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超华 《四川文物》2020,(1):107-116
通过统计学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以性别考古为研究视角,从墓葬结构、死亡年龄、随葬品、合葬墓及二次葬等方面揭示了王因墓地所反映的两性差异。王因墓地两性在墓葬结构、墓室面积、死亡年龄上并未有明显的差别,而在生产工具、装饰品、随葬猪骨、合葬墓及二次葬等方面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石锛、石铲、石斧等主要为男性所使用,纺轮、石球主要为女性所使用;女性以腕臂环饰为主,男性则以发饰为主;男性以随葬猪下颌骨为主,女性则多随葬猪肢骨;合葬墓中,随葬品多摆放在男性一侧;二次葬多发生于男性墓葬。王因墓地的社会性质推测为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或处于偶婚制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广东佛山河宕、深圳屋背岭和博罗横岭山三处墓葬材料中反映埋葬习俗的特殊现象,尝试探讨岭南商周时期的性别差异、社会分工差异、两性地位及等级制度、社会组织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商周时期岭南墓葬中存在着用石锛与纺轮、砺石与纺轮标示墓主人性别的埋葬习俗,折射出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倾向,即石器加工制造及作战等活动主要由男性承担,纺织等活动主要由女性从事。横岭山墓葬已明确显示存在社会等级制度,且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横岭山一期,即商周之际。男女两性的地位在横岭山一、三期大致势均力敌,到四期,男性的地位已超过女性。家族组织在商代已存在,到周代在生产分工方面发挥了作用,呈现出家族分工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东周时期齐国平民两性墓葬在使用壁龛、器物底箱、陶纺轮、铜带钩、铜兵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与当时的文化观念、社会分工、社会财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墓葬面积、棺椁重数、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使用仿铜陶礼器等多种因素表明,男性的社会财富与地位整体高于女性。家族形态的变化对两性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族内部的亲缘关系逐渐淡化,而婚姻关系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一、女性民俗概述 民俗作为传统的“集体无意识”,经由历史凝聚、传承下来,是千百年来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沉积物。民俗的实质表现了极自然的人性、人情,可以说民俗文化有着最彻底的真实意义。而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我们看到女性民俗在社会文化中的真实存在。人类学家认为,基于男女两性在生理、社会方面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规范中引起了生计分工、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形制最具代表性的陶鬲为切入点,对罗山天湖商代墓葬出土陶器文化因素构成和墓葬葬俗进行了分析,认为罗山天湖商代墓葬与晚商殷墟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晚商中心文化势力衰落的一个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商文化墓葬的二层台上有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本文结合晚商墓葬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考察。发现同一墓组或分族的墓葬二层台放置的动物腿骨的种类具有一致性,这或是血缘关系或族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体现;二层台有动物腿骨的墓葬在其所在墓组的同时期墓葬中规模较大,二层台所置动物腿骨种类多少和墓葬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二层台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周代"奠竁"礼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晚商和西周墓葬中出土的窄长条形或梯形砂石器是专门用于丧葬的石质礼器,应定名为平首石圭。平首石圭仅见于晚商和西周时期受商文化影响较重族群的墓葬,是商式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首石圭与石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平首石圭多出现于女性墓,而石璋多见于男性墓,同一墓地两类器物的墓葬分群分布,可能与不同家族对石质礼器的选择有关。平首石圭同其他商文化因素器物共同消失于西周中晚期,或为西周时期礼制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随葬品共存关系为基础,结合人骨性别鉴定,并利用对子墓、秦墓材料的验证,辨识出关中西汉中小型墓葬中的"性别代码"。认为兵器、工具、砚研、铁杵臼为男性性别代码,纺织用具为女性性别代码。而以往认为是女性专用品的耳珰、手镯可能并不具有性属意义。该研究可为关中西汉墓葬的性别判定,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在方法上,亦可对缺乏人骨鉴定的"性别代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南荥阳西司马遗址晚商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司马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西司马村西北部,2005年6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晚商墓葬82座,墓葬排列分布比较有规律,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这批墓葬的发掘对了解郑州地区晚商时期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共发现139座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根据随葬品的数量差异,可分为三个等级。在前人的分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墓葬的等级分布、墓主性别和墓均随葬品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梁王城遗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出现了具有分层社会特征的社会分化现象,但明确的社会阶级尚未形成;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但男性和女性的性比存在异常,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社会性别秩序的重要表征,它在性别间制造出区隔,由此也划分出两性各自的价值与职责。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女性身穿男装、手持刀枪,走上街头,争取佩戴武器、参与战事等权利,这是法国女性史上女性第一次正式提出平等的诉求。她们的行为遭致男性革命者的激烈反对和压制。本文从剖析大革命时期"亚马逊女战士"服饰入手,揭示当时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所遭遇的困境:革命者认为允许女性身着男装会导致女性寻求更多的权力空间,这无疑有悖于他们心目中自然合理的社会秩序对两性角色所做的安排。男性竭力维护传统性别秩序的权威性,这是他们压制女性易装诉求的根源。服饰现象中显现的张力实则是两性在权力话语上的对峙。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8,(5)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是近年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对于探讨芮国历史、两周丧葬制度与社会风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生物考古的角度着手,对梁带村芮国墓地小型墓葬居民肱骨、股骨、胫骨进行测量研究,发现男女性居民四肢骨发育程度差异不明显,再结合小型墓葬体量、形制与随葬品等方面分析,得出梁带村芮国墓地小型墓葬女性社会地位较高的结论。表明芮国女性承担了除家庭之外更多的工作,男女性存在性别分工。  相似文献   

13.
荥阳小胡村晚商墓地应为晚商"舌"族家族墓地,小胡村M22、M28是晚商"舌"族中小贵族墓葬,年代应在殷墟二期晚段。两墓所出"舌"铭铜器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舌"族铜器。从两座墓葬随葬青铜器的差异看,两座墓主生前在军队中应分属不同兵种。1933年安阳薛家庄出土"舌"铭铜器的殷墓墓主应属小胡村"舌"族一员,身份应为"舌"族高级贵族或族长。小胡村晚商墓葬随葬青铜器、玉器,罕见陶器以及普遍铺放朱砂的葬俗,与同时期殷墟及郑洛地区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盛婷 《神州》2013,(8):245-246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记者在传媒领域乃至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社会、家庭、自我等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于女性记者角色的不认同性仍凸显在社会中,阻碍着女性记者这一群体的前进脚步。本文将从女性传统性别角色与演变发展、记者角色与女性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差异、女性记者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优势、女性性别角色与记者角色的磨合途径,这四个方面探讨女性性别角色与记者角色的冲突与磨合,浅析现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商时期墓葬内的圆陶片应是与木质等有机材料合组成器。器类可能是木觚,且有的髹漆。圆陶片涂朱应是髹朱漆的反映。青铜时代初期的二里头时期,就形成了作为礼器的铜爵、漆木觚组合。早商时期继续沿用,部分漆木觚被铜觚替代;而晚商时期形成了铜觚爵组合的礼制,漆木觚几乎被铜觚取代。漆木觚与玉柄形器共同用于丧葬礼制中,应是周代"祼礼"的早期反映。此外,为维护夏至早商时期政教合一的政权,不排除涂朱圆陶片有单独作为丧葬工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二项式分布假设检验方法对黄河流域从裴李岗到大汶口晚期和马厂期男女墓葬中随葬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劳动按性别分工的问题。这些墓葬的年代范围大致为公元前7000年至2000年之间,正是处于农业生产出现不久后的发展期。根据统计分析,可将随葬工具分为3类:(1)主要由男性使用的工具,(2)主要由女性使用的工具,(3)男女共同使用的工具,其中前两类可视为与性别相关的工具,并计算了每种性别关联型工具在各自遗址或墓地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中(1)社会劳动中性别分工的增强和细化(性别关联型劳动工具比例的增大和早期一些男女共用型工具晚期转化为主要系男性使用)和(2)男性在社会劳动中优势地位的完全确立(于大汶口晚期在性别关联型工具种类中,主要为男性使用的工具占绝大多数,而主要为女性使用的工具仅留下纺轮一种)。根据这一结果,简单讨论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焦作温县南平皋东周墓葬的7例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南平皋东周墓葬两性居民平均死亡年龄为42,43岁;女性颅骨在种族特征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应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古华北类型居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58.09厘米,处于同时代北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中的中等偏上水平。在南平皋东周人骨上也发现骨性关节炎、创伤、龋齿、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生前脱落等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8.
2001年3~5月,深圳市博物馆、市文管办等单位对黄竹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的遗迹有商时期灰坑1座、墓葬11座,春秋时期的墓葬5座,出土较多陶器、玉石器和少量青铜器等遗物。其中商时期遗存可分为二组,第一组的年代约在早商的偏早阶段或早商时期;第二组的年代约在早晚商之际。  相似文献   

19.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的东周女性史研究往往强调女性在东周时期社会地位逐渐式微。然而从考古学视角观察,女性贵族社会身份地位在东周时期却并非单向的跌落。春秋早期,女性贵族墓葬随葬器物延续西周以降的趋势,与男性贵族存在一个显著等差;春秋中期后,女性贵族墓葬随葬青铜器物组合层阶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渐向异穴合葬男性配偶墓葬靠拢;春秋晚期,"夫妇同庖俎"(即合卺)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社会现象,女性贵族身份地位有了一个质的提高。这标志着贵族家庭婚姻制度及财产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示社会基本构成由大家族向核心家庭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