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盟军和日本争夺的焦点史迪威3月4日抵达重庆之时,仰光的战事已接近尾声,英国人打算放弃仰光,向西北撤退(事实很快证明,这次撤退与一次大溃败别无二致)。中国军队则整装待发,正要开进缅甸去阻击日军的进攻。史迪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3.
杨天石 《江淮文史》2012,(1):41-55,1
问题的提出 史迪威是二战期间罗斯福派到蒋介石身边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最早提出史迪威曾策划暗杀蒋介石的是梁敬锌先生。他在《史迪威事件》一书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任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蔑视权贵,但对下属却宽厚谦和。当时,一位年轻的国民党军上尉工作在史迪威将军身边,亲眼目睹了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所做出的贡献。在《史迪威将军与中国上尉》一文中,记述了二人在战争中从互不了解到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使我们对这位曾经帮助过中国人民的美国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麦雷尔的掠夺者”史迪威决不轻言放弃。2月下旬,他决定再次对日军实施包围。此时他从华盛顿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罗斯福总统完全同意进攻密支那的计划。史迪威平淡地对身边一名军官说,他宁愿用这个支持去换一个师的美军。可是,罗斯福的支持真的就好像送给了他一个美军师。总统告知英国首相丘吉尔,如果英国人能在缅甸坚持住,他相信史迪威在旱季结束之前定能拿下密支那。丘吉尔重申,蒙巴顿不会因为他自己的计划而把把英军撤出缅甸。此外,史迪威真的得到一支美军战斗部队——到达亚洲大陆的第一支美国部队。这支部队的编号很累赘:第5307混成旅…  相似文献   

6.
作为相关历史问题的基础史料,根据史迪威日记、家书和评论性文字所编辑而成的中文出版品《史迪威日记》,其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其英文母本《史迪威文件》于1948年即已出版,在同年就有选编的中译本问世。自2005年起,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根据史迪威个人档案中的日记本原件进行整理输入,陆续刊布史迪威日记的电子誊抄版。本文旨在对不同中译本《史迪威日记》与胡佛档案馆藏史迪威日记稿进行比较研究,从史料学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与各自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商豫 《文史月刊》2011,(4):29-33
一、盟军把中国划为一个战区,为团结抗日力量,史迪威反对国民党封锁和打击中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划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友人.他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在美国<交流>季刊上撰文叙述了史迪威在中国早年的情况.文章的素材来自其家人经年相传的家庭故事、作者祖母未发表的回忆录,以及有关史迪威生平的书面材料和著作.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胡耀邦有一次接见美国客人,深情地称赞了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史迪威将军有远见”。在今天的中国,人们仍很怀念抗日战争年代,在中印缅战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今年是史迪威将军辞世50周年,特发表此文以资纪念。1943年4月28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奉召回国。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老上司陆军部长马歇尔告诉他,5月中旬将在华盛顿召开联合军事会议,将研究同盟国的作战计划,其中包括中缅印战区的任务。4月30日,史迪威会见了罗斯福,他提出,中国战区的首要问题应当是整训和装备陆军…  相似文献   

10.
在史迪威将军逝世45周年之际,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史迪威研讨会于1991年10月11日至13日在重庆举行。与会者共一百余人,除中美两国学者外,还有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思(南希·史迪威·伊斯特布鲁克夫人)及外孙和外孙女,当年曾在中缅印战区工作过的杨孟东、王楚英,曾在史迪威将军指挥下在缅甸作过战的已故戴安澜将军的儿子、女儿和曾锡珪将军的女儿。  相似文献   

11.
正我自己的学术生涯,就是从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开始的。当年的本科毕业论文是讨论史迪威事件的,那时不知天高地厚,曾给《近代史研究》投稿。编辑部回信说要修改,一是要对刊物刚发表的何迪等《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一文有所呼应,二则对我进行了具体指教,说不宜引别人的话作论文的结论。盖拙文最后引了梁敬錞《史迪威事件》一书的见解,仿佛全文不过是在论证他已有之见。对此指教我非常佩服,立即进行了修改。但对第一条,那时年少气盛,感觉已发  相似文献   

12.
“史迪威事件”始末[南京]李伟"史迪威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1946年),受蒋介石(左)与史迪威(右)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驻节远东。在不...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中的宋子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了并肩作战的盟友。但由于历史、化、传统、价值观、制度和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之间的合作充满着摩擦与冲突。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便是这些摩擦与冲突的反映。蒋史矛盾自初发到终结,历时两载半,最终以史迪威被召回国得以解决。宋子则以蒋介石驻美“私人代表”兼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双重身份,自始至终介入了这一矛盾的全过程。正是他,成功地同美国方面接洽,使史迪威很快被派赴中国;也是他,每当蒋史矛盾激化时,都旗帜鲜明地站到蒋介石一边,出谋划策,迫使美方让步,并最终促成史迪威离华,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在缅甸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仁安羌大捷。我是亲身经历过仁安羌大捷的老兵,当时担任指挥入缅中国远征军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的联络参谋,奉派同美军少校梅里尔一道向新三十八师孙立人师长送达史迪威的命令,要该师除留第一一四团卫戍曼德勒外,主力速赴仁安羌救援被困在该地的英军,并责成我们两人监督孙师长执行上述命令。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台湾史学界流行把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从中国召回一事,称作“史迪威事件”。为论述方便起见,本文一开始就借用了这一专用名词,但在“史迪威事件”的分析与评价问题上,笔者并不敢苟同在台湾史学界以及国外史学界所流行的观点,即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史迪威个人。  相似文献   

16.
血战密支那“掠夺者”的这次行动代价如此巨大,以致盟军最高层军官们疑窦丛生:夺取密支那是否值得?蒙巴顿海军上将心怀疑虑,关注着战役的全过程。当联合参谋部的官员问起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回答说,据他看,这次行动“毫无道理,不能再继续”,而应该代之以开辟南缅战场,夺回仰光。可是,马歇尔和美国总参谋部仍支持夺取密支那的计划。4月底,马歇尔把他的意见电告史迪威。5月3日,总参谋部在发给史迪威的指示中,正式肯定了这一决定,要他放手干,拿下密支那。此时,总参谋部的指示似乎有些多余,史迪威夺取密支那的战略进展顺利。行动的重担落在“掠夺…  相似文献   

17.
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曾说:“如果我能够向世界证明,中国士兵可以与任何盟国军队士兵相媲美,我将含笑离开人世。”1944年,卫立煌将军统领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渡过怒江,将日本军队驱逐出滇西,最终与缅甸的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了中国后勤补给运输线——滇缅公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滇缅反攻的战役中,中国将士们的非凡表现印证了史迪威将军对他们的信心。这场胜利确实值得天书一笔。  相似文献   

18.
赵冠义 《古今谈》2001,(1):50-54
1937年“八&;#183;一三”淞沪之战中,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至10月中旬,日军仍被阻挡在苏州河以北,战死万余,伤七万七千余。担任主攻的日军第9和第101师团伤亡官兵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成为笑柄。为摆脱困境,日军参谋本部调集三个半师团的兵力,于11月5日偷袭杭州湾北岸。中国守军侧背受敌,形势骤变,只得全线撤退,坚守达三个月之久的上海终于在ll  相似文献   

19.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1942年缅甸战场上中国方面两个主要指挥者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史迪威在缅甸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其在战略指导及具体指挥上的错误使其应负主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的错误指导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迁就史迪威的错误指挥,也有一定责任。文章还对远征军的总兵力及伤亡情况作了具体考证。  相似文献   

20.
亚闻 《湖南文史》2012,(11):1-1
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曾说:“如果我能够向世界证明,中国士兵可以与任何盟国军队士兵相媲美,我将含笑离开人世。”1944年,卫立煌将军统领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渡过怒江,将日本军队驱逐出滇西,最终与缅甸的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了中国后勤补给运输线——滇缅公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滇缅反攻的战役中,中国将士们的非凡表现印证了史迪威将军对他们的信心。这场胜利确实值得天书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