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王府井大街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德  张照  蔡嘉璐  朱玮 《人文地理》2009,24(3):27-31
根据对北京市王府井大街消费者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以地块为分析单位从空间角度探讨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包括人流、停留人次、消费金额、人均消费金额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以及入口、回游、出口各阶段的空间特征,以认识消费行为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研究发现:总消费额与消费者人数的相关性远高于人均消费,显示了商业街经济活动以量取胜的现实;是否位于步行街区域及是否设有大型百货公司的影响在每个层面都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另外由于公共交通所决定的出入口区也影响到了附近地块的商业表现。对出入口位置以及起始、回游、结束三地块消费者的人流分布的分析表明:位于起始消费阶段的消费者的人均消费额要远高于其他阶段。消费者的回游流动特点:①具有沿步行街区域由南向北的明显方向性;②相邻地块回游较为频繁;③步行街内部回游频繁,以外地区,特别是离主要出入口较远的北部区域鲜有人的活动;④大型百货之间的回游,特别是对面地块之间的互串较为频繁,最大的回游出现在新东安市场-北京市百货大楼。  相似文献   

2.
以黔东南州为例,采集携程旅行网2020—2022年能明确表示游客时空行为的网络游记,结合数理统计法、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访黔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游客出游行为特征上,出行方式以自驾游为主,出游同伴以朋友为主且占绝对优势,游客人均消费1 000元以下占比最大;(2)游客时间行为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且主要集中在7月、10月和4月,游客停留天数以1~3天为主;(3)游客空间行为特征上,偏向于选择知名度高的景点,如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等,旅游节点空间分布呈现出鲜明的西北-东南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小众景点知名度;把握消费特征,带动旅游消费增长;推动全时旅游,优化时间分布格局;平衡游客数量,优化空间分布格局等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运用Arc GIS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和波段集统计等方法,考察长春市中心城区银行网点空间特征和规律,以及银行网点与人口和主要经济活动的空间关系,发现:①银行网点呈明显集聚分布特征,这种集聚主要分布于商业和商务中心及新建中高档住宅小区密集地段;②银行网点核密度与其到CBD距离呈负相关,并随距离地增加呈对数衰减;③银行网点密度与人口-经济活动密度在街道甚至更小空间尺度上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④银行网点核密度与大型商业网点和主要写字楼核密度均呈较强正相关,而与大型制造业企业核密度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说明商业和楼宇经济空间特征对城市内部银行网点布局具有深刻影响,而制造业的微观区位对银行网点布局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环球人物》2015,(3):22
春节即将来临,走亲访友,购置年货,产生大量的消费行为。商家在此时的各种促销活动让消费者目不暇接,但在火爆的促销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消费隐患。在此,朝阳分局商务中心区工商所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一是节前列出消费计划表,避免冲动消费。消费者可将消费分成“必需”和“非必需”两种类型。“必需”消费是必要的,对于“非必需”消费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要因一时头脑发热就贸然出手。二是避免“羊群效应”。在节日期间“打折优惠”促销活动之际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线上旅游消费者资源,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而从中获得的边际成本递减的收益,促使旅游产品和旅游相关产品价格降低;相对应的旅游者旅游消费成本减少,旅游消费能力提升,旅游消费观念也相应随之改变。本文着重分析共享经济发展对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变化的影响,进而预测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趋势。  相似文献   

6.
空间是文化适应的反映与表征,跨文化的社会学现象呈现了“人-地”关联研究的特征与脉络。本文对英国伯明翰市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文化适应”及“日常行为空间”等的相关调查,分析了该群体在居住、消费等行为的空间特征,并探讨了“文化适应”对“空间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留学生浅层的文化适应限定了活动空间,居住和日常消费就近在大学周边,中国城则成为周末通勤中心,对“住区与学校—中国城”以外的空间感知模糊。(2)人群分异明显,英国文化越融入,越喜欢光顾英式的空间;中国文化越坚守,对中国城越依恋。(3)空间的隔离性与重叠性加剧了对英国文化的疏离。无论是对中国城的更新、还是对大学周边的拓展,政府都需要寻求国际化的城市空间管制途径,加快留学生的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新洲区农户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消费活动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组成部分,在受到乡村已有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结构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并形成新的乡村空间结构。在对武汉市新洲区3个乡镇11个村326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户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认为农户消费活动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两带三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式。交通工具对农户消费空间的扩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农户消费活动也受个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消费空间偏好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收入和年龄是农户消费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消费空间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乡村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在线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法,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探讨新时期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研究乡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时期,乡村旅游消费者出游更加谨慎,偏爱高品质、健康型旅游产品,求新求异的旅游消费理念更加强烈,安全防范意识显著增强;旅游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和年龄对乡村旅游消费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旅游产品价格是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敏  张敏 《人文地理》2020,35(5):25-35
在我国居民消费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情形下,基于代群特征与差异的研究显得尤为缺乏。本研究结合代际差异理论和行为地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居民消费时空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通过对南京市50后—90后的5代居民抽样调查,利用ArcGIS平台、SPSS23.0中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刻画并分析5个代群之间及两两代群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不同代际群体在消费空间类型、消费出行距离和消费频率上存在显著代际差异,消费时长和消费出行时耗没有显著代际差异,这种差异性与代群之间的年龄差距并非呈线性相关;②居民日常消费时空行为所受影响因素的类型存在代际差异,不同代群尤其是年龄相近的代群之间所受主要影响因素的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代群所内涵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习惯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构成其消费时空行为的内在驱动机制;③消费的代沟是局部存在的。研究发现消费时空行为的代际差异与代际差异理论内涵之间具有联系,并表明代际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揭示社会群体消费时空行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孙佼佼  朱竑 《人文地理》2021,36(4):21-26,28,184,27
旅游食物浪费是我国食物浪费问题的重灾区,其根源在于旅游活动特有的非日常和反结构特征。但目前我国旅游食物研究大多仍关注资源开发和消费促进,浪费研究则处于描述性的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内外旅游食物浪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分析了旅游食物浪费研究的总体特征、概念基础与内容,指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端的测量和行为分析;从旅游食物体验的独特性质出发,基于消费文化与旅游体验视角对旅游食物浪费进行溯源;梳理了有助于解决旅游食物浪费问题的理论,包括消费文化视角下从资源消耗型食物消费到环境综合消费、综合价值提升以减少资源成本、基于全价值链参与提升认知和情感以减少浪费;也包括旅游体验视角下针对不同食物体验性质探索节约路径、创造多维度体验以减少资源消耗、以食物共享和慢食为代表的可持续理念的运用等;最终,文章对解决旅游食物浪费问题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参考框架,从关注点、理念、对象和领域出发,提出议题和对应方法,为兼顾目的地食物价值增值和减少粮食资源消耗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日常医疗消费出行调查数据,剖析了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就医出行空间社会特征,并与特大城市比较,结果表明: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就医选择以市域最高等级综合医院为中心,形成"一超多强"多中心结构,出行空间呈"三带四圈层"的核心-外围形态。低收入群体近距离就医特征突出,出行空间小;高收入群体消费选择较为多元,出行时空范围广。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就医首选私人诊所,出行距离是首要考虑因素,出行空间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特大城市居民日常就医首选区级医院,更重视医疗机构社会声誉,与中小城市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冬雪  杨安宁 《风景名胜》2020,(2):0050-0050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民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活动空间也多集中在消费场所,即商业步行空间内。而寒地商业步行空间由于其气候、交通和行为特点的独特性,使寒地商业步行空间的设计应更具有寒地商业步行空间的适寒性、安全性和多元性的优化设计原则。文章将致力于寒地的各方面特征,探讨寒地商业步行空间存在问题及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 ②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 ③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14.
吴丽云  陈方英 《人文地理》2015,30(5):147-152
网络评论是餐饮消费者潜意识中的消费偏好、感知等内在需求的外显投射,是其餐饮消费中最关注内容的外在显现。文章基于内容分析法,以大众点评网为例,对餐饮消费者的网络评论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价位餐厅消费者较低价位餐厅消费者的满意度评价更高,连锁餐厅消费者较单体餐厅消费者满意度更高;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消费偏好有明显差异,低价位餐厅消费者更关注核心诉求,即食物本身的吸引力和价格高低,中价位餐厅消费者更关注服务,高价位餐厅的消费者更关注餐厅的综合品质,消费决策中更看重餐厅的环境、服务等非食物要素;从消费感知角度看,餐饮消费者最关注的前五位要素是:食物、环境、服务、价格和便利性。  相似文献   

15.
黄吕好 《旅游纵览》2023,(11):22-25
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乡村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在线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法,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探讨新时期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研究乡村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时期,乡村旅游消费者出游更加谨慎,偏爱高品质、健康型旅游产品,求新求异的旅游消费理念更加强烈,安全防范意识显著增强;旅游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和年龄对乡村旅游消费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旅游产品价格是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健  项怡之 《人文地理》2013,28(3):42-50
基于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从行为主义视角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居民的通勤、购物、就学、就医、休闲等日常活动空间开展实证研究,刻画开发区职住分离、购物行为的空间指向性,以及居民就学、就医和休闲行为的空间分配特征。继而,基于加入空间变量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结合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背景,重点从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开发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进行解释,并概括出其形成的综合机制模式。研究发现,距离、业态偏好、对服务设施质量的要求,以及交通方式改善带来居民需求变动,与市场供给的空间分布、政府供给的相对短缺共同影响,塑造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地区向中国内陆及周边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而制造业的区域转移是该过程的主体。本文对中国制造业不同尺度的份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对二者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制造业重心基本空间格局未发生变化,但已发生明显的份额变化;第二,制造业份额变化涉及多个空间层面,并遵循随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而降低的梯度原则;第三,根据2001年和2009年中国地市级尺度制造业份额变化及其影响要素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结果,中国区域制造业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且仍对低成本劳动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交通设施改善对于制造业份额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战略、政策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积累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旅游数据足迹的视角下,以世遗旅游地山西省云冈石窟景区为实证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借助爬虫软件,选取相关网络游记文本,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景区游客出游时间集中在5月、8月、9月、10月,平均逗留1天,总体客流量季节性、淡旺季特征明显;②景区客源主要来自山西省内,其次是北京、河北等临近省份;③气候舒适度、节假日等是影响景区游客行为的时间分布因素;物理距离、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游客行为的空间分布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已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已有关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研究中,缺少对于居民活动情境的社会分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时间地理学中对人类活动的情境嵌入性与情境的不同维度的相关理论,以北京清河街道为例,分析不同住房来源居民在日常情境、地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下的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尝试从多个情境维度拓展对时空间行为社会分异的理解。研究发现,市场性住房居民“朝九晚五”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同伴选择外向性突出;单位性住房居民职住相对接近,在社区空间内分配时间最长且活动目的多样;安置性住房居民活动较为分散,地理情境与社会情境都呈现出“家庭内向性”特征;保障性住房居民非工作活动的“滞后性”明显,对社区空间的时间分配总体较低。除住房来源因素与个人社会经济因素外,建成环境因素对于居民对社区空间的使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