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群忠 《文史春秋》2013,(12):56-59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省寿县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同盟会早期成员。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王朝腐败统治的革命活动,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民国成立后被誉为“中国辛亥革命四杰”(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之一,获授陆军左将军加大将军衔,出任安徽都督。  相似文献   

2.
夏卫东 《民国档案》2011,(4):138-141
2011年10月9日,浙江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绍兴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绍兴市委主办,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杭州师范大学和绍兴文理学院承办。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80多名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与浙江、光复会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汤志钧 《民国档案》2004,(4):50-53,59
史学界对光复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一般都予肯定,而对它的重组却有异议。光复会的重组和汪精卫、吴敬恒的挑煽及胡汉民的钳制有关,但它仍旧“不忘革命”,攻上海、复浙江、下金陵均有劳绩。孙中山认为这是“友谊小嫌”。不能因它和同盟会“政见稍殊”而说是“脱离革命”。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风雨如磐,魔怪翩跹。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刺激下,广大群众,不堪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奋起反抗,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浙江也是如此,革命党人在光复会和同盟会的领导下,开展了革命工作,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浙江的政局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5.
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共同组成同盟会,实现了各派反满力量的联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营垒出现了某种团结、兴旺的景象,革命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思想上,和改良派的论战正在胜利进行,军事上,萍、浏、醴起义之后,各地革命党人跃跃欲动,一个武装起义的高潮正在酝酿。但是,好景不常,1907年夏,同盟会发生严重分裂。此后,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光复会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辛亥革命和“三&;#183;二九”黄花岗起义90周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就有一批福建青年和闽籍爱国华侨,向应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号召,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9日,福建省福州的革命党人在当地同盟会组织领导下,武装起义一举成功。13日成立了福建都督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主持省内军政事务。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与民初社会暨第三届浙江民国史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14日至15日在千岛湖畔杭州天清岛度假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主办,上海中山学社、江苏孙中山研究会、安徽大学、浙江省历史学会等协办。来自上海、江苏、安徽和浙江三省一市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研究馆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陶水木教授主持大会。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1篇,反映了三省一市第七次携手共同研究辛亥革命的丰硕成果,论文除大会报告以外,分为辛亥革命与民初社会和浙江民国史两个讨论小组。其议题和观点大致集中在如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内部分化状况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国同盟会是由一些革命团体凑合起来的松散的革命联盟,它内部政见纷云,党派林立.因此,武昌起义后随即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坚持革命,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主张议和为焦点的激烈斗争,致使同盟会迅速从思想上组织上进一步分化:思想上,一些成员被立宪派所同化,共唱“非袁莫属“论调,反对孙中山北伐的主张;组织上,为猎取个人权位而分裂成许多流派,在南京政府中与孙中山为难.在诸多压力下,孙中山无法独行其政,不得不将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  相似文献   

9.
同盟会成立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史学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几个革命团体联合而成的。追溯起来,这种说法大约出现于三十年代初。一九三一年七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邢鹏举的《中国近百年史》一书中就  相似文献   

10.
武昌起义的成功后,独立各省相继建立了军政府,并以都督作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在同盟会积极运动及广东各界士绅的支持下,时任同盟会南方支部总长的胡汉民当选首任广东都督。然而,由于胡汉民的离职,广东军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出现了都督悬空,进而引发都督选任风波。都督人选的不确定,给广东军政府的施政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1.
马自毅 《安徽史学》2006,(5):122-125
1907年徐锡麟、秋瑾等人筹划皖浙联合起事,是辛亥革命史上革命党十次武装反清之一,除清末民初的各种记载外①,各相关档案详略不等地先后收入了1949年后编撰的<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秋瑾研究资料>②等多种资料集.其中,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因编者权威、资料集中、检索方便等因素,数十年来是研究辛亥革命史或相关课题者不可或缺的主体资料.  相似文献   

12.
李长莉 《近代史研究》2012,(3):72-88,160,161
何天炯是1905—1911年同盟会东京本部存续期间,唯一一位与本部相伴始终、一直任职并坚守的重要干部。通过追踪何天炯的足迹,能够揭示中国同盟会的这一重要组织机构——“东京本部”的组织、活动及其作用。何天炯是同盟会创建与发展的参与者,是革命后方基地的守护人,对于同盟会东京本部在生存条件恶劣、内部派系纷争及组织涣散之下维持生存作出了独特贡献,特别是对平衡孙黄两派关系、调和内部矛盾、弥补领袖缺失、维护组织团结发挥了一定作用。何天炯的活动也反映出,东京本部虽后期组织趋于涣散,但仍作为同盟会革命活动的一个后方基地,对于维系革命组织、聚合革命队伍、支援武装起义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以往辛亥革命史记述中对东京本部的作用有所忽视与贬低。  相似文献   

13.
朱宗震 《民国档案》2000,2(1):71-76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革命党人曾利用会党的力量,来推翻清朝政府。但即使在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也深感会党首领难用,对会党的利用,并没有构成真正的革命力量。当民国成立之后,全国统一,无论是属于那一政治派系的各省都督都面临着会党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经济建设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会党的问题,成为政治领袖们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许多省份,例如,同盟会──国民党都督执政的江西和共和党都督执政的浙江,对会党进行了严厉的镇压。但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提出了改造会党的主张。在此主张的基础上,并在对实际政治形势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14.
一、说话有魅力的人我的父亲彭程万19①⑥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和丈夫团,辛亥革命后担任过江西都督、江西民政长,民国二年讨袁时是参加孙中山召集的南方都督会议的江的两负责人之一(另一负责人是李烈钩)和湖口讨袁军前敌总指挥。广东时期担任过琼崖(今海南省)督办和赣军总司令,②927年作为蒋介石的特使往晤冯玉祥,抗战八年任江西省临时参议长等职务。应该说他接触的高层人士不少。晚年,有一次闲谈小地谈到,有的人讲话就是有魅力,叫人感到心服口服。谈到的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父亲说,从19O5年在振武学校听孙先生讲演,辛亥江西光…  相似文献   

15.
熊成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先后参加过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光复会,发动和领导了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后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继受同盟会总部黄兴指派,冒着悬赏缉拿的危险,回到祖国东北进行革命活动,不幸在哈尔滨被捕,在吉林英勇牺牲。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爆发后,光复各省纷纷依据《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公推都督,建立军政府或都督府,取得事实上的自治地位。南北统一后,代表北方未光复省份的参议员主导临时参议院,援引南方各省先例,通过《中华民国接收北方各省统治权办法案》,规定未独立省份督抚改称都督,并由省议会选举产生。同盟会基于制衡袁世凯形成专权的考虑,对此亦表支持。这与袁世凯中央集权外官制主张相异。各方围绕都督是由各省选举还是总统任命,激起一场论争。它的出现不仅促使袁世凯政府着力确认都督军事身份,加促军民分治政策的提出与推行,也加快了省官制的出台,并使随后方案的确定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的这桩公案,在同盟会时期是件大事,它涉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分裂,对章太炎本人来说,也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将该案的始末作全面梳理,以揭示当时革命党人之间的派系纷争和章太炎的固执派性.  相似文献   

18.
书与人     
《革命逸史》1912年1月1日,冯自由参加孙中山就职典礼,并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1936年开始编写《革命逸史》。冯自由长期追随孙中山,可以说是革命党的"正统",但他对光复会、华兴会和其他革命党人的事迹都能如实记载,公正评价。他曾说袁世凯、黎元洪都不是革命党人,辛亥  相似文献   

19.
沈寂 《安徽史学》2012,(3):5-12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的这桩公案,在同盟会时期是件大事,它涉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分裂,对章太炎本人来说,也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将该案的始末作全面梳理,以揭示当时革命党人之间的派系纷争和章太炎的固执派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与反动,暴露无遗。面临中国空前的民族灾难与政治危机,江苏地区的先进人士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与拯救的方法,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思潮与运动。其中,由于当时属于江苏管辖、与江苏地区水土相连的上海的强烈影响,以及江苏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使得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在江苏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步地"由鼓吹时代进于实行时代",形成反清革命实践运动。1905年底"同盟会江苏分会"成立,标志着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斗争,从自发转向自觉。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深化,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派迅速与以张謇为首的江苏立宪派走到一起,形成伟大的江苏辛亥革命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