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7年4月28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称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0月8日,依循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政权构架设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试行五院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设立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政府机构。1930年1月6日,考试院正式成立,并由此在中国文官制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1931年7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届高等考试为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总理遗教试行五权制度后行使考试权之创举,国民政府称之为“国家第一次抡材大典”。国民政府为举行考试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1929年8月公布《考试法》,《考试法》规定,应高等考试之资格为:“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时人存在种种不同的评说。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考试名目应为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考试性质是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考试原则是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应否对公职候选人进行考试;考试录取是凭录取还是分区定额;考试方法是论考试还是新式测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始终未得到妥善处理,致使该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缺憾。  相似文献   

4.
蔡梓 《史学月刊》2023,(2):85-92
1931年12月4日,法国挑起西沙问题。这是国民政府始料未及的。疲于应对内忧外患的国民政府始终将西沙问题置于视野边缘,其反应总体上是“应付式”。国民政府连续对法交涉,不断完善证据链,又在九小岛事件发生后确立“首防日本”原则以应对西沙问题和九小岛事件,并着手推动西沙基建和整合朝野的南海海疆认知。在此期间,由海疆危机所激起的汹汹舆情对国民政府起到鞭策与支持作用,并与国民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中方对法方掷地有声之回应。总之,20世纪30年代初,中、法在西沙问题上的较量尽管呈低烈度,却无疑强化了中国的海疆意识,是中国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国民政府的应对虽有缺憾,但不可否认还是为中国后来因应南海诸岛问题提供了文献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顾孟余案"是监察院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政治风波,而且对以后监察院的弹劾制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弹劾制度的运行程序为线索,对"顾孟余案"进行解读,并分析监察院弹劾制度及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制度设计、运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天的监察制度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国民政府军队几乎在每次重大战役中都有大量的兵员损耗,为了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国民政府采用了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既尽力招募志愿兵,也大量征集义务兵.特别是在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大力推行以征额配赋为特征的义务兵役制度,使义务兵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主要兵员来源.虽然由于当时实行义务役制的基础尚不具备,制度本身亦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黑暗,导致征兵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影响了国民政府兵员动员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集到的兵员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基本上满足了作战部队兵员补充的需求,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共和体制下的国民政府为消除西藏在国家行政上的"特殊之形式",谋求对其政教合一制度进行改造,实施政教分离,改变长期以来西藏政教合一、宗教至上的社会状况,实现西藏与内地的政治一体化,从而巩固边疆。但由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中央若即若离,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民政府在处理西藏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政策层面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反映了其在推行政教分离和维护政教合一制问题上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8.
国民政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既颠覆了原有的北洋政权,也对乡村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国民政府建立后,地方自治推行的失败使得国民政府未能自上而下构建乡村基层权力网络,国家权力的组织、功能边界并未得以大幅扩张,清末以来社会自然演绎形成的乡村权力结构仍然顽固存在。国民政府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乡绅阶层为中介实现的,同时乡绅阶层借助于保甲制与国家权力之间构成制度上的关联,进而获得政治权威。这导致国家权力未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也为国民政府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刘相平 《史学月刊》2003,(4):126-128
国家审计署组织编写《中国审计史》 ,笔者有幸侧身其中 ,参与编写中华民国时期南方革命政府的审计历史。几经焚膏继晷 ,我们终于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消化于心 ,个人认为从制度建设角度来考察这段历史 ,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因此 ,利用所掌握的丰富的档案资料写成拙文。南方革命政府 ,是指 1917年后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先后建立的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陆海军大本营 ,和 192 5年 7月 1日改组成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随着北伐战争胜利 ,国民政府迁至武汉时 ,南方革命政府结束其历史使命。本文试图通过对南方革命政府的审计机构的建立、法律法…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课程改革,对考试的改革呼声很高,在新的课程理念面前,考试问题的症结也凸现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关于中国教育历史的评价中说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这种教育体系对于一个人养成思想与行为的和谐一致,是有成效的。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的确,我们教学中围绕考试的问题很多,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有深层次的改革。然而,认为“考试是万恶之源,应取消考试”未免失之过激,而认为“考试要承担起测评出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责”以及“考试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快乐”等也不够现实。对考试的改革要建立在对它全面、科学的分析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田兴荣 《史学月刊》2007,4(6):53-58
六厘英金庚款公债,是国民政府以英退庚款为基金,在国内外发行的粤汉铁路建设公债。其成功发行与庚款基金确切担保、中英共管机制建立、国民政府高度重视及英国政府合作密切相关。该项公债,不仅为粤汉铁路提供了专项建设基金,也较大地提高了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债信,而中英共管机制的建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曾一度面临解决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的有利时机。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内部分歧重重,以及二战后最高当局忙于内战,没有能够在该问题上达成任何政府共识,最终丧失了解决琉球问题的法理权。而且,伴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加剧以及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后败退台湾,琉球问题被美国所操纵而成为美、日冲绳问题,从而给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留下深深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3.
1943年,为了平衡棉农与粮农负担、扩大棉田面积和增加棉花产量、解决后方用棉等问题,国民政府在主要产棉区实施棉田征实制度,即棉田征棉,粮田征粮。棉田征棉使国民政府多少控制了一定的棉量,可以兼顾军民用棉;棉农亦免除了卖棉购粮缴纳田赋所受的剥削与麻烦,产棉地区的粮价也不致因棉农的争购而骤涨。国民政府规定凡实施棉田征棉地区,所有棉田一律不准改种粮食,并采取对棉农贷款等优惠措施,对于保持和增加棉田面积、促进棉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棉田征棉并未达到国民政府的预期目的,不仅在解决国家战时用棉问题上作用极为有限,而且对征粮的影响较大,反映了国民政府实施棉田征实制度的困境与无奈。  相似文献   

14.
王真 《民国档案》2003,4(2):67-75
抗日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力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种历史性变化撑硬了国民政府的腰杆 ,促其加紧外交上的努力 ,去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一方面 ,它重新同美、英交涉 ,准备废除不平等条约 ,以谋求中国在法理上的平等地位 ;另一方面 ,则是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施展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这些努力 ,顺应了中国国际地位水涨船高的趋势 ,同时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为中国获得大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一、国民政府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大国一般是对国际事务能够发挥强有力影响的国家。它必须在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关于战后中国对日讲和政策之研究,大多以1952年4月28日签订之《日华和约》为主要对象,而对于1945年至1949年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日讲和构想之研究则明显不足。部分学者主要将焦点集中于战争赔偿、战犯处理、战俘和日侨之遣送等问题。近年亦有学者关注战后日人留用等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足以揭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日讲和构想之全貌。笔者利用《蒋介石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外交部档案,以及国史馆等相关资料,考察国民政府外交部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所制定的一系列对日讲和政策,揭示国民政府对日讲和构想之全貌,从而加深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中国取得了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成为较之前历史阶段更为突出的问题。这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企业的关系更为敏感。国民政府与国际石油公司关于石油事务的交涉即是一例。国民政府设立国营中国石油公司、开发石油资源和管制石油进口都与在华的国际石油公司产生矛盾,美国政府亦卷入其中。这一系列事件是战后中国政府实现经济自主的重大实践,也是对外国在华经济利益集团的直接挑战,涉及经济发展模式选择、自然资源开发主导权和外资公司管理等经济自主的核心问题。这一例子不但反映了近代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企业关系在战后的转变和美国政府与企业对中国的压力,而且也使我们窥见近代中国在获得政治独立后经济自主能达到的程度及所受的限制。它折射出战后中国历史诸多重要变化中的其中一环。  相似文献   

17.
李月翠  孙海涛 《沧桑》2008,(6):24-25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制度的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档案资料的逐步公开,外国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入,学者研究视野的开阔,该领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学术进展。尤其是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变化,国民政府政治制度的研究得以真正建立、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统一高考始于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8年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并制定了《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当时的统考定于当年的9月1号到4号,国民政府在重庆、武昌、贵阳等12个城市设立报名处,办理新生报名、考试等事宜。笔试分为文法商师范、工科和农业三组,所有考生都要参加公民、国文、英文、史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上、中、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上、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外交档案选辑》,于2016年底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该汇编系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收录中国第二  相似文献   

20.
姜新 《史学月刊》2005,36(12):48-53
留学生归国考试是介于废除科举和实施文官考试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形式。它不仅检验了早期留学活动,并且影响着留学生活动的规模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留学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它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并且为文官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新式铨选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