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的官员必须更加普遍地直接面对公众,伍皓只不过在春江水暖之前试了一下水  相似文献   

2.
曾因三鹿奶粉事件被免职的原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近日以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近年来,已有多名“三鹿官员”复出。  相似文献   

3.
以一个副职的身份,潘岳竟成了公众最熟悉的中国环保总局官员。2003年3月,潘岳走马上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开始分管宣传和法规工作,至2004年12月,潘岳才接手环境评价工作,从2005年第一个月起,公众就记住了潘岳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优劣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吏治。同时,与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身边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官员的廉洁公正,以及行政职能,甚至于存亡安危。一、历史上很多官员"身边人"常有劣迹所谓官员的"身边人",它包括官员的直系亲属、官员信任的下属以及与官员有某种关联的其他人等,如远房亲属、师爷、朋友,甚至家中的僮仆、屯丁等。历史上,很多负面事件都与官员"身边人"有关。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犯罪?这对一般公众来说“不成问题”,而对于犯罪学和犯罪学家来说,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难题——有多少个犯罪学家就有多少种犯罪定义.这是因为公众所看到的是身边的“坏行为”或者最多是地域广大但发生在当下的“坏行为”,而犯罪学家看到的却是跨越时空的“非行”.在犯罪学家看来,公众对犯罪的认识是“很成问题的”,而事实上,公众“成问题”的见解对犯罪的影响却远大于犯罪学家的“真知灼见”.犯罪学家只有先影响了公众,至少是政府官员的关于犯罪的观念,才能对犯罪产生实际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区分常识中的犯罪和科学的犯罪概念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诉诸理性而听命于感情,如果我们不追随科学而顺从常识,那我们的判断十有八九是富有激情却错误的.依此做“预言”已经很可怕,依此做“工程”就可能带来灾难.①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犯罪定义作为犯罪问题研究和犯罪学学科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中,一定要给公众参与廉洁建设、监督和票决官员预留接口,在此基础上,公众才会对廉洁有信心  相似文献   

7.
范佳翎 《南方文物》2013,(4):121-124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际、国内关于Public Archaeology的研究现状和不同学术观点,提出Public Archaeology包括“公众考古学”和“公众考古理念”两个层面,并分别总结、归纳出公众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和公众考古理念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我国应该重视公众考古学的学术研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众考古学。  相似文献   

8.
说起中国古代的住房制度,最有趣的,当属官员的住房问题。在人们看来,封建社会的官员是吃皇粮的特权阶层,他们的住房问题皇帝当然也管。这种想法,只对了一半。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员的工资,实行“秩石制”,直接发粮食当工资。官员职位越大,也仅仅意味着,他能领到更多的粮食,并没有其他特权。从西晋开始,为了优待官员,才正式按照官品占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地官员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自2013年初到2014年初就两度出现“官员自杀潮”,自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特征明显、自杀方式多样、自杀原因错综复杂。从中央到地方或从地方到中央,官员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为何会出现官员“自杀潮”?舆论就曾感叹在持续进行的高压反腐运动中,中国才出现“官员自杀潮”。难道官员自杀与反腐败有关?官员自杀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官员自杀潮”并不是偶然出现的社会病态现象。众所周知,官员自杀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负面能量。因此,官员自杀事件频发后的舆论质疑发人深省。各界理应对这类部分特殊群体给予高度关注,本文将以客观的态度探析官员自杀的原因及提出对应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位省级重要部门退居二线的官员,来县城“讲课”。听众是一个县城的主要官员和主要公务员。讲的内容.则相当“敏感”,诸如官民关系、上访截访、贪污腐败,以及当前种种社会矛盾。他揭官员的丑,指官方愚蠢和短视,评体制的弊端,深入具体,语言“开放”。  相似文献   

11.
“晒薪水”     
眼下人们都在热议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据说此制度起源于240年前的瑞典。 中国古代官员中,不乏各具特色的“晒薪族”。  相似文献   

12.
清代大计"考语",是督抚对属官考核的综合评语,亦为考察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考语"分为卓异官、平等官、应去官三类,具有概括性,而相关"事实"则为官员细化的日常行政表现。清前中期政府重视大计"考语",为此多次进行调整,其注写方式渐趋简化,"八字考语"成为惯例。官员实政则体现于上官出具的"事实"。"考语"的固定模式,对清代后期地方官年终密考、州县事实考核等规制皆产生较大影响。在清代的不同发展时期,大计官员的"考语"、"事实"的格式和内容都有变化,从侧面折射出地方吏治的清浊。  相似文献   

13.
公众欢迎官员们show出来,愿意秀,说明为官者在乎民意,连《人民日报》都说,“秀”应该成为官员必修课。只不过,中国官员秀的身段还有点僵硬,没能摆脱“米面油慰问困难户”的老套路  相似文献   

14.
说起中国古代的住房制度,最有趣的,当属官员的住房问题。在人们看来,封建社会的官员是吃皇粮的特权阶层,他们的住房问题皇帝当然也管。这种想法,只对了一半。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员的工资,实行“秩石制”,直接发粮食当工资。官员职位越大,也仅仅意味着,他能领到更多的粮食,并没有其他特权。从西晋开始,为了优待官员,才正式按照官品占田。  相似文献   

15.
里耶秦简“守”和“守丞”释义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与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的相互参照和分析,本文认为里耶秦简中县的“守”、“丞”和“守丞”含义不同,它们分别为代理县今、县丞和代理县丞;而迁陵县和阳陵县频繁更换县的代理官员的原因是:(一)县的官员参加战争,(二)县的官员去世、生病以及短期离开官署。里耶秦简也说明了秦朝“守官”制度的完备。本文还对里耶秦简中其他一些称谓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周代的官员,称“老”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上至天子上公,下至士之群吏中的尊,皆可称“老”。称“老”的周代官员主要是同级官员中的尊贵及年长,但表示谦、尊则视使用场合而定。一般说来,用于对方是尊称,用于己方则是谦称。周代官员广泛称“老”,是一种源于中国早期明形态之宗法性特征的独特现象。战国以后,随着周人宗法体制的崩解,官员遂不再以“老”作为代称。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上,以官帽上顶珠和补褂上的绣补最为美观,五光十色,耀人眼目,不单是表示品级显明/也还是精良的工艺品。 一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在补褂上有区别,文用仙鹤、武用麒麟绣补。 二品文武官员均戴红珊瑚顶,为别於一品,在珊瑚顶正面刻小团寿字。在补褂上则有区别,文用锦鸡,武用狮子绣补。  相似文献   

18.
谁会觉得买来的,或者上级官员私定的官员,会比骗来的官员更高尚更合法呢  相似文献   

19.
不公开的官场,前期是官员的乐园,后来就是墓地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两会前夕到今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已经与网民交流两次,对话的领域比较广泛,回答了不少公众关心的问题。比如,他去年说: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制度至今没有出台,给公众留下了一个悬念。今年有人问到为什么管不住官员公款吃喝和公车私用时,他表示“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