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熟悉敬爱的周伯伯。我初次见到周恩来伯伯是在八、九岁时。那天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友谊电影院演出淮剧,我坐在周伯伯身边观看演出。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15岁时投身革命,经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绍结识了王伯伯(王元化先生)。他长我父亲四岁多,当时是上海地下党党员,文章也写得好,我父亲视他为兄长和朋友。父亲后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回到上海,我们家和王伯伯家开始频频走动。  相似文献   

3.
尽管历史不好假设,但当《世纪》杂志蹒跚着走过十载时光,我的脑际不时会闪现。倘若没有萧乾先生就不会有《世纪》杂志”的念头。萧乾先生夫人文洁若女士曾对我说:“萧乾对《世纪》杂志很有感情。”话语朴实,意味深长。今天,在《世纪》杂志迎来十岁生日之际,在萧乾先生离开我们五周年之时,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萧乾先生对《世纪》的那份浓浓情意。  相似文献   

4.
我的伯伯彭德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子。过去,我年轻幼稚,对伯伯了解的很不够,庐山会议后,真以为他犯了严重错误,内心非常沉痛,又为伯伯惋惜。当时,我对政治上的风风雨雨还不太懂,只觉得作为他的亲人应当从生活上关心他,照顾他。后来,和伯伯接触多了,他的言谈举止熏陶和教育着我,使我懂得了不少事情,对伯伯也开始有了真正的了解。 伯伯没上过几年学,但他爱读书,特别注重联系实际。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工作实践,他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平时,伯伯常说他是个大老粗,相当缺乏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对工业是门外汉,对农业也不大懂,很需要学习。他走到哪里,书箱总提到哪里;直到生命垂危,他也没忘记他的书。 伯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很多同志在研究他,学习他。下面,我把我所保存的伯伯在一九五九年写的一篇评论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札记,献出发表,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赖晨 《钟山风雨》2013,(2):35-38
1999年11月16日,在汕头市区一幢商住楼俭朴的小单元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小说,满脸悲戚地对《广州日报》记者说:"据说萧乾逝世了,你知道吗?"记者点点头,她继续说:"那天我突然做了梦,梦见萧乾坐在椅子上,面带着微笑,过了几天就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对她来说,年轻时与萧乾的那段恋爱经历是一生中最为美好浪漫的回忆.那么,这个耄耋之年的老太太是谁?她和萧乾有过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是谷城伯伯一百周年诞辰,也是伯伯离开我们将近两年的时候,记忆又一次把我带入了清晰的昨天。他老人家生前对我的关怀、教诲和勉励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1994年夏天我到上海出差期间,公事之余每天都随伯母一同去医院探视病中的伯伯。当时,他老人家腰间挂着一个盛胆汁的塑料口袋,可精神尚好,仍很健谈,像过去一样事事关心,问这问那;思维清晰而敏捷。对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我在沪期间,正值江泽民主席刚去探望他老人家不久,伯伯向我介绍了一  相似文献   

7.
八十高龄的外祖母还喜欢读书。1992年的一个冬日,她在读《琼瑶自传》时,突然叫我母亲:“国光,你快来看看,这琼瑶恐怕就是小凤凰呢!”戴着老花镜的外祖母把《琼瑶自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书来;认真读了一阵后说:“不错,琼瑶笔下的程伯伯,就是我爸爸,霍伯伯的大女儿,写的就是我了。”外祖母感慨地说:“想不到你陈伯伯一家去了台湾!凤凰那时好像只有七、八岁,而今也出息了!她写你爸爸坤的事,一定是你陈伯伯、陈伯母告诉她的。这是一家忠厚人啦,几十年了,还不忘旧情!”“写信和他们联系一下吧?”母亲征求外祖母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拾麦穗     
向晓 《中国土族》2023,(4):67-68
<正>记忆是件很奇妙的事。有时,它成了过滤器,滤掉的多半是平淡寻常的,剩下的便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受教一生的。一到夏末,田野里黄灿灿的麦穗低垂着头,近了,会听到株间穗头暴裂发出噼啪作响的声音,像在传递丰收的交响乐,也在提醒农人赶紧收割。这个时节,泛起了我儿时的记忆,田间成了课堂,我们成了跟随老师脚步的学生,踏行于麦茬中,捡拾农民伯伯遗漏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邓小虹 《世纪》2023,(5):57-61
<正>我印象中的三伯伯一家我的爷爷、奶奶一共养育了六个儿女,四个男孩,两个女孩。父亲邓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一位比他年长10岁的三哥叫邓叔群,我们从小叫他三伯伯。童年时代我家住在城里,三伯伯家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被称为“特楼”的一座灰砖楼房里,当时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为我国现代科学各学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学家。平日两家人走动不多,  相似文献   

10.
有很多记忆,早已被时间抽空。但一些片段却始终在,即使记忆中的人,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那年我6岁,表哥7岁。因为调皮捣蛋,母亲早早便将我送入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表哥家虽在另外一个城市,但在提前入学这件事上,他与我有着同样的待遇。一年级过后的那个暑假,我"获准"去表哥家玩。白天,  相似文献   

11.
今年12月22日是王炳南伯伯逝世15周年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王炳南伯伯是和蔼的长者,是我的忘年交。我认识王炳南伯伯是在1971年4月4日,当时我和哥哥一起随父亲到江西上高县外交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我们父子三人被安排在一间九平方米的房子中,张灿明夫妇、焦若愚夫妇就住在我们的隔壁。父亲带我熟悉环境,走到住所旁的一片小树林时,我看到有三个人迎面走来,父亲惊喜地小声告诉我:我是王炳南。父亲和炳南伯伯同时紧走几步,炳南伯伯一把拉住我父亲的手,大声说:“希禄同志,你好吗?我好想你,我想你会来的。”“王部长,你好,裕云同志好吗?”炳…  相似文献   

12.
我从儿时就喜欢玩泥巴,一玩就忘了时间。11岁跟舅爷爷学土陶制作,好像我生来就是做土陶的命,只学了半年就出师回家自营了。开始制作最多的是"资玛",也就是藏民煮酥油茶的茶罐及煮汤、煮肉的土罐,其次是煮杂锅菜的火锅,冬季我们河谷地区气候寒冷,长年待客,火锅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汪雅梅 《纵横》2008,(2):49-53
我的父亲汪金丁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执委,同胡愈之伯伯是老相识。1932年1月胡愈之在商务印书馆编《东方杂志》新年号"新年的梦想"专辑。专辑分为"梦想的中国"和"梦想的个人生活"两部分,共发表了142位社会知名文化人士的"梦想"笔谈,宣传革命思想,金丁(笔名)也是其中被约稿者之一。因参加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4.
大漠真情     
1971年中秋节前,父亲从生产队借了头驴,带着我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腹地的敖伦淖去探望伯伯。父亲给伯伯准备了很多蔬菜,还有一杆盘秤,那是伯伯之前特意交代的,因为原来的秤,已经不能用了。我家离伯伯家有180多里,其中要徒步穿越90多里的沙漠。沙漠里迷路是常有的事。那天,我和父亲就迷了路。不过,总算在天快黑的时候,我们来  相似文献   

15.
父亲陈赓离开我们时,我还在上小学四年级,不满11岁。儿时的我非常困惑,怎么也不能相信那样一位和蔼可亲、永远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爸爸会不在了,会睡在丁香花园里再也醒不过来了。  相似文献   

16.
普通温州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4,(19):80-80
01活得累 我只能算半个温州人,我妈江西人,我的父亲在13岁时就和温州一家人里的麦狗一样离家出走,和我的伯伯以及几个同乡去安徽江西等地弹棉花。  相似文献   

17.
正30多年前,生活在安徽芜湖农村的我最爱听广播,可那时农村穷,哪有钱买收音机,正巧我家门前电线杆上有一个大喇叭,于是,听大喇叭广播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新闻与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等节目我最喜欢,而最爱听的就是"对农村广播",儿时的那一块"小麦试验田"就是在听了这个节目介绍后实现的。那是1979年的一天晚上,15岁的我在听"对农村广播"  相似文献   

18.
高原足球队     
我是一个球迷.成为一名足球健将是我儿时的梦想。7岁的时候我就加入了校足球队,后来随父母来到拉萨.但从没放弃过梦想。  相似文献   

19.
在作家萧乾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注意到有一个精美的花篮是台北作家林海音及其丈夫何凡敬托他们在北京的亲友安放的。萧乾与林海音有着长期的交往和友谊。萧乾比林海音年长8岁,是蒙族人;林海音是客家人。这两位出身、经历迥然不同的海峡两岸作家,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早年都居住在北京,都把北京当做自己的故乡,而且至今仍然在习性、爱好、语言和文字上,保持着未经岁月磨灭的那些“京味”。1988年8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第52届国际笔会年会上,林海音与萧乾初次相遇。他俩同韩国作家许世旭,进行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和韩国之间文化交流的…  相似文献   

20.
我与萧乾的结识是在1986年。当时我是中央统战部干部局一处处长,负责联系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那年5月9日,我拜访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吴庆彤,他刚由国务院副秘书长转任参事室主任。他是我很敬重的老同志,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统战意识较强,也很尊重周围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