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裕公和尚道行碑》点注王道旺,王汝意(翼城县博物馆)一、简介《裕公和尚道行碑》,据碑侧题记和民国十八年(1929年)版《翼城县志》记载,原立于翼城县旧城同颖坊东隅金仙寺内。寺毁后,明万历元年(1573年),邑人太守杨纬志,移置其于旧城东部高阜上的后土...  相似文献   

2.
隋唐五代的佛教宗派,多数由地地道道的中国僧人创立。在少数由旅华外籍僧人或外国血统的中国籍僧人创立的宗派中,只有华严宗是由地处丝绸之路上的昭武九姓康国入的后裔、中国籍僧人法藏创立的。按照传承系统,他被华严宗人尊为华严宗三祖。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他以70岁高龄在京师长安大荐福寺圆寂,门弟子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写了《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晚唐时期,旅华新罗士大夫崔致远又写了《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然而北宋初年僧人赞宁撰《宋高僧传》,却题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无疑是考虑到武周取代李唐时期,法藏在神都洛阳从事活动,并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创立华严宗。本文拟就法藏在洛阳的活动加以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种原因 ,禅宗北宗自普寂之后的历史便不太清楚。本文依据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李华《故左溪大师碑》、李华《故中岳越禅师塔记》、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历代法宝记》、敦煌《第七祖大照和尚寂灭日斋文》等资料对禅宗第八代弘正的影响与贡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并提出“五方便”为弘正所创的假说 ,对弘正一系衰落的原因也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润改《华严经》的一则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剑云 《文献》2007,(4):132
关于谢灵运参加编译《华严经》之事,唐代新罗国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云:"夫《华严》大不思议经者,乃常寂光如来于寂场中觉树下与十方诸佛召尘沙菩萨而所说也.  相似文献   

5.
酒泉西峰寺因刘萨诃和尚而建,至迟在7世纪上半叶就已存在,并立有碑碣.现存西峰宝刹碑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碑文撰写者为弘治元年(1488)大整肃中被谪戍边卫的方士赵玉芝.本文对<西峰宝刹碑记>进行了校录考释,从碑记及其他资料中探讨了撰碑者赵玉芝、碑文所述刘萨诃和尚,以及西峰寺在明代的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或重建情况.  相似文献   

6.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碑文作“苻”,两《唐书》作“符”.《金石文字记》对此有议论,定其为“符”姓.《金石萃编》、《陕西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环宇访碑录》等据碑文引录为“苻”.可见此碑主姓氏尚无定论.符璘事迹,两《唐书》俱入《忠义传》.碑文与《传》比较,碑文详而《传》略.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是否见过《符璘碑》拓本.未见史载.然《传》所记多与碑文相同,可  相似文献   

7.
一、乐山大佛名称的演变乐山大佛是今人对大佛的称呼,大佛最早的名称并不是这样。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最早的名称产生于大佛尚未完工的贞元十五年之前。清嘉庆《乐山县志·卷15·金石》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曰。”明确记载当时大佛名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凌云寺创自开元年间(见王渔洋《蜀道驿程记》)。到贞元年间,大佛名称中有“凌云寺”当属正常。称灵山当是因凌云山此时名“灵山”。那么,凌云山为什么叫“灵山”呢?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蜀王鳖灵。《太平寰宇记·卷86》载:“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舆地纪胜·卷185》载:“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灵庙存焉。”均说明阆中县灵山是因鳖灵得名。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处于青衣江、岷江交汇处,此地恰好也与鳖灵有密切关系。《水经注·卷33·江  相似文献   

8.
赵生泉 《文物春秋》2003,(4):57-62,78
欧阳斐《集古录目》卷四《正解寺碑》日:“隋昌刘鼎卿撰,不著书人名氏。寺本后魏宣武帝以七庙所立,谓之七帝寺。至周被废。隋文帝时,复兴佛法,定州赞治崔子石舍以为寺,赐名正解。”郑樵《金石略》卷中录作《正解寺造像碑》,谓撰者刘升卿,余同欧  相似文献   

9.
利用《尼戒香等尊胜幢记》、《唐遵善寺大像碑》、《遵善寺尼慈和墓志》等石刻资料及卢纶诗《春日陪李庶子遵善寺东院晓望》、《宋高僧传·昙一传》等传世资料中有关遵善寺的记载为线索,考知唐代长安的遵善寺与大兴善寺是两个不同的寺院,遵善寺位于唐长安城外的南郊,属长安县永寿乡管辖,推测其为尼寺可能性较大,其创建和废毁时间不详,但至迟在唐大历年间仍存在,北宋元祐间已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10.
金“法门寺大藏经”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遗址中发现金代石碑二种。此二石大小不等,出土时已严重残碎。经拼合,大者尚可完整,约高300cm,宽88cm,厚33.5cm。圭首篆额曰:“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碑铭题:“岐阳镇重真寺净土院燃身和尚爽公碑铭并序”,立于金大安二年(1210)。小者横立,高约55cm,宽140cm,厚22cm,残损不全,现存九块佚题,  相似文献   

11.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12.
正定"八大寺"中的洪济寺和舍利寺原为一寺,后分为二,至上世纪60年代末寺内建筑已荡然无存。近年来,文物部门相继搜集了一批相关的文物,包括舍利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石函和三彩炉、宋大观二年《敕文札子》碑、真定府定林禅院沼公和尚寿塔铭等,为这两座寺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刘涛 《文物世界》2013,(6):49-50,63
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保存有一通《近溪隐君家训》碑。此碑原本不是永祚寺之物,据道光《阳曲县志》所载:“城隍庙山门东墙,嵌近溪隐君家训石刻。高六尺,宽二尺,楷书字方二寸。”由此可见,此碑原为太原城隍庙所藏,后迁入永祚寺。  相似文献   

14.
三学寺为辽南名刹。《辽东志》和《全辽志》都有简略记载。据寺内现存的明宣德十年(1435)的《重修三学寺碑》所载:“辽东之海洲,旧有三学寺。传自唐乾元初有口口诚佛岩禅师,暨海元傍禅师鼎新之,及观韩谅所制碑阴,则云不知始末,谙孰是,今以僧得胜所言,系千山而来,重建是寺在洪武年间,迄今宣德用工多矣。”碑尾记有“重修  相似文献   

15.
《宋史》卷364,〈韩世忠传〉记载,绍兴十二年八月“显仁皇后自金还,世忠临诣平朝谒。后在北方闻其名,慰问者良久。”其它史书也有同样记载。如: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卷13,〈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记载:“显仁皇后騩驾来归,王朝谒于临平。后以北方独闻王名,特召至帘前曰:‘此为韩相公耶?’慰问良久。”《金石萃编》卷150,〈韩蕲王碑〉载:“其  相似文献   

16.
长林寺在闽南诏安县境,因其“开山僧”万五道宗是清初天地会主要创始人,而备受海内外史学界关注。长林寺今圮,所幸寺中尚存二碑,一为《长林寺记》,一为《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是研究天地会起源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发表了河南龙门文物保管所所长温玉成同志的《龙门天竺寺与摩尼教》一文。文中根据该所在洛阳龙门寺沟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所立的《龙门山天竺寺修殿记》碑,考证了该碑所述的龙门山天竺寺最初是摩尼教寺,而该碑“则是我国唯一的摩尼教文物”。假如这一考证成立的话,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甚至会引起国际摩尼教学者的轰动。为此,本人特仔细地拜读了温同志的大作,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但也发现了一些疑点。为弄清龙门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块碑  相似文献   

18.
西安碑林,文物古迹荟萃,碑石林立,名碑众多。随着参观人流,绕“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进入第一展室,排列在“开成石经”首位的《周易》十卷的经文,吸引着中外游客,更为经学爱好者所向往。《周易》也称《易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先秦思想史上居重要地位的文献典籍。它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注释和论述,“经”里面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  相似文献   

19.
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有永乐十二年(1413年)“敕建”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之《永宁寺碑》各一方。碑中题名者114人(姓名剥落者不计入,又有一人两碑皆见其姓名者),而里贯、事迹可考见者,仅24人。1、钦差都太监亦失哈《崔源碑》作亦信(见下文),当系汉名。《明史》卷304有传附曹吉祥后。传称:“亦失哈镇辽东,敌犯广宁,亦失哈禁官军勿出击,百户施带儿降敌,为脱脱不花通于亦失哈。正统十四年  相似文献   

20.
上定林寺的兴建 南朝刘宋初年,江南佛教还处于发展时期。外国僧人来华传法,大多用带有方术味的禅法吸引民众。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印度高僧昙摩蜜多辗转到四川,后出三峡到荆州传法,不久又来到京师(今南京),刚来就得到全城礼敬,其中包括皇后、太子、公主,他被朝野敬称为“大禅师”。他先在祗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等几部佛经,又到浙江建寺传法。元嘉十年回到金陵,住进了钟山定林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