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智忠 《江汉考古》2014,(1):119-121
本文对《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发掘简报》中的"御斗"进行补说,认为所谓的"御"应该是"■",读为"沐"。  相似文献   

2.
我的前半生 1976年,我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小山村.我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我8岁时,父亲所在煤矿大爆炸,他有幸躲过了一劫,煤矿关停后被安置去了湖北沙市,我们全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城市.由于母亲没有城市户口,在城里我们被称作"半边户",所以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城市.我的母亲是一个文盲,没想到若干年后,...  相似文献   

3.
拒绝贫穷     
读师范时,我挺热爱学校的推普工作,特别是读二年级时,我被评为"推普标兵"后,那干劲就更足了。老师也很器重我,经常安排我给一年级的新生上晚间推普课。我自己也很努力,课余饭后,不是练发音、练朗诵就是练速拼。我幻想有一天我能当上一名播音  相似文献   

4.
我父亲冯文炳(废名)1901年11月9日生于湖北黄梅县城。黄梅在鄂东,地处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是交通要道。这里山灵水秀,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善良。黄梅也是佛教圣地,有五祖寺、四祖寺等著名庙宇,老百姓信佛的很多,妇女为求子许愿,请菩萨保佑,便去庙里烧香磕头。记得小时母亲常带我到庙里去,后来读父亲的作品,才知道他小时也有同样的经历,尤其五祖寺,给他的印象太深了。黄梅的环境和民风,都对父亲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正>今日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曾经称为"湖北实验师范学校"。1950年至1953年,我在湖北实验师范学校读书,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它。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这篇回忆文字,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从入校之初说起1949年5月,武汉解放。次年,我在汉阳县中初中毕业,时年15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如要升学,只能选择食宿免费的学校。于是,我报考了师范类的中等学校。当时,位于武昌三道街的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简称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西藏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叫斯朗·丹增曲培(以下简称丹增),藏族人,1971年2月出生在拉萨。我的少年时期在雪域高原长大,初中之后在内地的西藏中学读书,已扎根湖北三十余年。我的一家是一个"团结族",我是藏族,我妻子陈娟娟是汉族。我们家也有"团结族"的传统,我爸是汉族,我妈是藏族,在西藏我们把这样的家庭叫"团结族",意为"民  相似文献   

7.
张宇 《神州》2011,(19):81-83
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素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在数年前,我曾把它借给一位朋友,朋友的反馈让我很高兴:"很久没读小说了,像砖头这样厚的小说我几乎都读不下去,只有这本例外。"这个评论虽算不得阳春白雪,却也真心实意。《荆棘鸟》也是我的最爱,屡读不厌。作家借助女性视角将女主人公梅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  相似文献   

8.
1969年,76岁的毛泽东主席远离戎马倥偬的日子已有20年之久。当年的6月3日,主席正在湖北武昌。这天晚上,月白风清,主席在一本大字号的书上又圈又点。心潮澎湃之即,他提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再读此传,为之神往。"是谁的传记,让这位自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一读再渎,并"为之神往"?这个人,就是陈庆之。  相似文献   

9.
王荣生  于洋 《纵横》2014,(7):19-24
跻身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 1949年,我17岁,已经在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汉科技大学前身)读了两年书。同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以后,我想去参加革命,于是去考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和中南军政大学本部,都被录取了,但哪个也没去成,因为家里不太同意。我家有四个人要去参加革命,除了我之外,我弟弟、  相似文献   

10.
辨读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弃疾墓所出铜器铭文二则。曾公子弃疾斗铭文器名前之字应为"■",与楚文字多见的"■缶"之"■"一样,当读为"赴",说明器物移动使用的特征。曾公子弃疾、甗铭文器名前之字当是"葬",说明器物属专为陪葬而造,"葬"字写法与秦系文字同而与楚系文字异,值得研究曾、楚文字时注意。  相似文献   

11.
正那一刻,我真开心,因为我战胜了爸爸。你肯定会问,小孩怎么会战胜爸爸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的爸爸是一位领导,他经常要出去开会,每次开会之前,他都要在家先读几遍,把稿子读熟。前几天,爸爸告诉我:"我又要出差了。"我望着他,失望地"哦"了一声。晚上,我在看电视,爸爸在一旁读稿子,只听爸爸念到:"各位‘领导’你们好。"刚念完就把一旁看电视的我引得哈哈大笑。爸爸生气地说:"笑什么?"我喘着气说:"‘领’导的‘领’读‘lǐng’不读‘nǐng’。"爸爸挥了挥手说:  相似文献   

12.
余绍明 《江淮文史》2014,(6):125-128
正1958年,我17岁,在湖北汉川一中读高一。当时反右运动刚消停下来,学校加强了政治教育,积极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新上台的教导主任从河南长葛中学取回了勤工俭学的经,学校就在汉水河畔办起了砖瓦厂。我们三天两头要去挑土、和泥、打坯、拖砖,干的活非常累人,大家都吃不消。不久砖瓦厂因汉水涨水办不下去,学校便又在汈汊湖区的汈北圈了一片地办起了农场。当时全国正掀起"大跃进"高潮,学校为实现粮食高产,工作开始转到以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读刘守华先生《走进‘寄死窑’》[1]一文,因其文中内容与胶东半岛的某些传说故事及风俗有些相似,特叙述如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湖北的"斗鼠记"与胶东半岛的"六十岁花甲子"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4.
偶读喻血轮,下意识地想起了废名。两人同乡,湖北黄梅人。喻血轮长废名十岁,两人均笔力了得。黄梅出五祖弘忍这样的禅师,又出喻血轮这样好文采的文人,让我顿生好感。  相似文献   

15.
儿子上中学后,迷上了读闲书,如醉如痴,涉猎广泛。我很担心这样会影响他读正书——课本。比如一天晚上,我已睡下,他还在自己屋里吟诵一首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相似文献   

16.
善读的眼光     
<正>西汉著名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何谓善读?清代诗人叶矫然有一说法甚合我意:"读者自当寻作者所指,然不必拘于某句指某事,某句指某物。当于断续离处,而得其精神要妙,是为善读。"文字无欺。它从不一味聒噪,而是安居一隅,似在静静守候着那善读的眼光,并在开卷与掩卷间,带去一缕清淡的会意馨香。  相似文献   

17.
《武汉文史资料》2020,(7):15-20
<正>有凤来仪,杏林添彩;以仁相济,德艺传馨。她是留学女博士,拒绝国外高薪毅然回国,主动请缨下基层进行健康扶贫,在京山市创建了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曾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荣誉。——摘自《2019"荆楚楷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撷英》我叫周静,1981年8月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9年,我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2008年起先后到德国、英国、美国留学深造;2013年回国就职,现  相似文献   

18.
阿瑜 《旅游纵览》2012,(4):71-71
<正>湖北读者舒玮娜:从第一次接触《旅游纵览》起,它就一直是我最爱看的杂志。每次收到我都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受益匪浅。《旅游纵览》在内容和形式上总是不断创新,而我最看重的是每期的专题策划。比如,2011年第6期"旅行中找回童心",第7期"跟着建筑去旅行",第11期"出  相似文献   

19.
正《旅游纵览》编辑部:我是《旅游纵览》杂志的忠实读者,我的网名是"龙的传人",实名叫龙德仁,我的工作内容与旅游相关,也与办刊有关,因此,每期必读《旅游纵览》杂志。我非常喜欢《旅游纵览》杂志,一是这里信息量大,内容翔实,还有一些作者的文笔也是非常优美的,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20.
王健 《炎黄春秋》2012,(2):25-27
我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到的香港。原计划到香港后再经越南去昆明读大学。但是有些人劝我,内地(指重庆、昆明)经常遭日本轰炸,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在我拿不定主意时,一位《大公报》的朋友给我写了个便条,介绍我先去看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