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辛亥革命在黑龙江 20世纪初,中国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趋向革命,成为一个时代的特点。但由于黑龙江的地理位置偏远,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较迟,帝国主义侵略较深,加之清廷对东北长期封禁,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里的活动,较之关内和奉天都晚,力量也更弱。  相似文献   

2.
柳条边伊通边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条边是清廷设置的重要人文景观,如今已成为鲜为人知的东北绿色长城。柳条边伊通边门及边台台丁的生活调查;可见柳条边封禁政策之一斑。乾隆诗否定了柳条边的设置,但柳条边不失满族及清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清廷对东北长期实施封禁政策,禁止民人(主体是汉民)流入。实际情况是,尽管有制度和政策限制,仍有大批内地民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垦荒。他们在发展边疆经济的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刑科题本等史料,以流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民人出关与清廷"封禁"、民人流动与旗民关系(主要是满汉关系)、民人流入与旗地流失、旗民杂居与"理事官"设置、商业发展与文化陶融等五个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就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变化,理出一条更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一、黑龙江官庄的形成与发展黑龙江地区是我国边陲之地,农业发展历来比较落后。清初,统治者的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更加迟缓。十七世纪中叶,沙皇政府先后派遣以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为首的殖民主义者,闯进我国黑龙江流域,对我国人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清入关后东北的文化状况、封禁政策的提出及实施、流人文化的形成及内涵三个方面对东北的流人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清的入关使东北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封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却为流人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流人文化成为封禁时期东北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对蒙古、东北封禁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政府对蒙古、东北封禁政策的变化赵云田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蒙古、东北的封禁政策,允许汉族人民前往垦荒种植;《辛丑条约》签订后,封禁政策全面废止,汉族人民进入蒙古、东北等地出现高潮,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政府改变对蒙古、东...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沙俄鲸吞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总结历史教训,本文从清前期治理东北边疆的政策,和二鸦期间,清政府内政外交方针作一探讨,以就正于大家。一、东北的封禁政策及军政建设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曾经实行过有利于开发东北的政策。如将边境地区各部族一些民人编入八旗充当防兵,还使他们从渔猎改为定居生活并屯田耕种。为防御沙俄入侵,康熙皇帝提出“备足军食,永戍黑龙江”的战略思想。在吉林与黑龙江设驿站的同时,向站丁授官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布特哈人一直充当着皇家捕貂人的角色,而在布特哈各族划归黑龙江将军管理后,清廷一直寄希望于黑龙江将军及其下属能在贡貂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杜绝布特哈牲丁舞弊,但是清廷万万没有想到,真正舞弊的却正是以黑龙江将军为首的这些地方官员。布特哈副总管奇三的上告令清廷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不但处罚了涉事官员,而且对黑龙江将军的权力以及贡貂制度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清政府以军政制的形式对黑龙江地区实行管辖,时间是很长的。自道、咸以后,一方面汉族流民大批涌入黑龙江地区,并首先聚垦于呼兰河流域,有力地冲击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蒙古尔山等处闲荒开禁而准许招民开垦后,内地汉民更是负耒而至,旗民词讼因之日增:另一方面黑龙江地区与俄接壤,强邻逼境,日甚一日,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于是呼兰、绥化相继设官,军政制始向民政制转变.黑龙江将军辖区内最早设立的民官就是呼兰厅同知。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朝鲜边民迁入延边地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初期因战争被掳至满洲贵族庄园劳作的包衣;第二个阶段是封禁期间非法越境,以狩猎、挖参、垦荒为主的朝鲜边民;第三个阶段是1860年因朝鲜北部自然灾害而大规模迁入,这一时期的大规模迁入使移民数量迅速增大,究竟是"刷还"还是入籍,使清廷和朝鲜政府陷入两难。沙俄的入侵引发严重的东疆危机,清朝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看到了处理朝鲜垦民问题的新对策。垦民聚集使封禁政策名存实亡,清政府顺应时势开始移民实边,对朝鲜移民规划入籍,从而拉开了朝鲜移民开发延边地区的序幕。这段历史中,朝鲜边民在各个时期的作用不同,封禁时期朝鲜边民的犯越一方面盗取我国境内名贵药材、猎物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开垦土地,试种水田,成为近代延边经济开拓者。本文以朝鲜边民对延边地区开发为主线,对清朝封禁政策和朝鲜边民犯越做了一个细致的阐述,从推动延边地区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朝鲜边民的作用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正>黑龙江林区是国家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全省有林地面积2.3656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4%,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14.4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的16%;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4.7%,列全国第4位。历史上,清朝康熙至咸丰近200年间,为保护祖先的"龙兴之地",曾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使黑龙江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2.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帝国主义列强随后蜂拥而至,迄至清末,强邻紧逼,边圉不靖,帝俄与日本侵略势力在蒙古地区的角逐,使中国陷入被肢解的危机,更新落后的边疆政策已是迫在眉睫问题,朝野有识之士为此屡屡呼吁。山西巡抚岑春煊、胡聘之等人力主开放蒙地,实行大规模招垦;张之洞等人则奏请改变对蒙封禁政策,全面开放;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棍楚克苏隆等人也积极条陈自强办法。改革的呼声迫使清廷不能不改弦易  相似文献   

13.
王耘  李东 《黑龙江史志》2011,(17):46-47,50
明清以降,中原诸省地方志的纂修日益系统化,这意味着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开始向近代国家一统下的区域认同转变。在区域认同的进程中,地处边疆曾作为满清龙兴地之一的黑龙江则由于长期封禁,与内地文化交流少,建省晚等因素而呈现出以客居文人为主体的方志纂修群体。这些人以客居的视角对当地文化与管理状况进行品评并通过历史书写加以保留,从而推动了黑龙江地区统一文化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列宁指出:"只要各个民族住在一个国家里,它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列宁全集》,第19卷,504页)。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各族过去长期和中国其他各族共处于一个国家中,因此,它们之间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就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可是,追随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政策的奥克拉德尼可夫,别有用心地把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地区,说成是一个"文化一历史区",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生活和文化的巨大策源  相似文献   

15.
张心雨 《清史研究》2020,121(5):116-125
清初以来,中朝边界逐渐明晰,管理日益强化。乾隆十四年,以金仁述为首七名朝鲜土兵越过图们江,在清方一侧击杀清朝参夫,酿成惨案。清廷援引康熙朝案例,判处金仁述等斩立决,涉事地方官革职流放。然而通过清朝满文史料的解读,案件呈现更复杂的情况,它也是一桩盗采人参案。该案生动展现了在清廷封禁政策背景下,两国边民如何利用被强化的边界——图们江,作为其谋取利益的手段,揭示了越境案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同时,珲春协领在案件中的活动,体现其身处邦交前沿,在边界管理上具有特殊地位。该案件为检视清中叶中朝关系提供新的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16.
由于封禁政策、气候寒冷等原因,三姓地区的人口一直到清朝之前都处于人烟稀少、多为赫哲族构成的特点。由于封禁政策的解禁,清政府招募开荒实边,关内天灾人祸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流民、垦民、流人、站丁纷至沓来,使清朝三姓地区的人口从数量上、成分上都得改变从而产生了变迁。三姓地区的人口变迁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革命党人联络的暗语1907年1月,湖北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因积极策应萍浏醴起义而遭清廷封禁,刘敬安、张难先、朱子龙、梁钟汉、胡瑛、李亚东、季雨霖、吴贡三、殷子衡等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与清廷传统军政矿厂政策王开玺我国史学工作者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作用等问题,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但洋务运动与清廷传统军政、矿厂政策有无关系,有何关系,似尚无人论及。笔者就此试作抛砖之论,以...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古代民族与桦木、桦树皮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桦木、桦树皮与黑龙江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先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原材料,还是肃慎族及其以后的黑龙江古代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频繁交往的一种媒介,它促进了黑龙江地区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黑龙江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孕育出了纯朴的桦木、桦树皮文化,也孕育出了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20.
马林莹 《清史研究》2023,(1):112-123
清代察哈尔地方盛产可延年益寿的黄芪,颇受内地民人青睐,但清廷在蒙古地区厉行封禁政策,内地民人只能私赴口外活动。把尔头(雇主)带领山东、山西、直隶等内地民人,在察哈尔地方民众协助下挖采黄芪,始于乾隆年间,盛于嘉庆时期。所获黄芪或在当地囤积售卖,或驮载偷运入关分销各地,直隶祁州便是药材周转枢纽之一。察哈尔黄芪的采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场,损害马政、易滋事端,但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药材资源开发,增进了不同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嘉庆时期清廷对内地民人私采黄芪的行为由放任默许转为积极管控,推动了律例完善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