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连云港的花果山风景区独占天时地利人和,得到充分的发育,一枝独秀于众多的文物古迹之外,人们到连云港来旅游,必到孙猴子老家花果山看看。其实,要论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首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古称朐山)东北,东西长约700、高129米(图版壹:1)。是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构成的山体。三百年前,孔望山与东部云台山之间还无陆地相连。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现可识并已编号的图像有一○五个,刻在东西长17、高8米的山崖上(图一)。离造像群东70米处有一大型的圆雕石象,南150米处有一圆雕石蟾蜍。石象南25米还有一块顶部有人工凿槽的"馒头"状巨石。  相似文献   

3.
孔望山摩崖造像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焯 《文物》1989,(12)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自1980年确认有佛教内容后,学者们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把造像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实际上,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既不一致,时代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是我国著名海港之一。在连云港市中心新浦南十里,就是不大出名的“孔望山”。从这里西去海州旧城不过五里;东北可遥望较高的云台山。海州一带秦时是“朐县”地,两汉也是如此。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史记》卷6)、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修过的东海祠都在朐山(在海州城南),可见这儿是一个有古迹传闻的名胜之地。孔望山不高,海拔还不到一百三十米,造像集中于山南麓西北角。一百多尊分布在长约十七米、高约八米的山坡垂直面上。除了四个像龛,均依照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有线刻,有浮雕。有立、坐、  相似文献   

5.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的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汉代遗迹。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一引《淮安府志》即谓孔望山"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傅惜华的《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其中两尊刻像。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作了初步调查,也认为其风格与武梁祠画像相近。1957年,朱江同志再次调查后,仍以为是汉代作品。此后,它一直被作为汉代摩崖画像而列为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但自发现其中有大量佛教题材后,大家很容易怀疑原来所定的时代。这是因为佛教虽然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叶,佛教艺术的兴起却要晚到公元一世纪的贵霜王朝时代。孔望山的佛教造像如属于东汉,那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群自80年代初被确认为东汉晚期的佛、道教造像群以来①,其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群,已引起了宗教界、艺术界和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孔望山,是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西南郊的一座海拔129米的花岗片麻岩小山丘。在其南麓西端的宽17、高8米的范围内,刻有105躯人物造像(图一)。在这群造像附近,还有巨大的圆雕石像和蟾蜍等。1980年夏秋,为了搞清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性质、内容及其雕造年代,笔者同北京大图一孔望山摩崖造像群实测图学教授俞伟超先生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先生等,先后两次赴连云港对这一造…  相似文献   

7.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雕于距古海州东五里,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市区南郊约五里的孔望山南崖峭壁上。这里自唐宋以来已为古代文人云集、欣赏古迹的胜地。在游人的题铭、诗句和方志等记载中,此摩崖造像,一直被误认为古冠裳的圣贤汉画像。明人在游摩崖石刻东侧约70米的"龙洞"时留有"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的题铭。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过海  相似文献   

8.
汪小洋 《文博》2005,(2):90-96
学术界讨论汉画像石佛教内容,使用的画像石材料都是零星的,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画像。在混合花岗岩的山壁上,刻有着一百多个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的人物画像。面对着依山傍水的这么大面积的摩崖画像,确实使人难以抑制脑海里对佛教东传的翩翩浮像。  相似文献   

9.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只是笼统地将其与周围佛教造像混为一淡;同期发表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一文,俞伟超、信力祥同志根据《东海庙碑》认为是道教造像;步连生同志在《文物》第九期《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探》中又认为是佛教造像;同期上,李洪甫问志在《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中,则论为世俗内容,并进而考证为“西王母”等。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81,(7)
今年4月6日,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历史研究编辑部、文物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四十二人,举行了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首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就孔望山摩崖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及其时代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大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同志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目前已可辨识出内容的,有表现佛本生故事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和佛传题材的涅槃图,以及五比丘像、立佛、坐佛与胡人形象的供养人等。其构图布置、身后佛光、头上肉髻、手印范式等也都符合佛教造像特征,因此,它属于佛教造像  相似文献   

11.
1961年,海州师范的师生在孔望山龙洞庵下的土层里,采集到一批北朝石造像,计七件。三件完整,四件残缺,其中有确切造像纪年的两件。还有一件武定元年四面造像幢,采集于海州结核病院。今择取七件,介绍如下: 高浮雕佛头像(图一) 青灰色片麻岩雕成,残高16、宽10、厚4厘米。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而略长,鼻粱高隆,上通额际,长眉鼓眼,高颧骨,嘴唇厚而上翻。神情庄穆,造型厚重。从那挺健雄拔,简朴硬直,棱角分明,威武有力的艺术风格来看,与云冈石刻近似。应是北魏早期的雕刻。  相似文献   

12.
宗霞 《收藏家》2022,(10):55-60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雕造于东汉晚期。此时社会处于“黄老之术”到“佛老之道”的转变当中,该摩崖造像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逸格”之美。本文结合图像和文献,认为新传入的佛教造像题材打破了儒家以“礼”制“文”的图像规范,并开启了中国绘画艺术逸品美学观念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望山位于今江苏省徐州东,属云台山脉的一支,去古海州城东五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孔望山一名始见于宋《太平寰宇记》卷之二十二《海州朐山县》条: "孔望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春秋云:此山与郯城相近。当然是孔子之郯之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其山上有嵌石,其下方平可坐十余人。山前石上有二盆,故老相传云:秦始皇洗头盆,盆边发隐隐,并山上马迹犹存。" 《大清一统志·海州直隶州》条,亦提及孔望山:"今州东南五里,有故城山,俗亦呼为孔望。"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考察及时代等问题,连云港博物馆和俞伟超等同志已详加介绍、论述,本文拟就造像题材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孔望山佛教造像时代及其相关问题蔡全法ScholarshavedufferentopinionsonthedateofKongwangshancliffsidesculp-tures:theendoftheEestenHanDynasty;JinDyn...  相似文献   

15.
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春,文物考古界一些同志提出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中含有佛教内容,这一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正如鲁南画像石中佛、俗内容并存一样,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佛教内容外,也有着较为丰富的世俗内容。其中一部分,虽然可能是佛经所说的娱乐供养之属,但它无疑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这些内容在画像石墓里出现很多,可是作为汉代摩崖造像却很少见,今试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四川摩崖石刻造像数量多,内容丰富,既有单纯的释教造像,又有释道合龛造像,还有佛、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本文拟就四川摩崖石刻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内容,按时代顺序作初步探索,纰漏之处,祈望方家赐教。 佛教石窟寺艺术的题材内容大都来自佛  相似文献   

17.
资中重龙山摩崖造像又称“北岩”造像,位于县城北重龙山麓,现存造像1600余身,共编号162龛。据《会石苑》载《唐重修北岩院记》,其创凿肇始于唐建中(780—783年)年间,“会昌法难”曾使造像活动短暂沉寂下来,稍后,造像又趋于活跃,到咸通二年(861年),北岩佛殿僧虏已多达23间,佛事活动已恢复昔日盛况,为晚唐乃至五代、北宋造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介绍各龛修建时代和造像内容。谬误之处,敬祈同仁指正。第1龛,北宋。释迦牟尼佛像,头顶宝盖,饰螺髻,面相及衣纹被近人修补过。左手曲胸,右手上举作说法状,衣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赤足立于莲上。右臂镌阿难立像,  相似文献   

18.
南部县城东20公里左右的禹迹山腰,有一尊摩崖释迦牟尼造像,因在碑院乡境内,人们称为“碑院大怫”。大佛面南偏西,身高16.6米,面颊丰腴,两耳垂肩,双目微启,鼻梁与前额相连,仪态肃穆而慈祥。头有肉髻,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一摩尼珠,右手微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食指与小指朝天伸直,结“灭诸恶趣印”;内着僧祗支,外穿袈裟。刻工精细,造形严谨。造像仅上背与岩壁相连结,身体  相似文献   

19.
桂林处湘桂走廊南端,是中国内地通往南海的主要交通道口.这里,早在隋代就建有佛寺,唐代的佛事活动已很兴盛,直至宋代,仍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佛教中心.在桂林西山、骝马山、伏波山、叠彩山等地,镌刻了大量的摩崖造像.据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测绘和1988年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的再次复查,得知现存造像160多龛近600尊,并有造像题记10余处、灯龛30余处.这些摩崖造像的风格与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不同,代表了中国岭南的石窟艺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加强对桂林摩崖造像的调查研究,将会填补中国佛教史和石窟艺术在岭南地区的空白,对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文辉 《文博》2003,(2):28-35
金锁关,位于同官故城以北15公里处,即今陕西省铜川市郊区金锁乡人民政府的驻地,是关中的北大门。金锁关摩崖造像分布在金锁乡东面马栏山西侧的峭壁上,造像面积南北长约50米,高约30米,岩质属黄色砂岩,极易风化。1997年,因铜黄公路主干线由此经过,现搬迁至铜川市玉华博物馆碑林院内。(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