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敦煌图案在莫高窟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建筑、壁画、彩塑三方面共有的装饰图案,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图案艺术,对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首先表现在它是宗教艺术,因而它也就是虔诚和苦修的顿悟;其次,它又是艺术之上的艺术,凝聚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是中国传统线条艺术飘逸飞扬,自然天成的集大成者;再次,它也是人类共同的艺术,它的包容和开放愈来愈震撼着世界。  相似文献   

3.
李国  沙武田 《丝绸之路》2012,(20):73-81
敦煌壁画中涉及粟特艺术因素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敦煌壁画在继承汉晋壁画传统、吸取西域民族和外国佛教艺术有益营养的同时,创造出各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粟特美术及其表现构成了敦煌艺术中独特的内容,实属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新问题”。作为敦煌艺术重要营养来源的粟特美术,是敦煌这样一个粟特人流寓中国后的聚居中心地艺术作品不可不谈的问题与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客观真实地把握敦煌艺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赵声良 《丝绸之路》2013,(20):28-29
段文杰先生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一方面在于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另一方面是对敦煌艺术作了深入研究,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著。看段先生的壁画临品,可以体会到他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读段先生的学术论文,又可以感受到他长期临摹敦煌壁画的深厚功底。段文杰先生在长期临摹壁画的基础上,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从美学和美术史的角度剖析了敦煌艺术的主要成就,给人们揭示出了相对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同时,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背景下,分析了敦煌石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巨大成就。段文杰先生对敦煌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为我们今天的敦煌艺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敦煌舞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敦煌舞系列舞台艺术的不断成功,敦煌石窟艺术已从静止的壁画艺术再生为鲜活的舞蹈艺术。敦煌舞舞台艺术是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生命的继承与延续,这种继承与延续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壁画中多种艺术样式、多元文化并存且渐近汉化的现象,以及敦煌舞系列品种所体现出的浓郁的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内蕴,都生动地说明在敦煌艺术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传统艺术对文化与外来艺术的融合与兼容。  相似文献   

6.
据资料显示,敦煌石窟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它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移动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规模上、技艺水平上,还是在绘画历史脉络的延展上,敦煌壁画都是中国甚至世界石窟艺术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敦煌壁画的学习,重要的是对其艺术精神的理解,而不是客观表象的模仿,只有掌握其真正的艺术精神,才能指导我们今天艺术创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安毅 《敦煌学辑刊》2006,2(1):30-33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发展规模和艺术水平深受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影响,而画样传入是影响的主要渠道,五代时敦煌佛教艺术风格程式化严重,这种情况与画稿单一不无关系。是敦煌与外部联系不畅还是其他原因,经研究,五代敦煌与中原仍存在画稿交往,程式化是当时中国佛教艺术的趋势在敦煌地区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鲍燕蓉 《丝绸之路》2012,(14):22-23
敦煌艺术品在艺术形态、创作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风格。本文通过敦煌艺术与当代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关联的分析,论述了敦煌艺术在为影视艺术所借鉴时呈现出的形式、寓意、创作思路的时代特征,并指出了敦煌艺术与影视艺术从艺术形态、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时代融合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论敦煌艺术在现代再生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艺术再生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在现代生存、发展就必须以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作为商业操作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有效手段和方法,使敦煌艺术再生。敦煌艺术的再生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德 《敦煌学辑刊》2002,(2):119-124
史苇湘先生(1924-2000年)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即将出版,史先生从事敦煌研究50多年,在敦煌壁画临摹,敦煌石窟容调查整理,敦煌历史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创立了敦煌本土化论,石窟皆史论等名论断,最早运用艺术社会学方法手段研究敦煌艺术,同时在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敦煌学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典型,本书即是史先生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2.
探讨敦煌艺术的再生,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敦煌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关照当代广大民众精神审美需求的转向以及在文化经济强国的世界浪潮中为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提供理论的指导。作为敦煌艺术再生的典范,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为我们如何在当代实现文化艺术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以及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2014,(10):127-127
成立于1944年的敦煌研究院迎来了它的70岁生日,敦煌研究院以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展览的形式纪念建院70周年。“2014敦煌论坛: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敦煌——文物的生物退化与防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敦煌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佛教美术研究等学术问题。“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数字敦煌展”在兰州开展。  相似文献   

14.
杜星星 《丝绸之路》2021,(1):181-184,187
自20世纪40年代"美术西行"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敦煌石窟艺术中汲取营养,来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甘肃本土的艺术家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研究敦煌艺术,进行艺术的探究、传承与创新.对艺术家王宏恩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对其个人思想、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从而理解以宗教为目的的敦煌艺术在千年沉淀中所滋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在色彩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从敦煌壁画色彩的和谐、主观意向性以及装饰性等方面简要分析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史苇湘先生 (192 4 - 2 0 0 0年 )遗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即将出版。史先生从事敦煌研究 5 0多年 ,在敦煌壁画临摹、敦煌石窟内容调查整理、敦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创立了敦煌本土文化论、石窟皆史论等著名论断 ,最早运用艺术社会学方法手段研究敦煌艺术 ,同时在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敦煌学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典型。本书即是史先生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08,(3):80-80
为弘扬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研究院于2008年1月19日至2月2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内容包括敦煌石窟艺术展、艺术名家与敦煌展、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作品展三部分。敦煌研究院为此次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品,包括敦煌石窟复制洞窟10个、敦煌石窟彩塑复制品11尊、敦煌石窟壁画临本120幅、敦煌莫高窟千相塔出土彩塑真品10件、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真迹10件、敦煌石窟其他出土文物10件,以及部分“艺术名家与敦煌展”展品、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作品。这些石窟艺术珍品以往多是在博物馆里展出,  相似文献   

18.
岳锋 《丝绸之路》2009,(24):64-66
历史上的异质文化输入对艺术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敦煌艺术正是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敦煌艺术具有文化融合的典范作用和对传统文化冈子继承的双重身份。敦煌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日趋成熟,为敦煌艺术研究的转型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存中同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之后的本土文化回归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敦煌艺术作为中国中世纪的一部美术史,深入研究其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兴衰发展中隐含的艺术规律,对于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突出中吲当代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敦煌遗书的书法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遗书书法作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类型 ,研究者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及少量专著 ,大部分问题已形成了共识 ,对少数问题的论断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比如 ,有的学者颇费心思地把敦煌书法界定为“民间书法” ,认为不应该用“文人书法”的审美标准去品评它们。这一看法显然出于这样的担心 :如果以“文人书法”的审美要求来作为衡量标准 ,敦煌卷子中的大部分显然够不上称做为“书法” ,它们也将不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整个敦煌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岂非也要大打折扣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20.
刘鑫 《丝绸之路》2012,(2):99-100
敦煌壁画临摹由最开始作为敦煌学显著于世的视觉代言,再到敦煌研究机构的研究手段,以及由此派生出在绘画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运用,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敦煌壁画临摹对艺术创造的影响。敦煌壁画临摹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应该怎样更好地和时代形成对话?敦煌壁画艺术的继承模式是精英阶层的精神交流,还是成为中国人进行艺术性创造可以随手拈来的自然影响因素?临摹是复制还是创新手段?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