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主要表征和关键内因,在当前乡村振兴初期和脱贫攻坚决胜期,深入探究二者间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乡村发展阶段,缓解深度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采用MPI和人口空心化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程度,并进行耦合发展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探测。结果表明:①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程度呈现低、中、高3种趋势交替出现的“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区多集中于南部山区;②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贫困地区乡村普遍处于亚健康和非健康发展状态;③农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基础因素,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杨山  陈升  张振杰 《人文地理》2009,24(6):44-49
城市空间不断向乡村空间的扩展本质是城乡能量在城乡过渡区相互作用的空间反映,城乡能量是指城乡要素作用在城乡过渡区的强度。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为案例,采用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统计能量分析方法作为定量分析工具构建能量测度模型,测度无锡市1984、1991、1997、2001和2005年5个时期城乡要素能量和综合能量,揭示出城市空间扩展主导方向并非沿着城乡过渡区中区位条件好、城市性较强地域方向延伸,而是指向城乡过渡区中乡村性明显的地域;城乡过渡区的小城镇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中心城区一起推动城市性要素流动。  相似文献   

3.
张振杰  杨山  孙敏 《人文地理》2007,22(4):90-94,67
在总结国内外城乡双系统相互作用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引入城乡过渡地区即城乡耦合地域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提取耦合度指标以反映整个系统演化状态以及系统内城市主关联系统与乡村主关联系统在耦合界面上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以南京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28项指标中提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协调程度、资源设施配给率、环境负反馈机制等四项主因子对其进行耦合度实证辨析,以此了解南京城乡耦合地域系统演化规律性,为进一步深化科学规划和管理该地域的理论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以2013—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数据为基础,构建新疆农业和旅游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测度新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和融合发展的协调度。研究发现:2013—2022年,新疆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以旅游业驱动为主;新疆农旅融合发展耦合度较低且发展缓慢,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较低。本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新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将城乡道路网系统解构为需求、供给两个子系统,构建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和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地市、县市层面揭示了1995-2012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时空协同演化格局:地市层面上,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给系统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生长趋势,需求系统呈武汉"一城独大"格局。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空间差异较小,协调度由失调向良好协调发展,呈现出同步进阶的态势;县市层面上,供给系统县际差异趋小,呈现等级圈层式的空间发育格局,需求系统也发展较均衡,呈板块集聚特征。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核心-边缘"格局显著。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林楠  刘玉  唐秀美 《人文地理》2016,31(6):123-129
本研究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灰色关联法,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以期为改善北京城乡关系、有效提升乡村地域功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2012年,北京市城乡转型依次经历了缓慢转型(1978-1995)、快速转型(1996-2006)、转型放缓(2007-2012)三个阶段。②生态、历史、市场和政策等因素显著影响着乡村地域功能的提升。35年间,乡村地域功能总体稳步发展,并与城乡转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③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地域功能反馈等综合作用下,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依次经历了低水平耦合、倒"U"型耦合和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印边界问题不仅是涉及中印两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学术问题,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受冷战的影响,另一方面学者的研究也力求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印度和欧美学者(主要是英美学者)的研究,根据研究的时间段、主要领域、档案文献的利用程度以及相关论点和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时期和三个主要研究流派,即1950年代中后期到1970年代初期的"传统学派",从197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修正学派"的形成和发展,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后修正学派"。立足于多国解密档案的国际史研究,将是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8.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在当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结合山西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困境,对乡村振兴微观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的重要驱动因素。从人才、文化、组织、产业、生态等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调整乡域系统人地关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可以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正自1949年以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国的城乡关系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中国的城乡关系在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演变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逐步建立起城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对宁夏县域经济类型进行划分,揭示不同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①宁夏县域经济演变与转型呈现出工业主导型与商贸与综合发展型两种类型;②工业主导型的城镇化发展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都比商贸与综合发展型县域高,但差距在缩小;③除2000、2005年外,工业主导型县域均处于城乡发展较不协调状态,而商业与综合发展型县域则处于较协调状况。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应该更关注三次产业的融合、鼓励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增强县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人口集聚与就业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研究其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的耦合关系对促进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研究以 DMSP-OLS 和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为数据源提取1992—2017年该城市群城市建成区,利用城市扩张率指数等对城市扩张的动态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评估城市活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对应城市活力和城市扩张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3228.79km2;城市活力呈逐步逐年增加趋势;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的耦合协调性逐步增强;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地理区位优势等因素也对研究区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有影响。本研究可为城市群时空演变及其城市活力评价分析提供方法借鉴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用地现状图等数据,借助ArcGIS软件,采用斑块聚合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研究方法,对1995-2013年长春市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的耦合性进行了测度,发现: ①长春市居住、工业与城市用地分布的“离散化”趋势明显,其中居住用地的斑块聚合指数波动幅度较大;②从居住与工业用地“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来看,三环以内居住与工业用地呈现明显的“逆协同”演变规律,二者的用地密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③从居住与工业用地格局演进来看,二者布局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从成长路径依赖、政府调控引导、市场经济驱动、科技创新带动、空间主体的决策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耦合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乡村地域系统及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黄土高原县域乡村数据,以人口、土地、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1990-2015年乡村地域人—地—业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乡村地域人口和耕地不断减少、产业发展缓慢,人—地—业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自然资源本底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6—2017年城市属性数据和2011—2017年信息流数据,测度成渝城市群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演化路径,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城市内生竞争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由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核心结构向“成都—重庆”双核心结构演变。②城市中心度升高,信息联系强度大幅度提升,城市外生竞争力显著增强。③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耦合协调度提升,耦合协调演化路径由轻度失调集聚型向低水平协调同步型、集聚型演化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夏安桃  许学强  薛德升 《人文地理》2003,18(5):56-60,33
通过长期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起源出发,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动力机制、模式、制约因素、措施对策进行综述,探究这些研究的贡献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试图通过这项工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及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评价体系和耦合关系,以寒亭区为例探讨县域乡村发展格局及优化,发现:①多数村庄得分较低,中高值村庄集中于寒亭区中南部,各子系统得分结构具有差异化特征,社会经济方面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大但空间分异也更明显;②子系统间、子系统与指标间均有一定耦合关系,指标之间的协同优化有助于实现子系统的高效提升;③相当一部分村庄呈中低值、强...  相似文献   

18.
村级尺度上探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联特征以及二者耦合作用机理,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一环。本文分别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多维贫困综合发展监测模型,结合时空探索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综合揭示两者的时空发展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联关系。2015—2018年研究区内58个行政村的实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呈中段高、南北段低的空间非均衡性分布,整体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②研究区内贫困村的多维贫困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北段地区贫困程度较轻、南段贫困程度较深的格局;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多维贫困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关联与明显耦合,且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贫困村多转为同步型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