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1574—1646)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1520—1644)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水平。至今仍脍灸人口,盛传不衰。读罢“三言”、“二拍”,看到其中有三篇描写了台州的人与事。  相似文献   

2.
张红花 《沧桑》2009,(1):237-238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漾初的“二拍”都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两部作品中,涌现出大量的商人形象。本文试从三个层面来探究这一文学现象的文化成因,从而深化我们对文学与文化以及明代中后期时代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谭正璧的《三言二拍资料》一书是迄今为止研究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与“二拍”的最重要的小说资料参考书,其搜罗与“三言”与“二拍”成书有关的本事及相关资料十分宏富,足资学者研究所需。但该书也存在一些瑕疵:对所收资料多系罗列,对其与“三言”与“二拍”各篇的关系缺乏必要的深入考辨,故使本事与后出作品间的关系不甚明晰,特别是对本事的远源与近源的辨别上贵远贱近等;偶有资料失收;所录资料与“三言”与“二拍”并非相关等。本文就经眼材料为据,对此诸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考辨。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历史,也是百姓生活史,三言二拍等小说便是人们了解晚明社会变迁最生动的读本。因此本文从三言二拍入手,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研究晚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情史》是冯梦龙编纂的重要文言小说集,为话本小说、戏曲等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情史》和著名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的关系更是极为密切.陆树仑先生《冯梦龙研究》中指出:"‘三言’一百二十篇中,有三十三篇的本事见于此书.  相似文献   

6.
侯颖 《丝绸之路》2013,(18):29-31
明代陕西"三边总制"制度是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即"西三边")分设文武重臣,各自承担辖区御边任务,并暴露出若干弊端的情况下,为适应御边需要而逐渐创立的一种武臣统兵、文臣总理、太监监军且兼有一定民政职能的三镇统一御边制度。这一制度创立后,在明代西北边疆行使军事与民政职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三边总制"创设的原因,史学界尚无专门的研究,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的"倭寇"问题是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20世纪以来,众多学界前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探讨。既往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类主题展开:一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背景下,关于"倭寇"性质的讨论;二是明代"海禁政策"与"倭寇"产生的关联性问题;三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如嘉靖"大倭寇"爆发原因、明代"倭寇"与海防著述、明代朝贡体系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是明代继《三言》《二拍》之后出现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在国内佚失三百多年。自1992年传回国内后,十多家出版社旋即出了标点本。是书不仅学价值很高,而且对近代汉语的研究有很大作用。从语言角度研究《型世言》的单篇论,我们所见就有十余篇,仅语言学核心刊物《古汉语研究》上就有六七篇,但  相似文献   

9.
张国庆 《北方文物》2020,(1):96-102
辽朝官员中虽然存在向当朝皇帝的"言谏"行为,但却没有实职性谏官。辽朝官员的"言谏"形式主要有"面谏"、"书谏"和"诏对谏"三种;"言谏"的主要内容分为:对皇帝不当言行的"言谏"、对皇帝错误决策的"言谏"、就不合时宜规制向皇帝的"言谏"、对皇帝用人失察的"言谏"以及遇法禁有乖、刑罚不当时对皇帝的"言谏"等几个方面。辽朝皇帝对待臣下的谏言最终是"纳"还是"拒",取决于多种因素。辽朝官员的"言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正了最高统治者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纠正已错、防患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首部《型世言》校注本已于1999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取名为《型世言评注》,并标明为“名家评点名著”。《型世言》为[明]陆人龙所著,该书共四十回,记叙了四十个颂扬忠孝节义的故事,与《三言》、《二拍》一样,重在阐发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作者创作的初衷就是以传统道德“树型今世”,故取名为《型世言》。但高尔基所说的“形象大于思维”确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陆人龙在主观上虽重在宣扬忠孝节义,但客观上作品也真实地反映当时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情况,诸如明代商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对人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商人植根于封建经济结构开始松解的特定环境中,全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商业资本支配生产,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走出了一段充满荆棘的艰难旅程,一种新鲜而充满着活力的经济因素注入了当时的社会肌体之中。这一切在“三言二拍”中得到了非常形象而丰富的反映,小说在展现明代商人多姿多彩,斑烂纷呈的活动画面中,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很多领域。研究它们既具有历史的认识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小说内容中对传统“贱商’“抑商”观念的冲击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商业经济繁荣的全…  相似文献   

12.
明代"西北"一词,集中出现于两方面,一是在众多官员建议开发西北水利的计划中,一是在与蒙古诸部军事活动有关的奏疏中。这两方面出现的"西北",含义并不一样。"西北水利议"中的"西北"是与"东南"相对且利于开发水利的地区,包括今华北、晋陕内蒙和西北部分地区。以明臣奏议为出发点,军事上的"西北"则是自今辽宁到新疆的边地防区,包括今东北、华北、晋陕内蒙和西北地区。这种差异性的描述,应是基于明代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错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目次一"集箸"、"集箸言"复原二"集箸"、"集箸言"的性质三结语包山楚简于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墓主是担任楚国左尹的邵佗~([1]),发掘报告推断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16年~([2])。出土的文书简中有被称为"集箸"、"集箸言"。"集箸"共13枚简(简1-13),长64.7-69.56、宽0.7-0.9厘米。"集箸言"共5枚简(简14-18),长64.2-69、宽0.5-0.9厘米。均出自墓北室中部靠北壁偏东。学者对"集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涿鹿县马水口村关羽庙遗存着一块自名为"新建义勇武安王庙碑记"的明代石碑。这块石碑是由徐渭撰写碑文,李如松所立。本文通过对碑文内容的考释,分析了明代马水口长城建置、边防问题中的马政等,提示了明代军人崇信关羽的情况及原因。同时论文也反映了李如松早期军事活动情况及其思想性格以及徐渭与李如松的交往等。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三品以上两京大员中的贤能者方能给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特殊现象:一是四品以下官员官品本不及谥而特恩赐谥;二是明中期以后,谥法渐弛,奸邪官员仍得美谥;三是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多为"文"字谥,且为士大夫所认同,以至于翰林出身的不谥"文"、非翰林出身的谥"文"均被视为异常情况。前两种现象明代以前已有先例,是明代对历史的继承。而翰林出身者多谥"文"却是明代的新规,与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常常是制度、人事和传统等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史学{二。_卜I1t曰.L二、。、、妥二.;忘公。,二。.’,,二。二抢~丫暑甚苦蕙二蒸翠蒸生塑一一吁: 马{‘/“’一””四‘JI..J一,J~r二查理九世死后到普瓦蒂埃和平放令(1577) 前的法国宗教战争"神圣同盟”(La Sainte Ligue)和第七次 宗教战争(1577一1550年)亨利三世和神圣同盟;第八次宗教战争, 亨利三世皇朝的结束春秋时期的士秦客卿制度简论秦汉博士官的设置及其演变银雀山汉简齐国法律考析东汉的封国食邑制度唐代江南地区的开发天宝后期唐朝与南诏之间的两次战争金宋和战史论“三言““二拍”所表现的明代历史的新变迁毛文龙与皇太极…  相似文献   

17.
正熊廷弼(1569—1625)是明末将领,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曾在江南主持科考,凡是有真才实学的考生,不论出身如何,他都统统加以提拔,绝不因为门第而遗漏一个。《三言二拍》的作者、苏州文人冯梦龙就是在他主考的时候考中的,成为他的门生。清林慧如《明代轶闻》记载了一件冯梦龙求助熊廷弼的故事:为生活所迫,冯梦龙平日里喜欢收集整理民歌等内容,然后卖给书坊换点钱养家糊口,他写的《挂枝儿小曲》和《叶子新斗谱》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九边"的宣府、大同二镇,因地理区位和明蒙对峙的军事态势形成一体化的军事防务区.这一防务区"拱卫京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直接导致了协调区域军事防务的宣大总督设置.  相似文献   

19.
明代年例银制度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一项军事供给制度。宣德十年(1435)首先出现京运银,历经景泰、天顺时期,京运银两中有一笔银两开始向"岁例"发生制度性转变的趋势;成化、弘治之际,"常数"、"岁运"、"岁例"、"年例"、"年例银"等名称的出现是这笔京运银两制度化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初步形成;嘉靖十六年(1537)年例银一年一发的规定以及年例银会计预算制的出现,意味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完全确立。年例银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改变了明代国家的军事供给体制,是明代军事财政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三言”、“二拍”中有多篇小说描写了侠盗形象。这些侠盗,按其侠义行为,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其二是“劫富济贫,仗义疏财”的神偷;其三是“受人滴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的剑侠或盗侠。这些侠盗形象,较之以往文史作品所写的侠盗,明显地着染了市井细民的意识色彩,寄寓了作者对于世道人心的感慨,因而也就具有了一些新鲜的朝代特征和较为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