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黔中即今湘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约在宣王时,楚置黔中郡,郡治沅陵。在秦昭王三十年,秦取楚巫郡、黔中郡置秦黔中郡,郡治溆浦。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屈原于是年自沉汨罗。始皇二十五年,秦黔中郡被一分为三,至秦代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
夹道村秦墓发掘在乾县上述首例,填补了该地秦墓葬空白,亦扩大了关中地区秦墓分布范围;已发掘的4座小型秦墓年代跨越战国早期至晚期;M3"同穴合葬"为研究战国时期葬俗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这批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与战国秦置"好畤邑"的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往学者多是"静态式"的研究秦陇西郡的始置时间,又因为史料中的不同记载,致使诸家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文从秦郡动态设置的角度出发,通过钩稽传世及出土文献的内容,提出秦陇西郡是一个动态的设置过程,从而很好地解释了文献中关于秦陇西郡始置时间相关记载间的矛盾,为研究其他早期秦郡的建置沿革过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秦内史置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秦县的研究,恩师史念海曾在上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秦县考》。从此后很少有人问津,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史料缺乏,随着近些年关于秦县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才使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本文仅就秦在内史地区的置县加以研究,作为对先生文章的补充。并以此文作为对先生辞世三周年的沉痛悼念。  相似文献   

5.
秦代县的长官称“县今”,不仅为传世文献所记载,也为简牍等考古资料所证实。传统说法不宜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6.
朱学文 《华夏考古》2013,(1):113-125
结合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通过对秦生漆资源分布及利用、漆器手工业生产与管理、制作工艺及艺术风格等问题的研究,初步梳理了秦漆器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了秦漆器艺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佳 《江汉考古》2015,(2):71-77
本文结合出土秦简与传世文献对秦南郡属县进行考察,分析认为当阳、邔、鄀在秦代末年降级为乡,并推论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的断代应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后。本文研究认为高成、西陵不应列入秦代南郡属县,西陵在秦代应归南阳郡管辖。本文还对左云梦、右云梦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只是苑囿之名,并不是南郡下辖的县名。  相似文献   

8.
西汉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等人曾对秦朝历史的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出现了过秦与道秦的两种不同声音。贤良文学的过秦是汉初过秦思潮的继承和延续,意在引起人们对秦朝速亡教训的思考和警觉,从而论证调整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也存在着对秦朝的历史地位肯定不足,对法治主义全盘否定的历史局限。以桑弘羊为首的部分执政者,赞扬秦朝的历史人物,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意在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路线,维持汉武帝时期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他们一改汉代过秦的旧论,突破对秦朝历史不敢道的藩篱,在对秦朝历史的研究与评价上是有贡献、有突破的。  相似文献   

9.
论河南秦墓     
赵丹 《华夏考古》2020,(2):84-97
河南地区是受秦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之一,目前河南地区发现的秦墓在年代上持续时间较长,且与秦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文章将河南地区的秦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就每个阶段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文化因素等方面进探讨,并与关中、湖南、湖北和山西等周边地区秦墓进行比较,归纳出不同地区秦墓特点及与河南秦墓异同,最后就秦文化对河南汉墓的影响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0.
秦鹿小考     
吕劲松  杨琦 《文博》2013,(6):63-68
秦遗址中鹿屡见不鲜,涉秦文献鹿的内容亦颇多。"指鹿为马"、"秦失其鹿"、"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典故人们耳熟能详。从易忽略鹿的点滴材料入手分析,一些成见可以重新商榷。尤其始皇陵陪葬的动物坑、珍禽异兽坑、秦俑二号坑、秦俑三号内提供了鹿类丰富的资料信息,为认识秦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思想、艺术、工艺等提供了全新视野,从而更加深入、全面了解秦、理解秦。  相似文献   

11.
朱学文 《文博》2013,(2):27-30,34
秦东陵出土漆豆的制作工艺、彩绘纹样均运用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和彩绘艺术,与楚式漆豆有相似之处,漆豆的铭文风格充分彰显了秦漆器的艺术特色,对研究漆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随葬器物组合来看,秦墓中随葬漆豆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朱学文 《文博》2014,(3):20-24
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对秦与巴蜀漆器的比较研究及巴蜀地区出土秦漆器的特征分析、原因探究,进一步表明,秦灭巴蜀之前,秦与巴蜀漆器分别在受周与楚漆器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漆器艺术风格。秦灭巴蜀之后,随着秦在巴蜀地区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推行实施,漆器手工业通过共融提升、创新发展,逐渐由分散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3.
秦代已经有多种“赋”,但从岳麓书院藏秦简与里耶秦简来看,当时的赋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律令中有规定的、由县管理而课以民众的,用于军事方面及贡献中央的“户赋”;二是郡课以县官府的“赋”。目前未有证据说明此赋是课以民众的,它是县官府让其属下的劳动人员来完成的搜罗物品的任务。县官府完成任务后将这些收集品提交给中央。其用途与户赋相同,用于军事及贡献。文献中所见的“献”,是中央课以地方政府的,县通过赋的征收来准备“献”的贡献品。秦的赋在创设后,随着历史的演变,按照需求逐渐添加新的规定,并且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岳麓秦简《金布律》正反映了上述赋的特性。秦统一前后,可进行赋税收纳的地域逐渐扩张,并在很多新领域征收了赋税。秦结合这些新领地的地域性进行了巧妙的征收。  相似文献   

14.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与西汉南郡属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所载汉武帝初年南郡"免老"、"新傅"、"罷癃"等3个统计簿,对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它文献进行研究,可以就西汉南郡属县(包括道和侯国)的变动情况得出几点认识:江陵、巫、宜成、秭归、临沮、夷陵、州陵、夷道、中庐、邔等10个县、道、侯国,均与西汉朝相始终,且当一直属南郡;孱陵、索、下隽、竟陵、安陆、沙羡、轪等7个县、侯国,西汉前期应属南郡,之后分别转属他郡或他国;销、显陵、醴阳等3个县,当分别于西汉前期或后期废置,废置前均应属南郡;便侯国约于文帝时由长沙国迁入南郡,武帝元鼎五年国除,改置编县;枝江、当阳、郢、鄀等4个秦置县,西汉初或均废置,武帝初年以后又都复置,且属南郡;高成、华容、襄阳等3个县、侯国,均当为武帝初年以后新置,属南郡;西陵县,西汉时或从未属南郡。  相似文献   

15.
学界普遍认为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2之"襄城"乃《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之讹误。本文结合秦国上郡兵器铭文、赵国尖足布币铭文,指出战国后期秦国上郡辖有襄城县,秦封泥所见"襄城"亦即此地。上郡襄城县地处今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与《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6.
秦襄公东进关中,在秦早期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但就其东拓之路线,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表明,秦襄公东进关中所走的路线是由甘肃张川县的秦邑,经秦家塬至陕西陇县汧邑的“秦汧道”。从秦邑到汧邑全程约113公里,其中甘肃境内约50公里,陕西境内约63公里,陇山山区约70余公里。  相似文献   

17.
朱学文 《文博》2012,(1):19-24
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对秦漆器手工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进一步表明,以中央直属、地方官府经营与小规模私人经营并存的漆器手工业在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经营管理及产品质量监督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条理化。充分彰显了秦漆器手工业的发展特色与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8.
耿庆刚  马亮  任晓燕 《文博》2022,(2):3-11
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韩城市陶渠遗址发掘了15座秦墓,随葬釜、甑、盆、罐、茧形壶、蒜头壶等陶器和铁釜、铜镜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应为秦统一时期。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韩城地区战国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汤超 《江汉考古》2019,(2):75-80,90
秦冶铁业由官营与私营两部分组成。官营冶铁业可分为内史与少府两个体系:内史下设地方铁官,主要负责生产农具和工具,由官府分配或出借,也生产一些生活用具,由铁市官出售盈利;少府铁官主要为王室提供铁兵器等。私营冶铁业在秦统一过程中被纳入其手工业体系,促进了秦冶铁业的发展。秦统治者始终保持官营冶铁业的主导地位,对冶铁原料、劳动力、成品和废旧铁器都实行严密的管控。  相似文献   

20.
秦封泥有"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学者对二者的释读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其职掌,学者多认为是专为帝王推求阴阳吉凶。本文依据新见的"御弄"封泥,并将二者与秦官丞相、都船进行对比,认为二者的正确释读应为"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其职掌可能是负责为帝王保管、照看、提供各种贵重物品,包括一些珍禽异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