一面从事抗日宣传,一面致力于学术研究,是他在学术上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庞朴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宽广,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每每新见迭出。他气度温文尔雅,说话不瘟不火,与人相处时是宽厚长者。因此,学者圈中多尊称他为“庞公”。 结识庞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1982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呼唤,并和朱维铮教授一起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