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调整的新形势下,农业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本文从史学角度梳理了建国以来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脉络,有利于以史为鉴,更好地推进"十一五规划"乃至今后中国社会主义"三农"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私有生产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国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农业集体化。以互助合作方式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整个农村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山西省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土地由个体私有变为集体所有,农民的个体劳动为集体劳动所取代,这一根本性变化确保了劳动的计划性和组织性。通过集体劳动,农民的主观认识也不断发生改变,集体主义观念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改变落后的社会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各种类型展览会的主要动机.展览会内容涉及到边区生产建设、文化艺术、学校教育等方面.边区的展览会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根据地特色:为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边区政府通过展览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动员贯穿于展览会的筹备组织过程和展览内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展览会的举办促进了边区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科学知识,更新了民众的价值观念;拓宽了外部世界对边区的了解;培育了劳动光荣的观念,推动了边区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地探索与实践,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农村建设思想。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坚持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动摇,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致力于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1957年下半年,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大辩论和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开展农业生产大辩论为中心,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将近半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似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批判了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解决了  相似文献   

6.
《文物》1960,(7)
景德镇陶瓷馆在最近两年中,以反映生产大跃进的新成就为主要内容,配合当前政治中心运动,举办许多展览会,使新事物及时和广大群众见面.这些先后举办的展览有"五一献礼","国庆献礼","工业跃进","国际礼品","社会主义教育","大跃进","茶具生产"等多种专题.两年来,各种展览的观众共有一百六十万人次.在两次献礼展览中,集中展出了工人创造的瓷器新产品,许多瓷厂的工人在参观时自动评比,交流操作经验,变展览会为互相学习的场所.为了满足各厂各地的需求,节省工人们的时间,我们更多采用了流动展览,深入车间、农村和学校.我馆为进一步贯彻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作了  相似文献   

7.
王春梅 《神州》2012,(26):7-7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万福玲 《沧桑》2008,(6):126-127
没有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农村的小康,所以,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到农村去,并能留住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科技水平,要注意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农村教育,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其次是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农业展览会是在江苏省过去半年来反对农业中的右倾保守思想的基础上,为迎接全省农业高额丰产社代表会议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0.
王金华 《神州》2013,(9):225-22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发展任务,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水土流失给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带来了重大的威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水土保持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雪静 《神州》2014,(18):266-266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 《攀登》2006,25(5):14-17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性力量。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不仅关注、关心农民,更要塑造、发展农民,把农民塑造成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郊区各人民公社、大队去冬今春以来举办了一批今昔生活回忆对比展览会.这些展览会向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了生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展览会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算细账、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收集和展出了许多解放前后生产、生活的资料和统计的数字.从解放前后的数字显示出了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和解放后十年生产飞跃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例如海淀公社举办的展览会里用图表表示了解放前这里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情况及贫雇农生活的情况.大兴县的展览会统计了解放后历年生产的增长、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大型农具增加、社员收入增加等的数字.并且表现了公社化之后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从而说明了人民公社无比的优越性.(2)展览会收集许多珍贵的实物,结合真人真事用对比的手法展出,收到了很大的效果.这里展  相似文献   

14.
各级档案部门和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承担起记录农业、农村发展变化过程和历面貌责任,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紧抓实抓好.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就这个课题,结合常德市实际,市政协从2006年3月初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先后组织80多位省、市政协委员,分成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及人居环境治理等内容,分成5个调研组,由驻会主席带队,分别深入到鼎城、汉寿、津市市等9个区县(市)、17个市直单位和部门,以及30个乡镇、109个村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辽宁省民族地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农村的面貌需要进一步改善,阻碍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辽宁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建设辽宁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各级档案部门和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承担起记录农业、农村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面貌的责任,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相似文献   

18.
郑伟 《黑龙江史志》2013,(20):71-74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的实施是苏联共产党和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范例,这一政策也充分体现了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以史为鉴,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9.
尚伟伟  元敏 《沧桑》2014,(2):170-173
在我国成功完成土地改革之后,毛泽东基于中国的国情及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为使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开始了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中共山西省委率先在长治地区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创举,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的共识和统一意志,完成了农村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毛泽东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深化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艳红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4):48-63+157-158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应用起步、组织建构、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速四个阶段,并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农村通信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慧化新阶段、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历程不仅反映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之所以能克服小农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制约,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有三方面的经验启示: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奠定了必要认知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优势提供了有利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