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盘花鼓起源于安徽凤阳花鼓。临海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先后受了明清两代凤阳花鼓的影响,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后来又以江南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为基础,结合当地社会生活,创作寄生草、姑娘看花灯、小妹送情郎、相思深等十余种花鼓曲调。最初的上盘花鼓  相似文献   

2.
何艺源 《神州》2021,(1):70-71
本文对作曲家李滨扬先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花鼓》进行深入分析.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于2013年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圣风"乐团而作,并同年在"金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思维,民歌凤阳花鼓的溯源,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相关分析,探究作曲家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具体...  相似文献   

3.
胡中友 《江淮文史》2010,(5):118-127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曲凤阳花鼓歌,通俗如话,流传广远。然史籍记载,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家乡"安抚流民"、"移民垦荒"、"以富带贫",沐浴皇恩的凤阳百姓本应感恩戴德,为什么却编排花鼓民歌来谤议他呢?难道朱元璋真是凤阳府十年九荒的灾星吗?  相似文献   

4.
翼城花鼓     
《文史月刊》2011,(7):2-F0002
山西省翼城县的打花鼓又叫逗花鼓和闹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活泼明快,气势恢宏。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翼城花鼓不仅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而且传播到陕西、内蒙、天津、河南等多边省份。  相似文献   

5.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7.
韩艳 《神州》2011,(25):66-69
"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这是清代文学家,吴锡麟在《新年杂咏抄》中关于商河鼓子秧歌盛  相似文献   

8.
"吃鼓藏"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努牛"等,"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贵州从江苗族吃鼓藏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仪式过程复杂烦琐,神秘肃穆,娱人娱神(鬼),而且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其文化内涵包括了苗族的哲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澎澎鼓是渔鼓的一种,广泛流行于闽、浙边界讲闽南语地区,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据查,清末年间,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形式,流传到福建的福鼎、霞浦、寿宁和浙江的平阳(含今浙江苍南县)、泰顺等地。这一曲种逐渐与福鼎、平阳的闽南语民间音乐、歌谣相结合,形成现今用闽南语演唱的澎澎鼓。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三十六大本”正本戏的产生和发展,与黄梅县流行的说唱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宋、元以来,黄梅民间流行的弹词、宝卷、道情、旱龙船、莲花落、鼓词、锄山鼓、凤阳花鼓、山歌、采茶歌、门歌、喝摊神、明清小曲等说唱艺术,对促进黄梅戏“三打七唱”阶段剧目的形成,声腔的积累、表演的借鉴、流行区域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弹词,包括由弹词、宝卷演变的旱龙船,鼓词的脚本,是黄梅戏传统剧目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题材宝库。一、弹词(一)弹词历史沿革与黄梅戏有关剧目弹词:属于诗赞体的说唱文学,是由宋代的涯词、陶真演变而形…  相似文献   

11.
1960年秋,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举行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五千人的饭厅里,正举行一次联欢会。休息时,周总理和一些中央领导同志邀集各地来京的艺术家表演节目,其中,一位曲艺艺人,走到席间,表演了一段金钱板《秀才过沟》,演出完后,周总理和中央领导对他那熟练的击板、宏亮、清晰的口齿  相似文献   

12.
在省、市曲艺圈内和在省、市群众文化战线上,李祥泰这个名字,可说是广为人知,就是在全国曲艺界,也非无名之辈,就连我国著名的曲艺泰斗刘兰芳和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都曾与他同台演出过。他在曲艺表演的技艺上,可以说并非泛泛之辈。这是曲艺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而广大喜爱曲艺的观众却另有说法,认为他自编的曲艺段子,表演技巧,贴近生活,适合观众的“胃口”。有时是即兴拈来,出口成趣,往往引来台下观众的捧腹大笑。于是,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业务笑星”。笑星二字是对他曲艺表演艺术的肯定,业余二字却是对他的精神的赞誉。去年10月,在…  相似文献   

13.
冯小娟 《神州》2013,(35):27-27
摊簧分“南词摊簧”和“唱说摊簧”两类,杭摊则属南词摊簧中的一支。关于杭摊的资料极为少有,本文主要对曲艺的传统表演形式作简单介绍,并通过对新创作曲目《西湖春秋》的表演感受和曲艺表演的一般要求来探讨杭摊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錞于述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錞于是我国古代一种青铜乐器,相传春秋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吴语》上就有"王乃秉枪,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的记载;《周礼·地官》"鼓人"条有"以金錞和鼓"的说法。而南北朝时,錞于  相似文献   

15.
八角鼓是北京社会生活中影响极大的艺术形式,源自清代,并迅速发展,由岔曲这一简单的曲艺形式,在音乐结构上不断丰富,逐渐衍生出众多曲艺形式,内容题材也有着多样性的变化.由于八角鼓曲艺在北京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以致于八角鼓这一名词成为一种较为固定形式的典艺表演的代名词.八角鼓演艺人群极为独特,主要来源于票友,并始终以业余演员为主要人群,它的演变发展很有研究价值.本文从八角鼓起源的考辨、八角鼓曲艺的流变和以八角鼓为名的表演形式三个方面对八角鼓曲艺的名称、音乐结构变化、内容题材的丰富、全堂八角鼓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构.  相似文献   

16.
陈庆存 《文史精华》2009,(Z1):63-64
邢台市威县后尹村一带的"八面鼓",以其宏大壮阔的表演规模、质朴活泼的舞蹈风格、生动的表演内容和繁而有序的表演程式而独树一帜。它的锣鼓节奏明快清脆、浑厚激昂、悠扬婉转。研究其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一“黄梅戏的前身,是流行在鄂东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条调。”(摘自1953年《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一集《安徽省剧种分布说明》陆供非《关于黄梅戏》)“是许多年以前,湖北的黄梅县常闹水灾,难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无法生活,部分灾民,乃以云板、小锣或渔鼓、简板为节拍,沿家卖唱,换些谷物。这种曲调渐渐形成了戏曲,在安徽生报并得到发展,因为来自湖北黄梅,故称为‘黄梅调’,又称为‘化谷调’…··导年也有人称黄梅戏叫‘湖北花鼓’。”(摘自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王兆乾《黄梅戏音乐》)“黄梅调…  相似文献   

18.
长鼓舞是身挎长鼓表演的道具舞蹈,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长鼓舞》是由《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衍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舞台上“即兴对唱”的影响。《长鼓舞》初以男性独舞为主,后发展形成男女可表演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舞蹈。舞具“长鼓”又名“枝鼓”,朝鲜族语称“卜”。木制,腰细中实,两端粗而中空,鼓腔大小不同,形成高低不同音色。另外,以铁圈为框,系有皮条或绳索,也可调整鼓的音高。有的用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有的只持“鼓鞭”(尺许细长竹鞭)随乐舞蹈;有的一手持“鼓鞭”击鼓,另一手拍鼓…  相似文献   

19.
<正>沔阳渔鼓皮影又称“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融合沔阳花鼓腔、民歌小调等音乐之长,形成了沔阳皮影腔,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曲调高亢豪放,是江汉平原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经久不衰,深受老百姓喜爱。其保留了楚俗、楚文化和楚音乐的特色,在民间艺术中有极重要的地位。2009年,仙桃市的渔鼓皮影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相似文献   

20.
温州鼓词是浙南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最大的曲艺形式,是温州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之一,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温州鼓具有浙南曲艺传统的标志性文化的文化地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个身份,找出温州鼓词的传承现状的困境是保护鼓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