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林 《贵阳文史》2010,(5):23-23
<正>徐晓雯家紧邻甲秀楼,她总感觉自己与这栋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晓雯1986年9月生于甲秀楼旁一居民楼里,是典型的80后。晓雯说,她满100天时,妈妈便抱着她站在窗台边上,指着窗外的甲秀楼说:"雯雯,那就是咱们贵阳的福楼,记住哦,你是贵阳人,走到哪里都是贵阳人,甲秀楼  相似文献   

2.
陈林 《贵阳文史》2010,(5):22-22
<正>4年,转瞬即逝,但烙在脑海里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蒋映源今年62岁,对于甲秀楼,亲密接触的时光也仅仅4年。但4年之中的点点滴滴,却是他最难以忘怀的过去。"我一直觉得和甲秀楼有一段未了的情缘,冥冥中让我见证了甲秀楼的一段‘革命'历史。"淡淡地,蒋映源诉说着甲秀楼的那年那月。蒋映源说,甲秀楼虽不是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3.
“甲秀楼两者”,为李独清先生生前所著《甲秀楼建修考》与《甲秀楼建修续考》。两者认为,甲秀楼不是建于万历十五年,而是建于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朱夔元重建阁无其事,复毁亦无其事,来凤阁非甲秀楼,而是其旁观音寺(今翠微园)中的阁楼;疑甲秀楼非江东之命名。以上三点,涉及甲秀楼及贵阳市的历史,作为后学的笔者,本着求实的精神,提出不同看法如下:一、甲秀楼创修于何年?便于讨论,将明万历《贵州通志》所记“贵阳十景”列下:“东山胜概”(按即今东山);“藏甲遗踪”(按在今六洞街原有山,山岩传说藏甲。今建海关大…  相似文献   

4.
<正>大多有些历史的文化遗迹,往往都会衍生出一些曲折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甲秀楼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这些民间传说,使甲秀楼更生动更传奇;也因为这些民间传说,使甲秀楼的人文内涵深深融入贵阳人的血脉中。无论走了多远,无论传延了多少代,循着这些传说,甲秀楼就像一个精神坐标,让人怀想  相似文献   

5.
<正>我6岁那年读书,经过涵碧亭、甲秀楼、浮玉桥,翠微园,再走一段路,就到了甲秀小学。之后的6年里,这是我每天的必经之路。那个时候,这段路被我统称为"甲秀楼",因为校歌的第一句便是"在那南明河畔,在那甲秀楼旁",每天都唱,很快就记熟了。  相似文献   

6.
<正>甲秀楼始建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历时8年才建成。它屹立在贵阳南明河的鳌矶石上,楼阁三重,端庄典雅。明代贵州巡抚江东之兴建甲秀楼不只是为在"山自湾环水自流"的风光中再添一个景点,而是为了培风气,出人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在《重修甲秀楼碑记》中说得明白:"江  相似文献   

7.
去甲秀楼玩     
<正>小时候听伙伴们在甲秀楼旁吹牛,吹的是贵阳人赢了四川人的故事。一个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一个贵阳人则说: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明知是吹牛,也还是跟着嘻嘻地笑了,毕竟是我们自  相似文献   

8.
陈林 《贵阳文史》2010,(5):21-21
<正>老刘握着手里的线,看着在甲秀楼上空那片苍穹里随风起舞的风筝,小心翼翼地慢慢松开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收回。这个简单的动作,老刘每天要重复很多次,他就这样在甲秀楼前放风筝,一放就差不多10年。老刘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普通市民,  相似文献   

9.
正贵阳著名古建筑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倡导修建甲秀楼,用意深远,既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又含有"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河中心的鳌矶石上,不仅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还有"独占鳌头"、人才出众之意。  相似文献   

10.
甲秀楼     
<正>画家孙晓波新近创作的《甲秀楼》,为我们打开了一面别有洞天的画图——透过黑白的韵味,又读出甲秀楼"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几百年尽收眼底的诗意。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建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所重建。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楼为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甲秀     
<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口气很大。贵阳城南的南明河上,有座甲秀楼,朱梁碧瓦,水光山色,浓淡渗渟、诗意情韵,称甲秀,得体而雅致。早年,南明河是城与郊的分界,甲秀楼于明朝万历年间始建河中,立于万鳌矾石之上。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花栏杆,烟窗水屿。历史风吹雨打,几  相似文献   

12.
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畔,组群主要建筑物有河上的甲秀楼、涵碧亭、浮玉桥及南岸翠微园的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等。  相似文献   

13.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在南明河浮玉桥畔的一块巨大的鳌矶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这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顶的木结构阁楼,总高22.9米,底层以十二根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显得端庄而又秀雅。自从甲秀楼建成以后,它就成了贵阳市的标志,贵阳市的象征。也许有人会问:贵阳市的文物古迹多矣,何以只有甲秀楼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呢?答曰:因甲秀楼灵魂影响历史、感动社会的缘故。在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名胜古迹都是有灵魂的,其影响都是深远的。我曾登过岳阳楼,当天正遇上霪雨霏霏的天气。我凭栏远眺,看到了“衔远山…  相似文献   

14.
申敏 《贵阳文史》2010,(5):11-12
<正>在贵阳南面贵定天龙山一带,数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首老民谣:"九眼望沙洲,河弯水倒流。谁人识得破,世代出诸侯。"其实这首民谣说的却是"贵阳清八景"中有"九眼照沙洲"之名的"鳌矾浮玉"甲秀楼。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悬念,为何甲秀楼民谣会流传在贵阳南面贵定县的天龙山?"九眼"  相似文献   

15.
甲秀蕴明珠     
正筑城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有一副著名的长联,是清代贵阳翰林刘韫良①于民国四年所撰写的,至今已有百岁高龄。刘蕴良一生创作联语3075副,是贵州的楹联大家。甲秀楼长联的贡献在于塑造了贵州的典型生态环境和典型豪放性格,堪为近代长联的里程碑。原联有206个字,比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现在甲秀楼挂的长联是由贵阳楹联专家向义说改写成的,只有174个字。  相似文献   

16.
甲秀楼     
倪少环 《文史天地》2010,(7):F0004-F0004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由甲秀楼、涵碧亭、浮玉桥及南岸翠微园的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等组成。其主楼的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结构,堪称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四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西南一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4,(4):F0002-F0002
正浮玉桥是甲秀楼的一部分,它与楼同时刨自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九八年,巡抚江东之建。甲秀楼南北两端都有桥,南端一孔较大,通往翠微园;北端九孔稍小,连结"城南胜境"石牌坊。一大与九小之间隔羞一段堤坝。浮玉桥是指相连的九孔。民国年间修马路,填埋了最北的两孔,剩下七孔。它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历经四百年的洪水冲击,至今仍然牢固。一九九六年,贵阳发大水,市区多处被淹,至有浮玉桥阻水宜拆之议,结果受到文史、文物界专家学者的坚决反对,当局也算从善如流,有关部门另求泻洪渠道。桥上有亭曰涵碧,方志上都说"旧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贵阳人而言,甲秀楼是熟悉的。熟悉到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视而不见。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人文积淀赋予她的魂魄,却绕不开忘不掉,不断化为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不断伴随着这个城市发展的进程,以至于让我们屡屡提及。  相似文献   

19.
大理三塔     
三塔是大理的标志,就像北京的天安门、西藏的布达拉宫、贵阳的甲秀楼、杨州的五亭桥一样。大理三塔,又叫崇圣寺三塔,它是我国著名的佛塔,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三塔秀美挺拔,直插云霄;水中的倒影温情柔美,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20.
一踏上贵阳名胜甲秀楼边的浮玉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涵碧亭前面那副清新淡雅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将此联作者署为“佚名”。其实它的作者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