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的非单棺墓,即同穴多人葬,包括有亲缘关系的合葬墓和非亲缘关系的主仆同葬墓。本文所论非单棺墓,为有亲缘关系的合葬墓。这类墓葬的考古年代学类型有同时合葬和异时合葬两种形式。同时合葬因迁葬或同时丧亡而形成,异时合葬则由于先后丧亡因而先后入葬形成。异时而葬的合葬墓,墓主葬入的时间虽有绝对的先后,但因考古学研究方法的特性,对先后葬入的随葬品的考古年代学分期,会有同一时间段或不同时间段两种结论。对于非单棺墓葬的研究,我们首先要重视资料报道的准确件,其次要以对单棺墓葬的分析作为研究的前提,此外要注意辨析同一墓葬内和不同墓葬间不同器物群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代考古遗存埋藏性质以墓地为主。墓地的埋藏结构是一种平面堆积,小面积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极为有限。埋藏形态上,汉代墓葬多为砖结构,并盛行合葬,砖结构的墓葬容易遭到破坏,而合葬墓的形态给墓葬年代的判定造成一定障碍。汉代墓葬的埋藏制度不够清晰,使我们建立汉代墓葬的等级序列并进而复原汉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存在困难。汉代考古遗存在埋藏内容上的丰富与贫乏并存,既拓展了我们的研究领域,也局限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对汉代考古遗存基础材料的系统发掘、及时整理、全面报道以及重视对陶器的研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河南荥阳薛村汉代合葬墓的分析研究,在相关问题上得出了一些新认识.首先,汉代合葬墓中随葬一套或两套陶器与具体合葬形式有关;其次,由于存在同时合葬和异时合葬两种情况,墓葬中随葬陶器在形态或组合上可能存在差别,墓葬的年代构成也并不单一,而随葬不同组合的陶器还可能与文化习俗有关;另外,汉代合葬墓中还存在可能是两名男性合葬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4.
1996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发掘了6座保存较好的汉代竖穴土坑木椁墓[1].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并且存在一墓多椁或一椁多棺的合葬现象.其中,M1与M7、M8、M9为Ⅰ型木椁墓,被置于同一个长方形竖穴墓坑之中,属于同一墓葬的四个椁室.它们之间用生土或熟土隔开,每个椁室内放置1~2具木棺.因而,似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家族内几个家庭的多人二次合葬墓"[2].  相似文献   

5.
江苏淮安黄岗村墓群是一批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均为土坑竖穴木椁或木棺墓,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少量合葬墓,合葬墓中又有同穴合葬和异穴合葬两种。墓葬形制多样,出土遗物较丰富,排列呈现出一定的早晚规律,年代基本上下承袭,为研究淮安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的分期、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合葬墓是我国古代埋葬制度的一种主要葬制。商代合葬墓类型多样,性质复杂,有同穴异性、并穴同性和并穴异性三种合葬形式,性质有夫妻合葬墓、夫妾合葬墓、父子或兄弟合葬墓。夫妻合葬墓极少的数量反映了商代应实行内婚制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其原因同商代妇女的地位、婚姻形态及生死观念有关。同性并穴合葬墓是联合家庭下的兄弟或父子合葬及昭穆制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葬的基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埋葬方式研究;且较多地关注于埋葬姿势的解读,但埋葬姿势与埋葬方式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半坡类型单人葬人骨埋藏特征与形成原因以及埋葬过程方面的分析,认为在半坡类型单人葬中二次扰乱葬是普遍存在的,这对于研究仰韶文化墓葬埋葬方式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夫妻合葬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在中国古代,一旦结合为夫妻,无论阴世阳间永不分离。这种夫妻观念和冥界观念起源于何时?中国古代合葬墓的产生为此提供了研究线索。自殷商以来,中国古代的墓葬多数为竖穴木椁墓的单人葬;不过在这种传统保守习惯极强的墓葬制度中,一种新型的、夫妻共同埋葬的合葬墓出现了。这一变化被认为是传统墓制的一大变革,夫妻合葬则明显倾向于夫妻一体观的意识。因此,本文试就中国古代夫妻合葬墓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6年9月,为配合基本设施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营庄村的一座明代砖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两合墓志,为明代朱用及夫人沈氏合葬墓,合葬时间为万历十四年。墓葬虽遭盗扰,但墓葬形制保存完好,墓志铭文清晰可辨,此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明代中晚期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09,(4):107-113,123
夫妻合葬是我国古代普遍实行的一种丧葬制度。汉代是夫妻合葬墓的重要发展和转型时期,同穴合葬开始出现并逐步普及,而且一直影响到以后的诸多朝代。学术界关于汉代夫妻合葬墓的相关研究较多,既有综合睦研究,又有地域性研究。对我们认识汉代夫妻合葬墓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2022年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发掘了11座明清时期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其中的6座墓葬内出土了包括朝珠、顶戴、钮扣、手镯、耳环等在内的成组精美文物。配套出现的朝珠和顶戴为研究清代直隶地区朝珠的使用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成套出现的纽扣、手镯及耳环等首饰以及铜镜等生活用品为研究清代中下层平民的服饰搭配,还原生活场景,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成组出现的铜钱以及银锭则是明、清两代货币制度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三峡库区明墓资料的大量积累,但并未得到相应充足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三峡库区发掘的明代墓葬有375座,见诸报道的有228座。通过对墓葬封固方式和葬具使用情况的梳理,发现本地区明墓流行使用石灰封固墓葬,多使用铁钉铆合葬具,同时随葬契砖和金银饰片的现象反映道教在本地区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张超华 《四川文物》2020,(1):107-116
通过统计学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以性别考古为研究视角,从墓葬结构、死亡年龄、随葬品、合葬墓及二次葬等方面揭示了王因墓地所反映的两性差异。王因墓地两性在墓葬结构、墓室面积、死亡年龄上并未有明显的差别,而在生产工具、装饰品、随葬猪骨、合葬墓及二次葬等方面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石锛、石铲、石斧等主要为男性所使用,纺轮、石球主要为女性所使用;女性以腕臂环饰为主,男性则以发饰为主;男性以随葬猪下颌骨为主,女性则多随葬猪肢骨;合葬墓中,随葬品多摆放在男性一侧;二次葬多发生于男性墓葬。王因墓地的社会性质推测为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或处于偶婚制阶段。  相似文献   

14.
《元君庙仰韶墓地》是张忠培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创建的分析、解释墓地的研究模式。在整体性和共时性的原则下把墓葬分期结果放到墓地平面上,把鉴定出性别年龄的人骨和按功能分类的随葬品随放到合葬墓里,再把合葬墓放到墓地中,用以研究社会制度,是关键性操作。纵观整个研究历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顾家坡墓地的发掘看史前时代文化交叉地带的部落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家坡墓地是湖北省第一次完整揭露的一处史前时代的墓地 ,共发现墓葬 2 37座 ,时代为大溪文化晚期到屈家岭文化时期 (距今约 5 30 0年~ 4 6 0 0年 )。通过研究作者注意到 :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墓 ;6 0 %左右的男性随葬有石钺 ,有的还同时随葬有骨镞 ,却没有见到石质生产工具用于随葬的情形 ;有的人可能是弓箭的受害者 ;可能存在猎头的现象。综合以上现象 ,以及与周围地区大致同时代的墓地的对比 ,作者认为 ,部落冲突的现象在史前时代是确实存在的 ,而文化交叉地带的部落冲突又远远激烈于文化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6.
2020年4月至5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清理了11座清代墓葬。这批墓葬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根据墓主人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主要有陶器、瓷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尤其是金质发簪,成对出现,成组使用,并且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生动别致,纹饰多样精美,是了解和研究清代首饰的重要实物资料。综合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初步判定这批墓葬从清早期一直延续至清晚期,这有助于探究清代中关村地区乃至北京西北部社会生活状况与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7.
系统梳理了中国境内渤海未成年人墓葬的考古发掘材料,并对其埋葬习俗进行了初步讨论。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多人葬。未成年人单人葬数量较少,随葬品及墓葬形制较为简单,埋葬方式以一次葬为主;多人合葬中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均较为丰富,以二次葬为主。根据墓葬形制的规律,认为埋葬未成年人的墓葬中单人葬早于多人葬。未成年人与成年男女共同埋葬是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的特点之一,由此认为,家庭是构成渤海社会的最小单元,并体现出渤海社会牢固的亲情观念及稳定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18.
墓室壁画不只是对墓壁的装饰,更是对墓内礼仪空间的塑造,因此每个时期的墓葬都有较为固定的壁画图式、较为清晰的叙事主题和逻辑。北朝壁画图式有单人葬和合葬的区别,唐代壁画图式的差异则是由于墓主身份等级和时代的区别,画工会根据丧家意愿来选择不同的图式。但在考古发现的壁画遗存中,也常见一些逻辑较为混乱、主题较为模糊的反常现象,它们可能是壁画改绘的结果。壁画的改绘现象与丧葬行为有关,合葬是壁画改绘的重要原因,体现了合葬仪式中的性别观和尊卑观;此外,对前代建材的改造、画工失误等也会导致改绘。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南皮县芦庄子汉墓有较大面积的覆斗形封土,是一座一侧有墓道的"甲"字形土坑竖穴墓葬,墓穴内有大量积陶,砌有砖椁,砖椁内还可能有木椁。出土遗物包括铜礼器和其他铜器及玉璧、相关敛葬用玉等,其中的四件鎏金镶玉铜枕构件表明该墓应为夫妻同穴合葬墓。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晚期偏早或稍早阶段,等级上属列侯级别墓葬,墓主当为西汉临乐侯国的某一列侯及其夫人,很可能是西汉晚期的节侯刘万年与其夫人。该墓葬作为西汉晚期临乐侯刘万年与其夫人的同穴合葬墓,对汉代列侯墓葬尤其是西汉列侯墓葬的确认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阜新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是进入辽代以后,阜新地区更被认作辽代后族的主要栖息地,挖掘出多处辽代墓葬。这些墓葬年代以辽代中晚期居多,经墓志解读得知,有皇亲贵族,也有将相名臣。文章以阜新辽代墓葬中学界较为关注的梁国王萧知微及梁国太妃耶律氏合葬墓为研究重心,通过对墓葬的结构布局、铭文壁画、出土遗物以及梁国王萧知微、梁国太妃等情况的分析、探究,详细介绍了梁国王萧知微及梁国太妃耶律氏合葬墓的历史与发掘等相关问题。可以说,梁国王萧知微及梁国太妃耶律氏合葬墓这一阜新地区辽墓挖掘中较具代表性的例证,为学界进一步印证阜新地区为辽代后族重要腹地的猜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