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记载墓田吉穴的唐代墓志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唐代实际流行的取吉穴的葬法。研究表明,唐人多据"六甲八卦冢"的原理取"四吉穴",并结合五姓所属有所偏向。此外还有其他取吉穴的葬法,总体反映了唐代民间葬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奎山与驮篮山发现的8座唐代中后期砖室墓,墓葬类型多样,出土器物丰富,为研究这一时期徐州地区的葬制、葬俗及物质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贵山地。贵州是岩洞葬与悬棺葬的分野之地。贵州岩洞葬主要时代为唐代以降,迄今已发现近百处。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贵州岩洞葬是研究这一古老葬俗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吴桂兵 《江汉考古》2004,(4):54-57,53
本文介绍了湖北三峡库区巴东县孔包河遗址新出的一件青铜佛教造像,在形制、考古发掘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峡江其它地区的发现,初步将其定为唐代的造像。并进一步结合文献的记载,探讨了唐代巴东地区佛教传播的情况,同时指出该发现对于峡江地区沿江河聚落的信仰内涵及佛教造像系统分区研究均具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葬俗作为人生礼俗的内容之一在民俗学中备受关注,以瓮棺葬形式埋葬未成年人是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到晚期阶段曾一度流行的习俗。与中原和江汉地区相比,本区瓮棺葬以"陶片覆盖葬"为主,"完整陶器装入葬"较少,在葬具的组合和墓主年龄及埋葬位置等方面亦存在自身特点。海岱地区先民在向西拓殖的过程中主动引入了豫中地区的瓮棺葬俗,并且加以改造来适应自身文化。民俗学理论中关于葬俗传播和变异的研究为阐释史前时期海岱地区瓮棺葬俗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君雷 《江汉考古》2006,1998(3):60-68,94
文章对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进行全面检讨。首先将车轮纹饰分为若干种类,其后以发掘报告为依据讨论各类车轮花纹砖的年代,最终归纳出峡江地区车轮纹饰的演变线索。文章以为,峡江地区的车轮花纹砖大约出现在新莽至东汉初期,东汉中晚期至东晋最为流行,南朝仍有发现。文章同时分析了各阶段车轮纹饰的时代特征,并且简要讨论了与车轮花纹砖相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韦正 《东南文化》2005,1998(4):45-57
大坟坝三座六朝墓葬是有封土的家族墓葬群,皆为刀把形墓葬,峡江地区东汉即流行用子母砖套接的曲折线形券顶式的刀形墓葬。三座墓清理出数量不等的陶器,有陶釜、甑、罐、盆和完整的炊器、日用器,其装饰绳纹富于原始特色。墓葬有打破关系,六朝墓里有东汉遗物,把前代墓葬遗物再放置新墓葬内,是否是该地区的一种葬俗,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成人瓮棺二次葬是郑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特征之一,葬具形式主要是"伊川缸".瓮棺作为史前时代最早采用的葬具形式,则是在二次葬普遍流行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物实施厚葬的具体反映.而这一葬俗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中最早萌发,并可能在其东渐过程中逐渐得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早期道教文献资料可知,南京、两广地区东晋至南朝墓葬中所出符文牌(砖),与这一时期流行的道教真文关系密切。这些符文牌(砖)在墓中有禳煞镇墓之用,很可能是从两汉“五石”镇墓到唐代“五方镇墓真文”镇墓方式的过渡。结合墓葬年代等信息,推测在墓葬中放置道教符文牌(砖)这一葬俗,应是由当时都城建康向两广地区传播。  相似文献   

11.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17年3~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辉县人民医院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唐代墓葬25座。这些墓葬排列有序,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为研究豫北地区唐代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江西婺源地区发掘一座小型宋代券顶砖室墓,墓葬形制与随葬品都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墓葬中出土了一面"破镜",反映了一种埋葬风俗—破镜重圆。这种葬俗从唐宋时期开始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西地区流行,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4.
腰坑墓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学者们多把对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这一葬俗文化起源问题的讨论上,并较一致地认为该葬俗最早起源于河南地区。本文对发现的有关材料进行梳理,围绕中原地区先秦时期腰坑墓的起源、用途、性质、发展演变等进行了分析,以澄清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认为,腰坑墓的葬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其起源亦非河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三峡地区发现的23例六朝至隋唐时期的多人埋葬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分期和多人埋葬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这种葬俗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多人、多次、分层次、多时期葬死者于一室是三峡地区六朝隋唐墓葬的重要特点,它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蛮人"与"夏人"葬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秋,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重庆巫山县江东嘴遗址,西晋大墓(M7)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有5人合葬。出土青瓷器皿、金银发饰、串饰、铜带钩、铜镜、铜弩机等30余件(组),出土器物的形制、种类与同时期北方地区晋墓所出十分接近,为研究西晋时期峡江地区的葬俗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陈昊雯 《中原文物》2020,(1):116-123
吐舌镇墓兽流行于东汉峡江地区,除峡江外又以南阳襄阳地区所出最为集中,本文对这两地的吐舌镇墓兽进行了梳理。通过与南阳画像石中灵怪形象的对比,认为两地均继承了巴楚鬼神崇拜传统的一些因素,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南阳襄阳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是镇墓兽在此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吐舌镇墓兽在南阳襄阳地区主要流行于大中型墓葬中,这反映了峡江与中原地区在东汉时期可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2021,(2):45-53,中插1-中插2
2020年4-5月,镇江博物馆在句容市宝华镇牡丹西路北侧清理了四座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砖室墓,出土文物64余件(套).四座墓均为"凸"字形单室券顶墓,其中M1保存基本完整,出土文物丰富,尤为可贵.这批墓葬为研究南京、镇江地区六朝墓葬制度演变和葬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峡江地区的陶屋模型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同时,干栏建筑和带有檐廊房屋模型的流行体现了这一地区陶屋模型的地域特色。峡江地区的陶屋模型是在东汉时期庄园经济流行的社会背景之下出现的,是在事死如事生的儒家孝悌思想和厚葬等丧葬观念的影响下,将陶屋等田宅庄园等作为墓主的墓主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至今,山东地区曾出土了4件片状的扁薄玉琮,出土时均放置或穿戴于墓主手臂部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玉琮形制及葬俗。此种扁琮穿臂葬俗是受到良渚文化玉琮及其葬俗的直接影响,抑或也有若干红山文化玉方形器形制方面的间接影响,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在海岱地区杭头等遗址形成,并在海岱地区延续至龙山文化早期。随后西传至今晋南地区的清凉寺及陶寺遗址一带并有所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