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以智先生真身墓葬究竟在哪里?有人以《青原山志》的记载为证,认为方园寂于江西安福县北华山,真身葬于青原山。我以为《青原山志》的记载是不正确的,方以智的真身墓葬应该是在安徽枞阳县的浮山北麓。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定煤炭资源大约生成于两亿三千万年到两亿七千万年前的二迭纪石炭纪地质年代.其煤炭的采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平定城东南50里的东浮山,山脉呈红褐色,山石很轻,入水不沉,故名浮石.因此,此山也以此为名曰“浮山”、山顶上有一古庙,称“娲皇庙”.娲皇,即女娲之神.传说,在我国古代有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在古书《淮南子》和《太平御览》里记载:  相似文献   

3.
《沧桑》2011,(1):272
近日,由山西省浮山县人民政府主持,县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组织点校整理的明、清《浮山县志》出版。这是浮山县文化领域里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继新编《浮山县志》《龙角山志》等志书出版之后的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北宋杨杰撰写的浮山《隐贤岩记》摩崖石刻详细而简洁地叙述了晋梁至北宋时期浮山佛教嬗变的史实,由此可以窥见杨杰丰富的理想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也为研究浮山的佛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传世文献及后世学者有关晋始封地的记载、论说,观点纷呈,至清际大体上定格于翼城说与晋阳说之争。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为晋始封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考古材料,天马-曲村遗址、翼城南梁故城遗址、浮山桥北先族墓葬等的发现和发掘,以及甲骨文、《唐子爵》、《文王玉环》、《晋公■》、《叔夨方鼎》、《■公簋》等相关铭文研究的深入,无疑是目前讨论晋始封地的有力素材。  相似文献   

6.
弦蒲薮为古代著名“九薮”之一,其记载最早见于《周礼·职方氏》。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自然地理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弦蒲薮中心可能位于今陇县县城西约19.2公里处,即千河干流上游曹家湾镇坡底下村东部的河谷地带,沿千河河谷向西部与东南部延伸。弦蒲薮可能于西周末年幽王时因地震山崖崩坍堰塞而成,后逐渐淤平。  相似文献   

7.
<正>浮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北岸的枞阳县浮山镇境内,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三面环水,远望犹如一叶轻舟飘浮水面,构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梦幻镜界,古有"海上蓬莱""江上绿叶"之誉。《安庆府志》形容其:"自地视之如滀,自江视之若浮。岩壑相属,玲珑幻异,别具奇观,诸名山中得未曾有。"明钟惺赞其:"无岩不花,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洞不花。"自古以来浮山就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与黄  相似文献   

8.
浮山桥     
正浮山桥,清代古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浮山村下浮山湾东北部的一条南北向河港上,系青石结构的单孔石桥,桥面全用方块青条石砌筑,侧面局部砌筑有少许红砂石,基础两端叉开成八字形状。桥全长18米,中间宽5米,两头宽5.3米,跨度8米,顶厚0.6米,内顶距水面3.8米。浮山桥因此地大浮  相似文献   

9.
邺下古渠考(三)张之五道万金渠万金渠见于记载者有五,今犹存三。(甲),魏武万金渠。此渠见载于《邺都故事》云: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都邺之魏,有二,魏武帝与东魏。此处不指东魏。东魏天平间之...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带,山地中的地质结构复杂,地层发育齐全,成矿地势优越,由此形成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可谓山必有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中,煤炭的资源尤为丰厚,素有“煤海”之称。据勘测统计:截至1985年,山西省含煤岩系分布面积6.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6%,预测储量8710亿吨,已探明储量2238.9亿吨,居全国第一。山西煤种齐全,煤炭的蕴藏既有广泛的分布,又有相对集中的矿源。关于山西煤炭的认识历史悠久。在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石炭的认识。在山西平定东南,有座山叫东浮山,东浮山有女娲庙,明代詹事府詹事陆深写了《浮山…  相似文献   

11.
英藏敦煌文献S.529(V)号《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周里数,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扬州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敦煌文献S.529(V)号的记载为依据,利用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五代时期扬州城存在的事实,同时利用该文献对扬州城的规模和城门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传驿制度起源甚早 ,到汉初时已发展具备一定规模。本文根据《二年律令》中相关的记载 ,详细考证了汉初传驿制度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敦煌畜牧区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五代敦煌畜牧区域研究郑炳林敦煌在汉武帝设郡之前是个游牧区,设郡之后,汉朝从中原地区将大批汉人迁徙到敦煌农耕屯田。尔后,历代王朝不断徙民敦煌,修渠造堰,推广牛耕,使甘泉水流域变成农业区。从敦煌文书关于唐五代敦煌水渠、村庄分布的记载来看,农业区主要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918年连横编著的《台湾通史》和清代编修的6部《台湾府志》中的寺庙记载为基础, 从寺庙的分布、数量、规模和主祀神等方面, 分析明清时期台湾地区宗教信仰状况及其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06,(9):40-40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5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5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16.
1983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座早商城址。[1]它与自两汉以降的历代文献记载,以及出土的唐代墓志的记载,认为堰师为商都毫、西毫、景毫、尸乡和毫邑的情况是完全相符合的。[2]这一考古实物资料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合,具有突破性的考古新发现,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一扫自70年代末期以来学术界曾一度刮起的一股怀疑、否定自两汉以来历代学者所广泛承认的,有关偃师为商都毫(或西毫)的文献记载的思潮。[3]偃师商城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文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筑群基址规模这一概念出发,对文献与考古资料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既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规模随时代发展而逐渐缩小的趋势,也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规模可能是一个规制性的问题,即在大约相近的时代,同等级别的建筑群,如宫殿建筑群,其基址规模也是大体相当的。而同一时期建筑群中,等级较高的,其基址规模也比较大,因而,基址规模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不可替代的等级符号性建筑要素。从这一概念出发,本文对《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思想做了分析,得出了更为接近古人记载的王城规划图式,并依据文献史料,发现金中都宫殿、元大都宫殿、明中都宫殿,甚至明南京圜丘坛,都采用了周回9里30步的基址规模尺度,此后的明南京、明清北京又沿袭了明中都宫殿的基址规模。而这一规制可以上溯到宋西京洛阳宫殿、宋汴梁金明池琼林苑,乃至隋唐洛阳宫城、北魏洛阳宫城的基址周回长度和基址面积规模。  相似文献   

18.
乾卦六龙态的天文含义研究--《左传》"龙纪"历法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昭公四年的“龙纪”,是上古以苍龙星为历象的太阳历的记载。这个苍龙星星象在《易经》乾卦六爻爻辞中有形象的描述,根据寅月“见龙”、午月“跃龙”等记载,可知其观测年代当在夏代以前。这种借龙“以喻天之阳气”的龙纪历法流传至先秦秦汉,或称“易历”、“气历”;或称“律历”、“甲历”。它以天干记日,十日为旬,六旬为甲,六甲为岁,一岁360日;并通过不记在日序之内的56日的过年日使历年长度略等于回归年长度,从而形成了原始社会晚期一部较实用的历法。  相似文献   

19.
袁上 《清史研究》2022,(6):81-96
清末民初,由于垫支堰费的赔累、预收堰款的困难与水利纠纷的频发,成都平原地区的堰长一职“人人视为畏途”,民间用水群体开始主动向官府“报换”堰长,并形成了适应性办法——轮充制。这些转变却使堰长逐渐脱离了地方精英的身份,“殷实”“谙练”等遴选标准不再被置于首要位置,民间治水在组织运转上陷入困境。官府积极介入堰长换任进程的同时,民堰也试图主动“借用”官府之力以保障堰长制的有效施行。堰长换任这类水利事务所体现出的地方社会官民互动,既存在官方的主动下渗,更展现为民间治水在困境中的能动性诉求,双方的互动是在共同意志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资中县北岩摩崖造像,是一处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而集中的石刻造像群。《重修北岩院记》是记载唐代资州北岩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石刻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可考知碑中"前定边节制大夫、扶风公"为窦滂,北岩摩崖石窟第30龛的造像年代在咸通末年。同时,订正《资治通鉴》中记载窦滂由定边军节度贬康州司户实为"斥徙"资州刺史的错误,并增补《唐刺史考全编》资州卷任职刺史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