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眉灵猴被当地人称为"山儿",说它们是峨眉山的儿子,也许是生存环境的灵气所致,也许是多年来游人的潜移默化,峨眉藏猕猴显得灵气十足,常摆出见多识广的派头。 峨眉灵猴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本地人,对于携带吃食的游客,总能抢先一步迎上前去,索讨食物。峨眉灵猴有三怕:一怕抬滑竿的,二怕背夫,三怕管兽猴粮  相似文献   

2.
猴年观猴     
<正>各种各样的猴与人类一起,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里共同生活。告别了知跪乳之恩的羊,迎来了有灵长之聪的猴。举国欢庆新春之际,先向读者朋友们道一声:猴年吉祥,猴年快乐!猴子是人们熟知的动物,它们大都灵巧活泼,组成了生物界中最受人类喜爱的种群之一。猴类也被称为灵长类,大脑发达,四肢可以使用简单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拿东西。猴子穴居山涧,跳  相似文献   

3.
猴年观猴     
正各种各样的猴与人类一起,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里共同生活。告别了知跪乳之恩的羊,迎来了有灵长之聪的猴。举国欢庆新春之际,先向读者朋友们道一声:猴年吉祥,猴年快乐!猴子是人们熟知的动物,它们大都灵巧活泼,组成了生物界中最受人类喜爱的种群之一。猴类也被称为灵长类,大脑发达,四肢可以使用简单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拿东西。猴子穴居山涧,跳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6,(1)
正乙未吉羊款款而去,丙申灵猴姗姗而来。中国即将迈入2016年!猴年是十二生肖之一猴所代表的年份,即申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猴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猴文化"更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自古以来,猴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物,猴、侯同音,是对猴的称赞,引中为一种美。诗经中有"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韩诗解释说:侯,美也。拜相封侯,是古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的侯爵制,猴便成为一  相似文献   

5.
元月22日农历甲申年的到来,又是一个猴年。我国有不少咏猴诗,而且也有许多嵌有“猴”字的趣联,下面采撷的数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一转眼又到了猴年。这猴子可不一般,是灵长类动物的俗称,不仅是与我们人类DNA最接近的动物,也是大自然中最聪明的动物之一,甚至可以轻松地使用工具来觅食,智商绝对碾压其他森林动物。我们中国人对于猴子的感情也不一般,妇孺皆知的美猴王孙悟空就是大众对于猴子的最高期盼,也是为数不多由动物化身为英雄的代表。猴子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很多国家可以很轻松地观赏到不同种类的猴子。在这金猴迎春之际,我就把之前在不同国家所拍摄到的一些猴子照片与大家分享,一起携猴贺新年。  相似文献   

7.
<正>一转眼又到了猴年。这猴子可不一般,是灵长类动物的俗称,不仅是与我们人类DNA最接近的动物,也是大自然中最聪明的动物之一,甚至可以轻松地使用工具来觅食,智商绝对碾压其他森林动物。我们中国人对于猴子的感情也不一般,妇孺皆知的美猴王孙悟空就是大众对于猴子的最高期盼,也是为数不多由动物化身为英雄的代表。猴子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很多国家可以很轻松地观赏到不同种类的猴子。在这金猴迎春之际,我就把之前在不同国家所拍摄到的一些猴子照片与大家分享,一起携猴贺新年。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保护分局辖区,一座叫响鼓箐的大山里,生活着一群50多只我国特有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28位护猴员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日夜守护着这群“国宝”. 滇金丝猴是以家庭为单元的社会群体,猴群采用一夫多妻的家长制结构.护猴员根据滇金丝猴家长的外形特点,分别给这些猴子的9个家庭取名为断手、大个子、红点、红脸、联合国、丹巴、裂鼻、白脸、全雄.护猴员则根据猴群的建制,按家庭负责制进行看护.  相似文献   

9.
呼斯乐 《民俗研究》2017,(1):110-115
蒙古语"猴"——"bein"("mein")源于古印欧语系的梵语,经由佛教的传播曾经广泛流传于匈奴、突厥部落,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在蒙古语和古代汉语文献中得以保存和记录。由于源自佛教的"bein"("mein")一词具有神圣性,故蒙古族十二生肖纪年法采用了该词汇,而没有采用作为物种属性的"■"(猴)一词。  相似文献   

10.
短短数年,徐志兴凭着街头小店创立了“猴不吃”麻花的品牌,使它与“狗不理、猫不闻、耳朵眼”等老品牌并驾齐驱。徐志兴敢为天下先,买下了列车冠名权,使“猴不吃”麻花的美名享誉全国。天津市委党校把徐志兴的创业史命名为“猴不吃”现象,号召党校学员和天津国企领导人学习徐志兴的创业精神。究竟靠什么魔力,徐志兴快速营造出这一品牌?究竟凭借什么胆略徐志兴敢向百年老店挑战?读完这篇辛酸拼搏史,你会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猴年赏猴     
正今年为农历丙申年,是我国传统的生肖猴年。猴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九位。十二生肖产生于汉代,兴盛于隋唐。很多学者都认为十二生肖是代替地支记忆的一种方法,我们认为实际上它应该代表的是远古时期的一种图腾。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图腾崇拜的对象可以是各种变形的动物、植物,甚至河流、土地、石头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费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图腾崇拜的起源:一是先民出于安全考虑把自己的灵魂寄放在某个动物身上,这时图腾崇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旅游局创意策划的世界之最———“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历时半年设计制作,于2004年1月初在宜兴问世。“千猴壶”总高3.70米,其中底座高0.52米,直径1.5米,用泥料近3吨,重1.2吨,壶上共雕刻形态大小各异的猴子2004只。“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是连云港推出的“世纪猴年庆典”旅游系列活动之一,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徐培晨与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宜兴紫砂陶艺名家葛军联手制作。以画猴闻名于世、人称“东方猴王”的徐培晨,在创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葛军则采用传统手工相接工艺,以圆雕、浮雕和镌刻为装饰手段,在壶梁、壶盖、壶身上精雕细琢了2004只千姿百态的猴子及配景。巨壶上的猴子,最大的15厘米,最小的仅3厘米。画面上有的攀树援枝、觅食摘果,有的追逐嬉闹、谈情说爱,有的跳水嬉戏、斗弄蟋蟀……加之仙山飞瀑、苍松古藤、鲜花翠竹等众多配景,构成一派“欢腾今日花果山”的生动景象。由于风光秀美的花果山与猴王孙悟空的美丽传说以及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动人情节息息相关,连云港游局将把“千猴壶”置于花果山麓,作为一个新景点,供中外游人观赏,并且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千猴壶”落户连云港@英子  相似文献   

13.
猴年之春     
~~猴年之春@许文舟  相似文献   

14.
正吴裕泰与《茶馆》的不解之缘中国民间素有生肖属相之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此十二生肖轮回,谁生在哪个肖年自然就属哪个属相了。中华百年老号"吴裕泰"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即1887(农历丁亥)年9月,亥年当属猪。按照传统说法,九月诞生之属猪人,颇具忍事耐性,悠悠不断,长发其祥,受人称赞之天性。中国还有句民间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七大  相似文献   

15.
说“来见”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顾铁符先生旧藏甲骨七片,骨片虽小,内容有的却极为重要。关于“宅丘”一片,我另有《说宅丘》一文(刊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卅周年纪念文集》)论之。此外还有一小片,内容亦好,存两条卜辞说: □来见。□□不见。看字体乃殷武丁时所卜。原骨承铁符先生捐赠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归我所先秦史研究室《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保存。说来也很凑巧。1962年1月,天津人民  相似文献   

16.
说“柙”     
孙机 《文物》1980,(10)
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所出第三十二号遣册简云:"大柙一枚"。案柙字《说文》训"槛也",并非随葬用的器物,所以显系同音假借之字。《文物》1976年第10期所载《考释》谓大柙即大(木大一皿),接近正确。(木大一皿)字《说文》木部谓"酒器也,从木,盔声";而口部"从口,(大一皿)声"的(口大一皿)字,"读若  相似文献   

17.
说“轿”     
正轿子,古称肩舆、步辇、担舆等,由先秦时代的辇舆转变而来。汉朝,达官显贵习惯于乘坐车马,然途经山路车马不便行,有人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固定两根杠子,乘着盘坐其上,让人抬着走,形似现在的木板担架,此即为最原始的轿子。故《汉书·河渠书》中称:"山行即轿。"轿在一前一后两人肩上,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又称轿为"桥"。两晋时期,因轿子式样酷似车,只是车置轮而手推,轿舁竿而肩扛,遂谓之"肩舆"  相似文献   

18.
向水面投下一粒石子,一圈圈波纹就从石子入水的这个“点”向外漾开,渐去渐远。这圆形的“面”和“点”组合成一幅和谐的图景。春来时,万木竞发,成了一片绿的海,如果这“海”面上点缀几朵红花,这“点”和“面”又将会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把这种生活图景移植到作文上,就成了“点面结合”的写法。“面”是开放的画图,给人以广阔展放的视野;“点”是特写的镜头,给人以具体深入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说“项梁”     
项梁是军事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战略家,他培养项羽成长。他性格上具有粗枝大叶的弱点,最终导致他的死亡。项梁之死给项羽成长发展带来危机也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20.
说“出格”     
郑板桥有幅《墨竹图》,上画墨竹数根,以大石为背,笔势纵逸秀劲,且配一段题款:“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故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据说,宋朝文同(与可)是墨竹的第一大家,苏东坡作墨竹,是向文同学的。而郑板桥的墨竹,却打破了正统,“出于格外也”,不仅不画枯木,且“石反大于竹,多于竹”,收到了不落窠臼、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写作文,缺的就是郑板桥的这种“出格”的勇气和独创精神,许多文章大都是“套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